广西百色保群和林场煤矿古近纪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08 04:06
  开展煤的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煤炭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广西百色盆地保群和林场煤矿古近纪煤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原子荧光(AFS)对煤中矿物、显微煤岩组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利用索式抽提、气相色谱(GC)和色谱-质谱(GC-MS)分析煤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结合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煤岩学和矿物学,探讨百色盆地保群和林场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保群和林场煤的腐植组反射率Ro(%)分别为0.475%和0.397%,属褐煤;显微煤岩特征表现为富腐植组,多稳定组和少惰质组,稳定组中丰富的树脂类物质是煤中可溶有机质的主要母质来源。煤中矿物种类较少,以高岭石(碎屑状)、同生石英和黄铁矿(自形晶粒状和莓球状)为主,由于成煤的酸性环境,未观察到方解石的明显分布。由于煤样的高灰分特征,煤中元素含量整体较高。将煤中微量元素与世界煤均值相比较,结果表明,保群煤中Li、Sc、V、Cr、Cu、Zn、Ga、As、Se、Ag... 

【文章来源】: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西百色保群和林场煤矿古近纪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煤中的腐植组,油浸反射光,500×d.充分分解腐木质体(Eu-ulminite)(BQ-2)

小孢子,稳定组,反射光,沥青


第4章煤质及煤岩学特征17图4-2煤中的稳定组,油浸反射光,500×Fig.4-2Photomicrographsofliptinite,oilimmersionreflectedlight,500×c.渗出沥青体(Exsudatinite)(LC-5)a.树脂体(Resinite)(LC-1)b.树脂体(Resinite)(LC-1)j.小孢子(Microsporinite)(BQ-13)d.渗出沥青体(Exsudatinite)(LC-5)g.角质体(Cutinite)(LC-9)h.角质体(Cutinite)(LC-9)i.小孢子(Microsporinite)(BQ-13)e.矿物沥青体(Mineralbitumen)(LC-1)f.矿物沥青体(Mineralbitumen)(LC-1)k.木栓质体(Suberinite)(LC-11)l.木栓质体(Suberinite)(BQ-11)

能谱图,百色,石英,广西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01234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SiO图4-6广西百色保群和林场煤中的石英Fig.4-6QuartzincoalfromBaoqunandLinchangmines4.3.3黄铁矿黄铁矿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在煤中分布很广的矿物,具有莓球状、自形晶粒状、胶状、团块状、脉状和细胞充填状等多种形态。保群和林场煤中黄铁矿主要为莓球状(图4-7a~g)和晶粒状(图4-7h,i)。本次样品中莓球状黄铁矿含量丰富,粒径一般为15~30μm,由数百颗莓子组成,颗粒切面有三角形(图4-7a)和正方形(4-7b),呈单个(4-7c)、多个(4-7d)或集群(4-7e)出现,分布在腐植组中(4-7f),或镶嵌在高岭石中(4-7g)。晶粒状黄铁矿粒径较小,通常以集合体形式出现(4-7h),呈浸染状分布于腐植组中(4-7i),或呈层状分布在莓球状黄铁矿周围(4-7e)。黄铁矿雏晶为简单的立方体,未向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转变,表明介质浓度相对较低[92]。黄铁矿赋存形态表明其是煤中较早的黄铁矿产出形式,可能是25℃低温环境下形成于泥炭化阶段[17]。一般认为莓球状黄铁矿形成于同沉积阶段,是在细菌的积极参与下,通过有机质球粒的交代或充填作用而形成[93]。本次样品中观察到较多莓球状黄铁矿,可能是菌类体在成岩过程中黄铁矿化而形成,同时表明细菌在煤中广泛存在[94]。c.石英(Quartz)(LC-5)a.石英(Quartz)(BQ-2)a.莓球状黄铁矿(Framboidalpyrite)(BQ-10)b.莓球状黄铁矿(Framboidalpyrite)(LC-2)c.莓球状黄铁矿(Framboidalpyrite)(BQ-2)b.石英的扫描电镜能谱图(EDSforquartz)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凌源—宁城盆地牛营子坳陷侏罗系海房沟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唐友军,郑磊,李永飞,郜晓勇,宗文明,孙求实,何大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3)
[2]重庆中梁山晚二叠世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秦身钧,陆青锋,吴士豪,薄朋慧.  煤炭学报. 2018(07)
[3]晚二叠世树皮煤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王绍清,杨宗达,杨坤,李录,胡自龙.  煤炭技术. 2018(05)
[4]舟山海域表层海水正构烷烃、甾萜烷特征参数研究[J]. 丁慧平,马启敏,任建新,刘新军,孙菲.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2)
[5]白音华褐煤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J]. 杜姣姣,赵云鹏,田由甲,张迪.  燃料化学学报. 2017(01)
[6]宁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反映[J]. 赵岩,刘池洋,张东东,邓辉,赵晓辰.  地质科技情报. 2016(05)
[7]太原西山煤田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剑,陈立江,武卫东,胡亮,张宝真,廖健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5)
[8]重庆南桐煤田煤中氟的含量特征及赋存状态探讨[J]. 刘震,陈萍,陈建.  煤炭技术. 2016(02)
[9]煤中某些伴生金属元素的综合利用指标探讨[J]. 孙玉壮,赵存良,李彦恒,王金喜.  煤炭学报. 2014(04)
[10]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气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J]. 蔡杰,张敏.  石油实验地质. 2013(03)

博士论文
[1]云南省东部煤中铀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馨.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乌海石炭二叠纪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矿物质富集机理[D]. 康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
[3]鄂尔多斯盆地与煤伴生多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富集机理[D]. 赵存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
[4]中国煤中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王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5]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 蔡勋育.成都理工大学 2005
[6]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分布赋存机制及燃煤产物淋滤实验研究[D]. 赵峰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997

硕士论文
[1]金源煤矿3号煤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D]. 高政.河北工程大学 2019
[2]煤中微量元素在成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 刘瑞.安徽理工大学 2018
[3]云南临沧地区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D]. 韩君珂.安徽理工大学 2018
[4]重庆中梁山和磨心坡晚二叠世煤的地球化学特征[D]. 高康.河北工程大学 2017
[5]重庆东林矿煤中有害元素砷、汞的研究[D]. 陆佳佳.安徽理工大学 2015
[6]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李苗春.南京大学 2014
[7]西山杜儿坪矿煤矸石中元素与多环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红.太原理工大学 2012
[8]百色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集聚成藏分析[D]. 王青春.浙江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23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023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