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

发布时间:2017-04-25 03:15

  本文关键词: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从西南地区的某鸭养殖场无菌采集有疑似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症状的病鸭肝脏组织,开展了以下研究:疑似病毒的分离、鉴定;TMUV对鸭胚成纤维细胞及雏鸭的致病性试验;TMUV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遗传进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疑似病毒的分离、鉴定:采集的病料组织经剪碎、研磨、离心、过滤除菌后,接种于9日龄健康鸭胚并收集尿囊液按照常规病毒分离方法进行盲传。该病毒在鸭胚传代过程中,自盲传至3代以后,病毒液可导致鸭胚于3-4d内死亡,并致使鸭胚胚体水肿、出血,胚肝水肿、坏死。经鉴定,病毒的核酸类型为RNA,病毒为有囊膜病毒,不耐酸,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符合黄病毒成员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对收集的尿囊液经PCR或RT-PCR检测,其他几种常见鸭源病原如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 V)、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 DuCV)、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鸭源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检测为阴性。根据TMUV-WR株NS3-NS4片段保守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疑似目的条带(1250 bp),经测序、比对后发现,与已公布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他耶病毒IPDIA分离株核苷酸(GenBank NO:NC_018705)相似性为72.3%,与国内己公布的TMUV分离株相比,同GX2013H株(GenBank NO:KJ700462)相似性最高,为99.4%,同1q-1株(GenBank NO:KF557893)相似性最低,为96.8%。综上所述,我们初步分离得到一株源于西南地区的鸭源坦布苏病毒,将其命名为CQW1。2. TMUV-CQW1株对鸭胚成纤维细胞及雏鸭的致病性试验:以鸭胚传代至第五代病毒液为母液,接种于单层致密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孵育,培养,观察。结果发现,攻毒后24 h细胞开始出现圆缩,48 h圆缩的细胞增多,72 h细胞内空泡串联形成较大空泡,细胞脱落死亡。表明CQW1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培养增殖,并可以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经测定,获取的病毒液滴度为105.5 TCID50/0.05 mL。选取20只7日龄樱桃谷雏鸭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其中10只通过颈静脉注射0.2 mL(含102.75 ELD50)病毒液作为攻毒组,10只通过注射等量PBS溶液分笼饲养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发现,雏鸭攻毒后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不愿走动,精神萎靡、共济失调,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攻毒组共10只发病,发病率为100%,6只于攻毒后自然死亡,死亡率为60%;对照组无明显临床症状。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CQW1株能够引起雏鸭死亡,死亡率可达60%。 RT-PCR结果发现,能够从病鸭的血液、肝脏、大脑组织中检测到TMUV。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CQW1株可导致脑膜血管充血、脱落,同时引起大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大量神经胶质细胞趋向坏死的神经元细胞,形成明显的“噬神经元现象”。另外可导致病鸭肝脏出血、淤血,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同时存在有较多新生肝细胞。3. TMUV-CQW1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设计相互覆盖TMUV cDNA全长的引物,分段扩增、测序、拼接获得了CQW1株全长基因组序列(GenBank NO. KM233707)。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QW1株全长10992 nt,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长为2625 aa的多聚蛋白,预测的多聚蛋白切割位点与其他TMUV成员一致,共编码10个功能蛋白。黄病毒代表成员以及坦布苏病毒分离株的进化树分析表明,CQW1株属于黄病毒属恩他耶家族成员,CQW1与其他TMUV成员在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8%-99.1%,98.4%-99.6%,与广西株GX2013H亲缘关系最近,两者够成了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枝。与国内其他分离株相比,CQW1同其他分离株的平均进化距离(0.0299)高于其他毒株之间的平均进化距离(0.0163),表明CQW1株同其他分离株相比,有一定的地域差异。选取34条TMUVE基因按照不同年份分组进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TMUV的E基因遗传多样性随时间变化明显,且在2010-2013年之间以平均3.8×10-3/年的速率多样化,多样化速率相对其他黄病毒成员较快。另外,各年份之间以2010年遗传分化率最低,2011-2012相对平稳,而2013年的遗传分化率最高,显示出了该病毒在2010-2013年的遗传分化特征。
【关键词】:鸭坦布苏病毒 西南地区 分离鉴定 进化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缩略词表7-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选题背景11-16
  • 第一章 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11-16
  • 1 坦布苏病毒病原分类地位11
  • 2 TMUV的生物学特征11-13
  • 3 TMUV的致病性13-14
  • 4 TMUV的流行病学特征14-15
  • 5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15-16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16-47
  • 第二章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16-36
  • 1 实验材料16-19
  • 1.1 病料来源16
  • 1.2 实验动物16
  • 1.3 分子生物学试剂16-17
  • 1.4 主要试剂及配制17-18
  • 1.5 主要仪器18-19
  • 2 实验方法19-25
  • 2.1 病毒的分离及传鸭胚代19-20
  • 2.1.1 组织采集及处理19
  • 2.1.2 病原体的鸭胚分离及传代19-20
  • 2.2 病原的RT-PCR或PCR检测20-22
  • 2.2.1 病原总RNA提取20
  • 2.2.2 cDNA的合成20
  • 2.2.3 病原总DNA的提取20-21
  • 2.2.4 PCR及RT-PCR检测21-22
  • 2.3 病毒理化性质鉴定22
  • 2.3.1 病毒核酸类型鉴定22
  • 2.3.2 脂溶剂敏感性试验22
  • 2.3.3 耐酸性试验22
  • 2.3.4 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22
  • 2.4 病毒的DEF细胞培养特性22-23
  • 2.5 病毒毒力测定23-24
  • 2.5.1 TCID_(50)的测定23
  • 2.5.2 ELD_(50)的测定23-24
  • 2.6 动物回归试验24
  • 2.7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24-25
  • 2.7.1 玻片和盖玻片的处理24
  • 2.7.2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24-25
  • 3 试验结果25-33
  • 3.1 病毒的传代分离结果25-26
  • 3.2 病原RT-PCR检测结果26-27
  • 3.3 病毒理化性质鉴定27-28
  • 3.3.1 核酸类型鉴定结果27
  • 3.3.2 脂溶剂敏感性试验结果27
  • 3.3.3 耐酸性试验结果27-28
  • 3.3.4 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结果28
  • 3.4 CQW1的DEF细胞培养特性28-29
  • 3.5 病毒毒力测定29-30
  • 3.5.1 TCID_(50)的测定29
  • 3.5.2 ELD_(50)的测定29-30
  • 3.6 动物回归试验30-32
  • 3.7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32-33
  • 4 讨论与分析33-35
  • 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TMUV西南株CQW1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36-47
  • 1 试验材料36
  • 1.1 毒株及其序列来源36
  • 1.2 主要仪器设备36
  • 1.3 操作系统及分析软件36
  • 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耗材36
  • 2 试验方法36-40
  • 2.1 引物设计36-37
  • 2.2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37-38
  • 2.2.1 总RNA的抽提37
  • 2.2.2 全基因组的RT-PCR扩增37
  • 2.2.3 基因组序列的拼接37-38
  • 2.3 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38
  • 2.4 系统进化分析38-40
  • 2.4.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38-40
  • 2.4.2 E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40
  • 3 实验结果40-45
  • 3.1 引物设计40-41
  • 3.2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41
  • 3.3 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41-42
  • 3.4 系统进化分析42-45
  • 3.4.1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42-44
  • 3.4.2 E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44-45
  • 4 讨论与分析45-46
  • 5 本章小结46-47
  • 参考文献47-55
  • 致谢55-56
  • 附录:CQW1株全基因组序列56-60
  •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志勇;;对病毒的再认识[J];医学与哲学;1988年01期

2 ;病毒“抱团”侵袭机体效率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3期

3 丁铲;;病毒的进化与传播[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0年04期

4 顾葆良;;病毒基因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1年02期

5 马亚敏;;病毒基因能够保护植物免遭病害[J];生物技术通报;1986年05期

6 Andrew Scott;史久华;;改善病毒的印象[J];世界科学;1989年09期

7 向近敏;;关于病毒生态的几个问题[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年01期

8 石无鱼;;病毒是我们的“助产婆”[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4期

9 纪昕,翁梁,曹淑桂,冯雁;非病毒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刘铭;;病毒帮助人类进化[J];环境;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铲;;病毒的进化与传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纪昕;翁梁;曹淑桂;冯雁;;非病毒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3 陈柳;云涛;余斌;倪征;华炯钢;李双茂;;禽病毒免疫逃避的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洋;金宁一;韩松;鲁会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国;;病毒与致病、致癌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航;刘梁;孟祥高;刘长林;;多苯并咪唑金属配合物—一类新型非病毒基因释放的载体[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俊;王金宝;张祯涛;周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万遂如;;当前我国猪群中新出现的病毒感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梦然;病毒预警 未雨绸缪[N];科技日报;2010年

2 肖园;病毒与人体的较量 是杀死还是共存?[N];北京科技报;2012年

3 胡轩逸;病毒,与生命如影随形[N];光明日报;2014年

4 张田勘;病毒可能帮助人类进化[N];健康报;2001年

5 晓 阳;高科技验血病毒旋即现形[N];大众科技报;2004年

6 林子;人类与病毒之战永无宁日?[N];中国商报;2003年

7 奇云;如果没有病毒 世界会怎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丹 谭嘉;病毒跨种传播研究需要“剥洋葱”[N];健康报;2013年

9 李文;病毒致癌机制研究最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记者 刘海英;病毒会利用微RNA对人体实施攻击[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薇;细胞miRNA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复制的相关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长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3’非编码区对病毒复制调控作用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高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编码区顺式作用元件的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谭菲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贺云霞;应用RNAi技术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陆嘉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翻译区的结构与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张福明;网状分枝扩增技术检测EB病毒基因的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小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BJ-4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王蕾;单纯疱疹病毒Ⅰ型VP26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10 黄娟;shRNA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鹏;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鉴定番木瓜病毒及番木瓜eIF4E家族基因干扰效应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白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a功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黄豆豆;2010-2011北京冬春季成人急性腹泻相关病毒及新发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夏燕平;EV71感染相关miRNA筛选及FNC抗EV71活性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5 罗欣;检测五种腹泻相关病毒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和2013年9月~2014年10月广州地区腹泻病原谱调查[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寻添荣;HIV-1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其传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少波;病毒传染性疾病中miRNA的调控功能及诊断效能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郭年梅;利用RNAi策略阻断水稻齿矮病毒在褐飞虱体内的侵染[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朱克森;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朱攀;昆明市小儿腹泻相关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病毒基因组克隆[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25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