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温度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

发布时间:2021-08-09 07:49
  本文利用TOMS和OMI组成的臭氧总量月平均数据集和ERA-Interim、MERRA-2大气温度再分析资料,使用线性回归、EOF分解、IDW插值等方法,分析1980—2018年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与大气温度的分布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80—2018年内,高原臭氧总量呈现减少趋势,递减速率为0.34DU/a,同期高原上空大气温度在平流层下部呈现降温趋势(0.01—0.08℃/a),在对流层上部呈现增温趋势(0.01—0.07℃/a)。以臭氧总量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为节点,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和大气温度均在2008年以来表现出逆转变化趋势,其中春季逆转趋势最显著。高原臭氧总量由2008年之前的减少趋势(-0.54DU/a)逆转为增加趋势(0.47DU/a)。同期大气温度在平流层下部由原来的降温趋势逆转为增温趋势,在对流层上部由原来的增温趋势逆转为降温趋势。利用SUBV(/2)星下点臭氧遥感资料,结合大气温度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内典型地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青海省共和县)春季臭氧和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的臭氧和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均发生于1999年。1999年以来,...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温度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


TOMS和OMI重叠观测期内臭氧总量数据差异

臭氧,总量,高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5第三章青藏高原臭氧总量时空变化特征利用TOMS和OMI组成的臭氧总量数据集,考察1980—2018年内,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3.1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分布特征3.1.1高原臭氧总量年分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臭氧总量的分布情况,对1980—2018年内高原月平均臭氧总量值进行年平均处理,结果如图3-1和图3-2所示。图3-11980—2018年青藏高原年平均臭氧总量分布特征由高原区域整体平均结果(图3-1)可以看出,1980—2018年内,年平均臭氧值为279.27DU。有17年臭氧总量高于平均值,其中1981和1982年臭氧总量较高,分别为290.39DU和295.01DU;有18年臭氧总量低于平均值,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为270.53DU。并且可以看出,在1980—2018年内,高原臭氧整体呈现减少趋势,递减速率为-0.34DU/a。进一步分析臭氧总量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对格网点进行IDW插值,结果如图3-2所示。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性,即随着纬度的增加,臭氧总量值也增加。臭氧总量值集中分布在270—280DU之间,其中最大值出现在37.5°N,104.375°附近,为307.59DU,最小值出现在28.5°N,86.875°附近,为261.48DU。

空间分布,臭氧,总量,高原


第三章青藏高原臭氧总量时空变化特征16图3-21980—2018年青藏高原年平均臭氧总量空间分布特征3.1.2高原臭氧总量月分布特征进一步对青藏高原各月臭氧总量进行月平均处理,结果如图3-3和图3-4所示。图3-31980—2018年青藏高原月平均臭氧总量分布特征由图3-3可见,青藏高原区域平均月臭氧总量由冬季(12月—次年2月)开始增加,在春季(3—5月)达到较大值,又于夏季(6—8月)开始减小,并在秋季(9—11月)达到较小值。平均臭氧总量值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295.75DU、275.65DU、264.47DU和281.22DU。其中,2—5月的臭氧总量均超过290DU,3月臭氧总量最高,为298.04DU,臭氧总量在9—12月均不足270DU,10月臭氧总量最低,仅为262.54DU。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徐丽娇,胡泽勇,赵亚楠,洪潇宇.  高原气象. 2019(05)
[2]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对流层上层温度气候演变趋势特征[J]. 明绍慧,秦正坤,黄瑜.  高原气象. 2019(02)
[3]青藏高原臭氧谷极端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J]. 徐雯雯,郭栋,孙晓娟,施春华,陈丹,段明铿,饶建,杜雅菡,唐舟.  大气科学学报. 2019(01)
[4]气溶胶指数与臭氧总量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 赵富强,王维和,邓小波,杨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02)
[5]青藏高原臭氧亏损变化及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J]. 仕仁睿,周顺武,孙绩华,郭栋,黄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6]未来百年夏季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及可能机制[J]. 苏昱丞,郭栋,郭胜利,施春华,刘仁强,刘煜,宋刘明,徐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3)
[7]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J].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  高原气象. 2015(06)
[8]青藏高原不同季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 何冬燕,田红,邓伟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9]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J].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李慧,王美蓉.  高原气象. 2012(06)
[10]南亚高压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动力作用[J]. 郭栋,周秀骥,刘煜,李维亮,王盘兴.  气象学报. 2012(06)

硕士论文
[1]中国地区臭氧长期变化趋势及与温度变化的关系[D]. 陈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变化及其温度响应研究[D]. 陶玉龙.吉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31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31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