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跨陆架交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4:11

  本文关键词: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跨陆架交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营养盐是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更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最为关键的要素。营养盐的相关研究是海洋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各大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的重中之重。东海环流众多,黑潮、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等复杂来源的海水在此海区相互作用,构成了东海复杂的水文环境。东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已有研究,近年来关于黑潮对东海营养盐的贡献以及东海营养盐的收支也有一些研究。研究资料表明,黑潮和东海陆架进行大量的水交换,是东海陆架营养盐主要的来源。但是对于东海陆架上的营养盐输运到陆架外的具体过程和通量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东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等密度面初步探讨东海营养盐跨陆架输运过程和通量,为东海营养盐的迁移过程研究和边缘海物质输运对于开阔大洋的影响研究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σt长江冲淡水、陆架混合水、黑潮表层水、黑潮次表层水等几种水系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东海陆架上的营养盐分布和组成。春季和秋季,东海营养盐分布趋势十分相似,表层营养盐浓度高值区基本位于长江口及以南近岸的狭窄水域,向外则营养盐含量迅速递减;底层营养盐分布与表层大致相同,只是除了近岸高值区外,在靠近外海的冲绳海槽附近存在另一个高值区。仅在离岸较近的内陆架区海水垂直混合剧烈,温度、盐度和各项营养盐分布表底一致,但随盐度增高由近岸向外海递减。春季水深超过50m的陆架区已经出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营养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更大并且水体层化现象更加显著。长江冲淡水只能影响10m层以浅,营养盐浓度从长江口向外递减,等值线基本与岸平行。营养盐浓度表底差异大,由于温跃层和密度跃层的存在,使得下层水体中的营养盐无法对上层水体进行有效补充。东海陆架水与黑潮水进行交换的过程,’一方面含有较高营养盐的陆架水与低营养盐的黑潮表层水混合扩散会将陆架区营养盐输运出陆架;另一方面黑潮次表层水沿陆坡涌升,会将携带的营养盐输送到陆架内。由于水体层化,垂直混合过程显然是受到极大抑制的,这种情况下营养盐的输运主要是通过沿等密度面水的水平输运实现的。以200m等深线作为东海陆架的边界,同时也是黑潮水与东海陆架水进行动态交换的边界。基于等密度面划分水层,判断陆架水和黑潮进行水交换的位置,初步探讨营养盐的交换过程,并根据水交换通量和营养盐浓度估算营养盐的交换通量。春季东海陆架水体中的营养盐随着比较轻的沿岸水输送到陆架外,表层以下营养盐是由黑潮区跨过200m等深线向陆架上输运。夏季陆架水中营养盐难以直接输运到黑潮区。黑潮在台湾东北部和九州岛西南部入侵陆架并将营养盐输运到陆架上,中段(260N-29°N)则是营养盐向外输运。春季黑潮跨过200m等深线向东海陆架的体积输运净通量为0.44 Sv, DIN、DIP、Silicate通量分别为8.93 kmol/s、0.46 kmol/s、8.22 kmol/s。春季通过台湾海峡的营养盐DIN、DIP、Silicate通量分别为6.65 kmol/s、0.41 kmol/s、6.52 kmol/s。表明春季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海域营养盐的贡献与黑潮的贡献相当。夏季黑潮跨过200m等深线向东海陆架输运的水通量为1.07 Sv, DIN、DIP、Silicate通量分别为5.13kmol/s、0.41 kmol/s、6.42kmol/s。
【关键词】:东海 营养盐 跨陆架交换 黑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4.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0 前言12-14
  • 1. 文献综述14-19
  • 1.1 营养盐研究意义14-15
  • 1.2 东海营养盐研究概述15-18
  • 1.2.1 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15-16
  • 1.2.2 营养盐来源研究16-17
  • 1.2.3 东海营养盐结构和限制作用研究17
  • 1.2.4 营养盐跨陆架交换研究17-18
  • 1.3 本文写作目的和意义18-19
  • 2 研究区域背景与研究方法19-26
  • 2.1 东海自然环境和环流特征19-22
  • 2.1.1 东海自然环境19
  • 2.1.2 东海环流特征19-22
  • 2.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22-24
  • 2.3 研究方法24-25
  • 2.3.1 营养盐分析方法24
  • 2.3.2 营养盐跨陆架交换通量研究方法24-25
  • 2.4 仪器和试剂25-26
  • 2.4.1 实验仪器25
  • 2.4.2 实验试剂25-26
  • 3 东海营养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26-48
  • 3.1 2011年5-6月份航次26-29
  • 3.2 2011年8月份航次29-32
  • 3.3 2011年11月份航次32-33
  • 3.4 2013年5月份航次33-36
  • 3.5 2013年8月份航次36-40
  • 3.6 2013年10-11月份航次40-46
  • 3.7 本章小结46-48
  • 4 东海营养盐跨陆架交换过程及通量估算48-57
  • 4.1 东海营养盐跨陆架交换过程48-53
  • 4.1.1 春季营养盐跨陆架交换过程48-52
  • 4.1.2 夏季营养盐跨陆架交换过程52-53
  • 4.2 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营养盐的贡献53-56
  • 4.2.1 春季黑潮和台湾暖流向东海陆架的营养盐输运53-55
  • 4.2.2 夏季黑潮向东海陆架的营养盐输运55-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5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6
  • 致谢66-68
  • 个人简历68
  • 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胄,陈庆生;南海东北部海域次表层水与中层水之流径[J];热带海洋;1997年02期

2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含量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和副高的相关关系[J];海洋科学集刊;1996年00期

3 伍伯瑜;珠江口以西陆架海域环流研究 Ⅲ[J];台湾海峡;1990年02期

4 王凡,赵永平,冯志纲,白学志,吴爱明;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5期

5 张艳慧;于晓林;王凡;;基于历史资料和Argo资料的印尼贯通流次表层和中层水起源与路径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3期

6 孙湘平,修树孟;台湾东北海域冷水块的特征[J];黄渤海海洋;2002年01期

7 万邦君;郭炳火;;台湾以北黑潮水与陆架水的混合与交换[J];黄渤海海洋;1992年04期

8 祝陈坚,石晓勇,李铁;东海磷酸盐的分布与再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9 孙湘平,,修树孟,苏玉芬;台湾近海的温、盐垂直结构与t-S图解类型[J];黄渤海海洋;1996年04期

10 彭云辉,王肇鼎,孙丽华,韦桂峰,朱卓洪;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J];台湾海峡;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俞胜宾;张文静;张娟;王文娟;;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增宏;许建平;李磊;侍茂崇;;1998年夏冬季节的南海水团及其分布[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慧;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和中层水分布特征及其年代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魏泽勋;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书航;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跨陆架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赵顺;北黄海微表层与次表层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4年

3 马啸;东、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和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跨陆架交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7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