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生态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生态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研究南黄海冷水团形成、衰退对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365.6) ind./10 cm2和(758.4±403.6) 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308.2) μgdwt/10 cm2和(615.7±390.7)μgdwt/10c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BWT)和粉砂-粘土含量(YT)呈负相关性,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BWT\YT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Mdo)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证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受BWT、底层水盐度(BWS)、沉积物含水量(W)、沉积物叶绿素a(Chl-a)和脱镁叶绿素酸(Pha)含量的综合影响。2013年6月和11月航次所研究的8个站位中,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75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66属,25科,3目。2013年6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97.3±330.0) ind./10cm2,共鉴定出68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Dorylaimopsis rabalaisi (27.46%), Spilophorella sp. (24.38%), Daptonema sp.(8.38%), Sabatieria sp. (7.31%)。2013年11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12.8±376.5)ind./10cm2,共鉴定出59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Spilophorella sp. (26.56%), Dorylaimopsis rabalaisi(22.05%), Parasphaerolaimus sp. (6.18%), Daptonema sp. (5.62%)。根据CLUSTER分析,可以将调查海域分为四种类型的群落(或者站位组合)。对分析结果进行SIMPROF检验显示,四个站位组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是每一组内没有显著差异。在营养类型方面,无论从研究海域物种数还是个体数上,刮食者或食硅藻者(2A)都占有绝对地优势。海洋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香农-威纳指数(H')与YT、有机质含量(OM)和W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d)与YT、OM呈显著负相关,与W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2,P0.01)。优势度指数(λ)与YT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5),与OM和W呈极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与所有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分析显示,Pha、W、BWS、BWT及YT能够较好的匹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综上所述,研究海域内,夏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丰度均无显著差异。线虫物种数相差不大;位于前两位的优势种种类相同,均为Dorylaimopsis rabalaisi和Spilophorella sp.,但优势种顺序不同;线虫营养类型均是2A型占绝对优势;线虫年龄结构均是幼龄个体占绝对优势。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海洋线虫 季节变化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黄海冷水团 南黄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58.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12-22
- 1.1 小型底栖动物(mei ofauna)概况12-17
- 1.1.1 小型底栖动物定义12-13
- 1.1.2 小型底栖动物国内外研究进展13-15
- 1.1.3 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意义15-16
- 1.1.4 目前存在的问题16-17
-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7-20
- 1.2.1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国际研究概况18-19
- 1.2.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国内研究现状19
- 1.2.3 线虫分类学存在的困难19-20
- 1.3 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尤其是海洋线虫的生态学研究意义20-22
- 2 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沉积环境的研究22-31
- 2.1 研究海域和站位22-23
- 2.2 取样方法与样品处理23
- 2.3 环境因子的测定23-26
- 2.3.1 沉积物粒度分析24-25
- 2.3.2 有机质的测定25
- 2.3.3 叶绿素a(Chl-a)和脱镁叶绿酸(Pha)的测定25-26
- 2.4 结果26-30
- 2.4.1 水层环境因子26
- 2.4.2 沉积物类型、组成及分布26
- 2.4.3 Chl-a和Pha的分布26-27
- 2.4.4 有机质含量的分布27-28
- 2.4.5 PCA分析28-30
- 2.5 讨论30-31
- 3 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生物量31-45
- 3.1 研究方法31-33
- 3.1.1 小型底栖动物的分选与计数31
- 3.1.2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31-33
- 3.1.3 数据处理和分析33
- 3.2 结果33-39
- 3.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时空分布33-36
- 3.2.2 CLUSTER分析36-37
- 3.2.3 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37-39
- 3.3 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9-41
- 3.4 讨论41-45
- 3.4.1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他海域的比较41-43
- 3.4.2 小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与水温的关系43-44
- 3.4.3 冷水团的形成、衰退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探讨44-45
- 4 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45-68
-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45-52
- 4.1.1 海洋线虫封片的制备与种类鉴定45-46
- 4.1.2 海洋线虫分类学的鉴定依据46
- 4.1.3 线虫摄食类型的划分46-47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7-52
- 4.1.4.1 单变量分析48-49
- 4.1.4.2 分布/图形分析49
- 4.1.4.3 多变量分析49-52
- 4.2 结果52-64
- 4.2.1 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52-53
- 4.2.2 线虫的空间分布53-55
- 4.2.2.1 线虫的垂直分布53-54
- 4.2.2.2 线虫的水平分布54-55
- 4.2.3 线虫的种类组成55-57
- 4.2.4 线虫的群落结构分析57-58
- 4.2.5 海洋线虫的多样性分析58-59
- 4.2.6 海洋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59-60
- 4.2.7 海洋线虫的K-优势度曲线分析60
- 4.2.8 海洋线虫的营养结构60-61
- 4.2.9 海洋线虫的年龄结构61-63
- 4.2.10 线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63-64
- 4.3 讨论64-68
- 4.3.1 线虫物种组成64-65
- 4.3.2 线虫性比和营养结构65-66
- 4.3.3 线虫多样性66-68
- 参考文献68-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
- 发表论文情况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岿璇,张志南,王睿照;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J];生态学报;2004年02期
2 朱佛宏;;海洋底栖动物中的重金属[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08期
3 曹艳霞;蔡德所;张杰;赵湘桂;王备新;;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和平;张司达;;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现状调查及污染评价[J];科技传播;2011年05期
5 农博;北森良之介;;底质和底栖动物——作为污染指标的底栖动物[J];海洋科技资料;1973年11期
6 北森良之介;;海洋的底栖动物和水质污染[J];海洋科技资料;1973年11期
7 杨国亭,周瑞昌,刘云波,郭亚胜;三江平原池塘底栖动物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S3期
8 胡自强;凌津滩水电站建库前底栖动物的调查及预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9 赵匠,李霞;仁科三湖底栖动物及其现存量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曹善茂,周一兵;大连市区沿海底栖动物的种、量和对环境质量的评价[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强;来永斌;孙晓怡;金福杰;;辽宁大伙房水库底栖动物演替(1980~1996)与水质生物学评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袁兴中;陆健健;;长江口九段沙的底栖动物及其生态学特征[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徐兆礼;蒋玫;白雪梅;朱江兴;袁骐;陈亚瞿;;长江口底栖动物生态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张志南;邓可;周红;范士亮;;南黄海两种生境底栖动物粒径谱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池仕运;陈胜;;应用底栖动物评价三峡库区支流生态环境状态[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曹婧;蔡立哲;彭欣;陈昕椺;吴辰;傅素晶;刘莎;许鹏;;漳江口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冬季丰度和生物量[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蔡立哲;杨洁;;北部湾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张永普;周化斌;应雪萍;;洞头岩相潮间带夏季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A];浙江省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罗民波;;洋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10 池仕运;胡菊香;高少波;马沛明;;底栖动物监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黄长秋 记者 杨阳腾;云霄发现全国最大白骨壤纯林[N];经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段学花;河流水沙对底栖动物的生态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刘学勤;湖泊底栖动物食物组成与食物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侯森林;盐城保护区底栖动物及,
本文编号:344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4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