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研制

发布时间:2017-05-06 19:04

  本文关键词: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作为核酸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已经成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同时也是临床分子检测的重要技术。近年来,随着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使用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固相载体的核酸杂交反应较传统的核酸杂交方式在分离纯化方面更具优势,但反应效率因磁性颗粒沉降和表面的立体空间限制而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为充分发挥磁性颗粒的优势并尽可能克服其不利的一面,有效的途径就是使磁性颗粒在反应中始终处于悬浮运动状态。所以,针对核酸杂交反应体系尤其是微体积杂交体系配备相关的自动化仪器对磁性颗粒进行充分的混匀扰动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尚缺少这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报道。基于上述需求,在实验室前期建立的磁性纳米颗粒修饰的核酸分子杂交方法的基础之上,本课题进一步研制了适用于磁性纳米颗粒为固相载体的核酸分子动态杂交装置。本论文首先依据磁性纳米颗粒修饰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检测方法,确定本系统所需实现的功能和参数指标。然后根据功能需求确定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各个功能模块,其中包括精确的温度控制模块、液体混匀模块、核心控制模块、人机交互模块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机械结构和控制方案的设计。本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案采用增量型PID与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方法中最经典的单周控制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反应腔内温度的精确控制,具有升温速度快、温度均一性好、易于控制等特点。混匀装置设计小巧、灵活,可以实现反应管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控制速度在0-40rpm可调,步进电机控制采用梯形加减速算法能够避免步进电机高速启动时失步现象。人机交互采用触摸屏的方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一目了然而又舒适的界面,而且简便了参数设置的操作流程,并能对实验进程进行实时的监控。最后,根据本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相关实验,验证本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本系统不仅可以为核酸分子杂交反应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液体中磁性纳米颗粒的混匀,温度控制模块和液体混匀模块都达到了设定指标。最后的杂交实验结果也表明,本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分子杂交的效率。
【关键词】:分子杂交仪 磁性纳米颗粒 增量型PID温度控制 纳米医学检测 扰动混匀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5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与发展8-9
  • 1.2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9-10
  • 1.3 国内外核酸分子杂交仪的发展现状10-12
  • 1.3.1 国外设备的发展现状11-12
  • 1.3.2 国内设备的发展现状12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12-13
  •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13-14
  • 第二章 微体积动态杂交仪总体设计14-24
  • 2.1 仪器工作原理与需求分析14-15
  •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性能指标15-20
  • 2.2.1 系统的需求分析16
  • 2.2.2 系统的架构规划16-17
  • 2.2.3 系统的性能指标17-20
  • 2.3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20-22
  • 2.3.1 温度控制模块20-21
  • 2.3.2 旋转混匀模块21
  • 2.3.3 核心控制模块21-22
  • 2.4 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关键技术分析22
  • 2.4.1 精确的温度控制技术22
  • 2.4.2 运动控制技术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第三章 温度控制模块24-36
  • 3.1 温度控制模块设计24-26
  • 3.1.1 温度控制方案的设计原理24
  • 3.1.2 温度控制模块的机械设计24-26
  • 3.2 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26-30
  • 3.2.1 核心控制电路的设计26
  • 3.2.2 温度采集电路的设计26-28
  • 3.2.3 驱动电路的设计28-29
  • 3.2.4 旋转挡板的控制29-30
  • 3.3 温度控制算法的设计与优化30-34
  • 3.3.1 温度控制算法的设计30-33
  • 3.3.2 温度控制算法的优化33-34
  • 3.4 本章小结34-36
  • 第四章 混匀模块的设计和实现36-42
  • 4.1 液体混匀方式36
  • 4.2 混匀模块的结构设计36-37
  • 4.3 混匀模块的控制37-41
  • 4.3.1 步进电机的驱动方案37-39
  • 4.3.2 步进电机的控制电路设计39-40
  • 4.3.3 步进电机控制的软件实现40-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仪器的调试及有效性验证42-50
  • 5.1 仪器组装与使用说明42-45
  • 5.1.1 系统的组装42-43
  • 5.1.2 触摸屏界面介绍及操作流程介绍43-44
  • 5.1.3 实验操作流程44-45
  • 5.2 关键性能测试45-47
  • 5.2.1 温度模块的性能测试45-46
  • 5.2.2 混匀效果验证实验46-47
  • 5.3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47-48
  • 5.3.1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流程47-48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48
  • 5.4 本章小结48-5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0-52
  • 6.1 论文总结50
  • 6.2 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8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艳敏;崔海信;崔金辉;李瑶;;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2年08期

2 钱霞,赵见高;生命体中的磁性纳米颗粒[J];物理;2000年05期

3 谢民强,陈帅君,徐雪青,李仲汉,沈辉,许家瑞;两种顺铂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特性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5年19期

4 邓海东;张成云;杨小红;郭子政;周武艺;;磁性纳米颗粒的二维光操纵及团聚效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4年06期

5 郭萍;张彦娜;;利用静磁场控制磁性纳米颗粒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的生长和组装[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汤艳;楚林疋;孙宁;刘忍肖;葛广路;;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在磁分离中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3年24期

7 江建军;袁林;邓联文;何华辉;;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微磁学模拟[J];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8 卢艳敏;;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在基因转染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3年05期

9 霍希琴;陈英杰;何晓晓;谭蔚泓;;功能化硅壳磁性纳米颗粒亲和吸附介质靶向分离蛋白质研究[J];化学传感器;2009年01期

10 杨兵初;舒畅;邓联文;伍益;李文芳;;影响磁性纳米颗粒膜吸波性能的主要因素[J];功能材料;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宁;杨芳;陈平;何闻;;装载磁性纳米颗粒的微囊载体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彭明丽;程武;王苗;何敏;崔亚丽;陈超;;磁性纳米颗粒的水相转移及表面功能基团的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武;王苗;彭明丽;;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羧基定量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思宏;朴吉寿;张敬东;李东浩;;官能化磁性纳米颗粒对复杂体系中硒的吸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5 王永红;毕如意;李荣;钟国伦;;表面富羧基核-壳型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黄婧;冷永华;刘彤;李星国;;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性能[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华辉;邓联文;冯则坤;江建军;;磁性纳米颗粒膜微波物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8 孙斌;张洋;沈群东;;共轭聚电解质磁性纳米颗粒复合物在荧光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杨萌;杨玲玲;吴丽娜;颜晓梅;;超高灵敏流式分析结合磁性纳米颗粒分离富集技术对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朴吉寿;王思宏;李东浩;;制备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的磁性纳米颗粒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艳敏;磁性纳米颗粒转运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基因转运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赵翔;基于四氧化三铁纳米磁转化系统的花粉介导棉花转基因技术[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黄光;色谱分离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邱庆伟;磁性纳米颗粒电磁致热效应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仕发;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在合成三元金属氧化物材料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柳明;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技术定量检测核酸及其拷贝数变化的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于丽娜;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邓小娟;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功能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杜桂焕;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孙俊;功能性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松;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吸附去除六价铬、茜素红S和甲基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郭顺;B. cepacia TZ-1合成磁性纳米颗粒的类酶性质及其对染料脱色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李远;镉离子印迹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对镉的吸附[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红兵;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表面富羧基核—壳型磁性纳米颗粒[D];浙江大学;2015年

5 梁语嫣;基于有机酸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吸附水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魏岱旭;聚羟基脂肪酸酯磁性微球和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运用[D];汕头大学;2011年

7 周冰聪;肝癌潜在标志物循环microRNAs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刘婷;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研制[D];东南大学;2015年

9 黄静;磁性纳米颗粒表面高分子修饰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瑶;磁性纳米基因工程载体细胞转化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研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48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3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