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层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其巨大的潜力已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煤层气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瓦斯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全面分析和评价煤层气开发条件和分布特征,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选取彬长矿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及瓦斯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在整理彬长矿区13个井田现有的与煤层气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勘及生产期间的钻孔资料,煤样实验测试及试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对彬长矿区的煤层气赋存规律进行了研究,估算煤层气资源量并优选出有利开采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含煤地层是彬长矿区主要发育煤层,4号煤为全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1m,显示煤岩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气潜力;从煤储层的宏观与微观煤岩类型、煤质特征、煤级、煤储层渗透性及煤层裂隙发育特征、煤层气的吸附特征及含气性等方面对煤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煤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四方面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控气因素,认为上述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研究区煤层气的富集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容积法对彬长矿区的煤层气资源量进行了预算,煤层气总资源量达112.06×108m3,其中4煤的煤层气资源量为88.99×108m3,丰富的资源量加之较好的储层特征,使4煤层成为地面煤层气开发的目标煤层,优选出4处开采有利区,有利区面积共计81.16km2,资源总量共计45.92×108m3,显示了良好的商业开发价值。
【关键词】:煤层气 赋存规律 资源量预算 有利区 彬长矿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3-15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3.3 技术路线14-15
- 2 研究区概况15-22
-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15-16
- 2.1.1 交通位置15
- 2.1.2 自然地理15-16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16-18
- 2.3 地质构造与应力场演化18-22
- 2.3.1 地质构造特征18-19
- 2.3.2 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19-22
- 3 煤储层特征分析22-34
- 3.1 煤储层沉积学特征22-25
- 3.1.1 煤系地层沉积环境22-23
- 3.1.2 煤储层空间展布特征23-25
- 3.2 煤储层岩石学特征25-29
- 3.2.1 宏观与微观煤岩类型25-27
- 3.2.2 煤质特征27-28
- 3.2.3 煤级28-29
- 3.3 煤层渗透性特征29-30
- 3.4 煤层裂隙发育特征30-31
- 3.5 地应力31-32
- 3.6 储层温度32-34
- 4 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含气性34-40
- 4.1 煤层气赋存状态及吸附特征34-37
- 4.1.1 煤层气赋存状态34
- 4.1.2 吸附特征34-37
- 4.2 煤层气含量及成分37-40
- 4.2.1 气含量37-38
- 4.2.2 气成分38
- 4.2.3 气含量分布特征38-40
- 5 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控制因素40-50
- 5.1 煤层及其顶底板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40-45
- 5.1.1 煤层厚度40-41
- 5.1.2 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41-42
- 5.1.3 煤层顶底板42-45
- 5.2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45-46
- 5.2.1 煤变质作用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45
- 5.2.2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裂隙的影响45-46
- 5.3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46-48
- 5.3.1 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46
- 5.3.2 构造类型与煤层气富集46-48
- 5.4 水文地质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48-50
- 5.4.1 水文地质条件48-49
- 5.4.2 水文地质控气特征49-50
- 6 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50-63
- 6.1 资源量预算50-54
- 6.1.1 计算方法50
- 6.1.2 估算参数的确定方法50-51
- 6.1.3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结果51-54
- 6.2 可采资源量预算54-55
- 6.2.1 计算方法54-55
- 6.2.2 研究区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估算结果55
- 6.3 彬长矿区煤层气资源的有利区优选55-62
- 6.3.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和模型56-57
- 6.3.2 各因素隶属度函数的确定57-59
- 6.3.3 对评价参数重要性排序权重59-60
- 6.3.4 GIS平台下综合评价的实现60-62
- 6.4 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62-63
- 7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昕;鲍江;;彬长矿区煤质特性及其利用[J];陕西煤炭;2008年04期
2 王居正;彬长矿区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原因与补求意见[J];中国煤田地质;1990年03期
3 王万佑,许惠民,李钝,张本良,张俊杰,王兴;对《彬长矿区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原因与补救意见》一文的质疑[J];中国煤田地质;1991年03期
4 杨树荣;;彬长矿区薄煤带成因分析[J];陕西煤炭;2008年01期
5 张亚莉;宋鉴定;;彬长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J];陕西煤炭;2008年02期
6 王居正;答《对〈彬长矿区地下水资源遭受破坏原因与补救意见〉质疑》[J];中国煤田地质;1991年03期
7 刘会彬;胡少博;尹润生;曹剑;王飞;;鄂尔多斯盆地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4期
8 龙玲;王兴;;陕西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利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5期
9 秦建强;杨占盈;;彬长矿区北部的煤质特征[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10 尹小兵;;浅谈彬长矿区控煤构造[J];新经济;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会彬;尹润生;安俊孝;王飞;;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开采前景分析[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2 龙玲;王兴;;陕西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利用[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祖鹏举;陈粤强;;彬长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问题[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鹏飞;彬长矿区一月多启动四个大项目[N];咸阳日报;2008年
2 贺韬;彬长矿区胡家河煤矿奠基[N];陕西日报;2007年
3 记者 齐宇强邋通讯员 席博平 陈大鹏;彬长矿区煤矸石电厂建设工程奠基[N];陕西日报;2007年
4 程娟;彬长矿区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厂开工建设[N];咸阳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李发伟邋实习生 龚静;始终坚持规划引领 科学推进矿区开发[N];咸阳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安徽记者 司华会 通讯员 张磊;创精品工程 建一流矿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7 记者 王扬;加快开发彬长矿区步伐[N];中国煤炭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梅邋韩岩;在煤海中创造辉煌[N];陕西日报;2008年
9 孙灿;中煤二十九工程处一路高歌猛进[N];中国矿业报;2010年
10 张斌峰;立足长远 突出重点 实现矿区科学发展[N];陕西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聪;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穆鹏飞;黄陵—彬长矿区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3 席国强;彬长矿区矿井水资源化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蔡怀恩;彬长矿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彬长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4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