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疲劳寿命分析新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疲劳寿命分析新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程实际中,许多零部件都在复杂多轴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工作,因为多轴低周疲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对多轴低周疲劳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因此对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疲劳破坏的本质,并借鉴目前应变能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回顾了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主要方法,系统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2.将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引入疲劳分析中,解决了多轴复杂加载条件下不能获得应力、应变响应历程的困难。3.根据对塑性变形微观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拉断形式的微裂纹萌生条件,在新的基于塑性应变能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引入了最大拉应力,体现了多轴及非比例作用的影响,并且使疲劳寿命预测公式具有了明确的物理意义。4.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提取的相关数据对GH4169铝、SAE1045钢以及S460N钢的寿命进行预测,并与F-S模型和S-W-T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预测结果显示,本文模型对铝合金材料和低碳钢材料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对多轴加载路径和材料种类都有很大的适用范围,且模型参数比其余两种方法更容易计算,因此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低周疲劳 寿命预测 多轴疲劳 循环塑性力学 有限元 应变加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44.3;O34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注释表11-12
- 缩略词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引言13
- 1.2 研究背景13-14
- 1.3 多轴低周疲劳研究回顾14-18
- 1.3.1 等效应变法14-15
- 1.3.2 临界面法15-16
- 1.3.3 能量法16-18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18-20
- 第二章 薄壁圆管试件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20-32
- 2.1 引言20
- 2.2 材料的多轴塑性本构关系20-25
- 2.2.1 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20-24
- 2.2.2 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24-25
- 2.3 多轴加载下薄壁圆管有限元分析25-30
- 2.3.1 有限元单元选择26-27
- 2.3.2 屈服条件与本构模型选择27-28
- 2.3.3 有限元中多轴应变加载的实现方法28-30
- 2.3.4 计算结果处理30
- 2.4 本章小结30-32
- 第三章 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32-41
- 3.1 引言32
- 3.2 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32-33
- 3.3 多轴非比例加载的附加强化作用33-34
- 3.4 疲劳损伤的塑性应变能34
- 3.5 单轴循环的塑性应变能密度34-35
- 3.6 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35-39
- 3.6.1 等效内应力与塑性应变能的关系35-36
- 3.6.2 裂纹起始条件36-37
- 3.6.3 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公式37-39
- 3.7 疲劳寿命公式中材料常数的计算方法39-40
- 3.8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实验验证与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对比41-64
- 4.1 引言41
- 4.2 试验条件41-42
- 4.3 实验结果42-48
- 4.4 材料的循环性能参数48-50
- 4.5 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损伤参量计算方法50-53
- 4.5.1 单轴加载损伤参量计算方法50-51
- 4.5.2 多轴加载损伤参量的计算方法51-53
- 4.6 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53-63
- 4.6.1 GH4169 铝合金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54-55
- 4.6.2 SAE1045 钢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55-60
- 4.6.3 S460N钢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60-63
- 4.7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5
- 5.1 全文总结64
- 5.2 不足与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钮效德 ,李光霞;低周疲劳损伤的演变方程[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2 施明泽,黄志强;关于低周疲劳损伤演变规律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3 陈福泰;吕晓春;李贵才;;几种材料低周疲劳特性的试验研究[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94年01期
4 高庆,黄正中,戴振羽,钱蓉;低周疲劳随机损伤过程的有限元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5 刘承宗,周志勇,陈新,孙远孝;钢构件应力集中区低周疲劳分析及实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0年03期
6 许超;张国栋;苏彬;;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统一的能量表征方法研究[J];材料工程;2007年08期
7 林虹,姜明文;低周疲劳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0年04期
8 姜风春,刘瑞堂;低周疲劳的塑性功密度及其测量[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9 贾琦;蔡力勋;包陈;;考虑循环塑性修正的薄片材料低周疲劳试验方法[J];工程力学;2014年01期
10 姚磊江,童小燕,吕胜利;低周疲劳过程中的非弹性响应和热响应[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轮箍低周疲劳性能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张峰;;轮箍低周疲劳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3 叶笃毅;徐元东;肖磊;查海波;;低周疲劳过程中304不锈钢细观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焦中良;帅健;;管材的低周疲劳性能分析及应变-寿命公式的确定与验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邬文睿;王炜哲;刘华锋;刘应征;;660MW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转子低周疲劳强度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绍伦;;预应力低周疲劳及弹塑性有限元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海利;朱月梅;贾国庆;;X12CrMoWVNbN10-1-1转子钢室温低周疲劳试验特性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叶序彬;胡本润;谭卫东;;腐蚀环境下低周疲劳试验技术研究[A];2012年海峡两岸破坏科学/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耿黎明;严仁军;杨宇华;张新宇;;大潜深结构的低周疲劳研究[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10 徐坚;钟曼英;郭世行;;氢反应器壁材料的低周疲劳特性[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士弘 盛光敏;震区用钢知识问答[N];中国冶金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伟;超(超)临界机组用钢的高温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赵萍;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的多轴低周疲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范志超;压力容器用钢16MnR中温应力控制下的低周疲劳行为及寿命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王璐;复杂应力状态下高温低周疲劳短裂纹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贵军;特种压力容器用钢2.25Cr1Mo的中温低周疲劳行为及寿命评估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聪;锆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田雨;船体结构低周疲劳损伤极限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智平;复杂应力状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低周疲劳损伤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陈凌;典型压力容器用钢中高温环境低周疲劳和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的行为及寿命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媛媛;ZG20SiMn铸钢的疲劳行为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霄天;细晶有色金属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丽佳;局部锈蚀钢材低周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3 王s
本文编号:350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