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有害赤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沿海国家及地区频繁发生,其频率、强度以及波及范围呈逐年增大的趋势。赤潮中的一些藻类能够产生藻毒素,经食物链传递到贝类体内并累积,潜在威胁消费者的健康。脂溶性贝毒(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 LST)在贝类样品中的检出率高,对海洋渔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2011年,我国浙江宁波和福建宁德发生了一起因食用染毒贝类导致的大规模群体性腹泻性贝毒中毒事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研究选取东海的枸杞岛和晴川湾两个贝类养殖区,对不同养殖贝类体内的毒素组成与含量进行了两周年的监测,并结合鳍藻细胞的毒素分析结果,探讨东海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的主要组分特征及其可能的来源。此外,在青岛近海贝类养殖区应用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bsorption Toxin Tracking, SPATT)对水体中的脂溶性毒素进行了周期性的监测,结合产毒藻类的细胞密度与毒素组成、贝类累积毒素的组成与含量,初步探讨甲藻产毒、贝类累积与SPATT监测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海舟山枸杞岛和福鼎晴川湾两个贝类养殖区分布的鳍藻主要是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产生的毒素组分以PTX2为主,伴随痕量的OA和DTX1毒素。黄海青岛近海贝类养殖区分布有渐尖鳍藻D. acuminata、圆形鳍藻D. rotundata和倒卵形鳍藻D. fortii,其产毒组分均以PTX2为主,OA和DTX1毒素低于方法检出限。(2)枸杞岛贝类养殖区常年存在低浓度的GYM毒素的威胁,在养殖贝类体内频繁检出。OA、DTX1、PTX2及PTX2sa在在2013年5月底至7月初采集的贝类样品中集中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但在2014年的周年监测中发现这些毒素的浓度很低,且未见明显的季节变化。(3)在青岛近海贝类养殖区应用SPATT方法在不同水层中均能检测到PTX2、OA和DTX1三种脂溶性毒素,其浓度在不同水层未见明显的差异。不同粒级的颗粒物样品中均检出PTX2毒素,并偶尔伴随OA和DTX1毒素。不同粒级的颗粒物样品的毒素组成与含量未见与粒级大小之间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研究基本阐明了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分布的鳍藻种类及其毒素组成,揭示了研究海区脂溶性贝毒的主要组分特征,对甲藻产毒、贝类累积和SPATT监测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于保障海水贝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脂溶性贝毒 鳍藻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 毒素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4;X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前言12-14
- 1. 文献综述14-28
- 1.1 脂溶性贝毒概述14-18
- 1.1.1 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15
- 1.1.2 蛤毒素(Pectenotoxin,PTX)15-16
- 1.1.3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16
- 1.1.4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zcid,AZA)16
- 1.1.5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16-17
- 1.1.6 螺环内酯毒素(Spirolides,SPX)17
- 1.1.7 Gymnodimine毒素(GYM)17-18
- 1.2 脂溶性贝毒的来源18
- 1.3 脂溶性贝毒的分析方法18-21
- 1.3.1 生物分析法18-19
- 1.3.2 化学分析法19-21
- 1.4 鳍藻研究概述21-25
- 1.4.1 采集方法21-22
- 1.4.2 形态特征22-23
- 1.4.3 毒素组成23-24
- 1.4.4 国内研究现状24-25
- 1.5 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PATT,Solid Phase Absorption Toxin Tracking)25-26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路线26-28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26
- 1.6.2 技术路线26-28
- 2. 东海典型养殖区及青岛近海鳍藻形态观察和毒素检测28-41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9-30
- 2.2 实验方法30-33
- 2.2.1 鳍藻样品的采集与计数30-31
- 2.2.2 鳍藻细胞的挑取31
- 2.2.3 鳍藻的形态学观察31
- 2.2.4 鳍藻的毒素提取31-32
- 2.2.5 LC-MS/MS分析32-33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33-40
- 2.3.1 鳍藻的形态学鉴定33-35
- 2.3.2 鳍藻的种群密度统计35-37
- 2.3.3 鳍藻的毒素分析结果37-40
- 2.4 小结40-41
- 3 典型贝类养殖区贝类体内脂溶性贝毒的组分特征41-56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41-42
- 3.2 实验方法42-45
- 3.2.1 样品的采集42
- 3.2.2 样品制备42-43
- 3.2.3 LC-MS/MS分析条件43-45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45-55
- 3.3.1 东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组分45-54
- 3.3.2 青岛流清河近海贝类毒素组分54-55
- 3.4 小结55-56
- 4. 应用SPATT技术监测水体中脂溶性毒素的研究56-65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56-57
- 4.2 实验方法57-58
- 4.2.1 样品制备57-58
- 4.2.2 LC-MS/MS分析58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58-64
- 4.3.1 SPATT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58-62
- 4.3.2 分级粒径的颗粒物毒素分析结果62-64
- 4.4 小结64-65
- 5. 结论65-66
- 6. 创新与展望66-67
- 6.1 本文的创新之处66
- 6.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8
- 致谢78-79
- 个人简历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伦;宋广军;王年斌;刘世才;;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J];水产科学;2013年07期
2 李伟才,栾刚,李立,李桂生,董树刚;中国沿海部分海区贝毒毒素的调查[J];海洋科学;2000年09期
3 张Pr;尹浩;李庆欣;;海产品有毒物质污染的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6期
4 母清林;王晓华;佘运勇;邹伟明;王剑;王艳华;;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J];海洋科学;2013年01期
5 秧秧;;吃海鲜慎防贝毒[J];环境;1994年12期
6 许道艳;刘仁沿;董玉华;梁玉波;;失去记忆性贝毒ASP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7 陈应华;杨宇峰;王华接;;贝毒新成员——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8 刘仁沿;梁玉波;;环亚胺毒素gymnodimine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凡洲;徐子钧;李钦亮;张爱君;张洪亮;;北海区贝毒和有毒赤潮生物分布状况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张洋;蔡春尔;饶涛;贾睿;何培民;;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在海产品中快速检测腹泻型贝毒的应用[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陈应华;王华接;谢学东;;贝毒家族新成员——AZP[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励建荣;李丹;;我国贝类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丹;励建荣;;我国贝类食品安全性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丹;励建荣;段青源;;贝类食品的安全性调查[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李清;关注日本对进口水产品的最新检测计划[N];中国渔业报;2007年
2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用药指导处 李清;从出口受阻案件看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N];中国渔业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童光来 实习记者 苏犁;“杀人螺”为何含致命毒素[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慧;失忆性贝毒(AST)在欧洲大扇贝Pecten maximus体内的积累及其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庚;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帆;浙江南麂海域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及贝毒监测方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杨莉;市售贝类贝毒污染状况分析及PSP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分布、累积[D];暨南大学;2006年
4 吴敏仪;pEGFP-c-fos在T24细胞的表达及在贝毒检测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6年
5 马景刚;LC-MS/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步分析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张少君;毛细管电泳环境污染物微分析技术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海及黄海典型贝类养殖区脂溶性贝毒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