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01:08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榆林麻黄梁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缘,分布有独特的黄土地貌景观地质遗迹,蕴藏着重要的美学价值,不断吸引着来自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欣赏、旅游,迎来众多艺术专业学生临摹、写生、创作。本文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野外实地调研、层次分析等方法,重点对榆林麻黄梁黄土景观地质遗迹类型、特征进行研究了分析,揭示了黄土地质遗迹的美学特征与价值。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基本查明榆林麻黄梁地区地层由下而上主要由第四纪午城黄土、离石黄土、萨拉乌苏组、马兰黄土及风积沙五大单元组成,为深入研究该地域黄土地质遗迹特征提供了条件和基础。(2)查明榆林麻黄梁地区黄土地质遗迹主要有黄土峰林地貌景观、第四纪地层剖面、普氏野马古生物化石、沙漠地貌景观等四大地质遗迹类型;并按照地质遗迹分类原则,系统划分出该研究区地质遗迹有五大类、六类、九亚类。(3)根据地质遗迹的特殊性,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黄土形式美、科学美、精神美三个大类作为上层指标的3个层次的黄土地质遗迹美学价值评价体系。(4)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遗迹具有科普价...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美学研究


野外调查

技术路线图,硕士学位,技术路线,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图1.1野外调查1.4.2技术路线本研究首先进行选题讨论与确定,并经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讨论和室内分析等主要环节(图1.2)。图1.2技术路线图

交通图,榆林,交通图,区位


3区域概况133区域概况3.1区位交通研究区位于榆林市城区向东约35km处,隶属榆阳区麻黄梁镇辖区,因生长麻黄而得名。榆林麻黄梁位于陕西省北部,接壤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区位交通便利(图3.1)。榆林拥有“四纵四横一环”公路网,高速公路有包茂、沧榆、榆佳、榆蓝、包南线,及榆林榆阳机场,其航线总数有着26条,与29个城市通航。图3.1榆林区位交通图3.2自然地理3.2.1地质背景榆林麻黄梁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又名陕甘宁盆地。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属于次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榆林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J]. 韩一敏.  山西农经. 2019(17)
[2]旅游体验研究的再思[J]. 杨振之,谢辉基.  旅游学刊. 2017(09)
[3]陕西榆林地区植被退化与沙漠化趋势分析[J]. 王涛,杨梅焕,徐澜.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4]1990—2012年榆林市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J]. 任志远,孙艺杰,吴林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5)
[5]基于地质遗迹景观的川西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杨爽,银元,赖芳,李忠权,李晓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6]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 陈安泽.  地球学报. 2016(05)
[7]自然美学在美学教材中的地位反思[J]. 廖雨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08)
[8]1976-2010年榆林市降水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 常肖杰,沈冰,黄领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2)
[9]“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重构[J]. 张富宝.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10]地质遗迹科学解说方法与案例研究[J]. 张忠慧,石晨霞,罗自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1)

博士论文
[1]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 祁剑青.陕西师范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陕西民间音乐空间分布与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D]. 李安琦.西安科技大学 2019
[2]榆林麻黄梁地学旅游资源评价及其保护与开发[D]. 郭昭.西安科技大学 2018
[3]陕北饮食伦理文化研究[D]. 冯磊.西北大学 2018
[4]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D]. 焦洋.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基于遗产保护的榆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类型整合研究[D]. 苑静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6]基于旅游的黄土地貌资源利用新途径—转化机制,类型和开发设计[D]. 郝艳红.陕西师范大学 2008
[7]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性利用与当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 郝俊卿.陕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3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33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