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极化调控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极化调控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型人工电磁材料(Metamateria 1)是一种由周期或者非周期的人工单元结构排列构成的复合电磁材料。它主要是通过调节单元结构满足所需的电磁参数,进而实现媒质对电磁波的灵活调控。人工电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二维平面新型人工电磁材料,通过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设计特殊超表面金属单元结构,使入射电磁波在分界面上产生相位不连续性来实现波的异常折射和反射,达到对电磁波调控的目的。人工电磁超表面最初是在光波段提出,可以实现普通电磁表面不具备的新奇特性,例如负折射、负反射、极化旋转等全新的物理现象。然而,一般情况下,透射式人工电磁超表面效率较低,难以达到微波频段应用需求,而反射式人工超表面效率较高,接近100%。本论文主要提出一种微波频段反射式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通过对各向异性人工结构的设计,实现对不同极化电磁波波的分别独立控制。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极化转换和极化分离等器件,实验效果与仿真结果完全吻合,验证了该反射式各向异性电磁波超表面对不同极化电磁波分别独立调控的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利用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构建了极化转换器件。由强各向异性的“工”字型单元结构构成的人工电磁超表面可以实现双频点双极化转换,对于构建多功能极化转换器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单元结构具有局限性,只能在较窄的频率内实现极化转换的功能。为此,本论文还提出了正交“工”字型结构来拓展极化转换的带宽。(2)利用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实现电磁波的极化分离。由正交“工”字型组成的单元结构可以独立控制两个正交极化的反射相位,与广义斯涅尔定理相结合就可以将不同极化的电磁波向任意方向偏折。基于这一功能,本论文中构建了一维极化分离器和二维极化分离器,调控两个正交极化的波分别偏折在同一平面内和三维空间中。(3)利用人工电磁超表面实现波束偏折型的极化转换器件。由于反射式极化转换器件在与馈源结合过程中,入射波方向与反射波方向是一致的,这会造成严重的馈源遮挡效应。为此,本论文还提出了具有波束偏折功能的极化转换器,提高了极化转换的性能。
【关键词】:新型人工电磁材料 人工电磁超表面 各向异性 极化转换 极化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4;O44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概述9-11
- 1.2 人工电磁超表面11-16
- 1.2.1 人工电磁超表面的基本概念11-12
- 1.2.2 广义斯涅尔定理12-14
- 1.2.3 人工电磁超表面的应用14-16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16-19
- 第二章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极化转换器19-31
- 2.1 引言19
- 2.2 各向异性材料19-21
- 2.3 反射式人工电磁超表面极化转换相关原理21-22
- 2.4 双频圆极化转换器的设计22-26
- 2.5 宽带圆极化的设计26-28
- 2.6 宽带圆极化的实验结果28-30
- 2.7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极化分离器31-43
- 3.1 引言31
- 3.2 极化分离器设计的相关原理31-33
- 3.3 极化分离器的仿真设计33-40
- 3.4 一维极化分离器的实验验证40-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基于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波束偏折型极化转换器43-51
- 4.1 引言43-44
- 4.2 波束偏折型极化转换的仿真设计44-47
- 4.3 波束偏折型极化转换的实验验证47-49
- 4.4 本章小结49-5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美;震前电磁波异常研究[J];华南地震;1985年03期
2 黄永修,李金铭,李铁盘;测定电磁波速度的一种简易方法[J];物理实验;1994年02期
3 陈波;杨德强;潘锦;;电磁波传播特性创新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4期
4 董子良;肖伟成;;关于电磁波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5期
5 张起晶;孙桂芝;边莉;;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10期
6 毛雷鸣;;提高“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21期
7 田瑞;;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改理论的尝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4期
8 李长胜;林志立;冯丽爽;;“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内容的修改建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年06期
9 肖汉光;;《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3期
10 郑强;杨日杰;;电磁波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电声技术;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将伟;孙敏;;界面电流对电磁波传播性质的可能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2 武桦;贾怀义;;空圆隧道中高频电磁波传播特性[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扈罗全;朱洪波;;电磁波传播的概率模型:二维无耗传播情形[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爽;;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5 田子建;;《矿井电磁波传播与分析》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探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孙超;王红霞;傅关新;李磐石;孙振;;电磁波在雨中的传输衰减特性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7 孙贤明;王海华;刘万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鑫;;九江5.7级地震电磁波异常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葛广顶;王秉中;;时间反演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吴鑫;陈鹏;朱曲杰;李瑞丽;徐焕锰;;2000年7月16日台湾兰屿6.6级地震电磁波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它时刻跟着你,你怕吗![N];科技日报;2009年
2 新疆 赵振强;电磁波常识ABC[N];电子报;2004年
3 张开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荣梓;对“电子—电磁场波双锥螺旋结构”的探索[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圆柱形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弓树宏;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输与散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冷毅;旋转环境下电磁波传播及其在胎压监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虎;复杂介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数值模拟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姚善化;复杂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及相关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臧小飞;基于单向性效应和变换光学的电磁波调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姝;电磁波在非均匀大气等离子体中的传播低气压电容耦合等离子体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毅;极低频电磁波时域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邬云骅;可见电磁波在金属/空气界面传输特性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海龙;分层圆柱及球形介质模型中电磁波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有林;介质带电对电磁波衰减及交叉去极化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增明;基于OSG的战场视景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谷卓;等离子体对电磁波衰减的优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赵弘远;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宽带电磁波完美吸收理论和设计[D];南京大学;2015年
5 丁腾欢;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及应用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宋黎浩;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及反射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孙楠;损耗媒质内部及界面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贾雨龙;基于TLM法的应急透地无线信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桂珍;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极化调控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10 法朋亭;电磁波在强碰撞弱电离等离子体中的衰减[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各向异性人工电磁超表面在极化调控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5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