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矿区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以平顶山煤田地下水补给源——乌江河水为入渗水样,以低反应性石英砂和新近系泥灰岩为岩样介质,开展了不同条件下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迁移转化的室内动态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条件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并对其在不同岩样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砂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运移主要是对流和弥散过程,吸附作用及生物作用均非常微弱;温度升高时,溶解性有机质的弥散度增大,表征对流与弥散作用比率的P指数降低;渗透流速增加时,溶解性有机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相应增大,迁移扩散能力随之增强;(2)溶解性有机质于泥灰岩介质中运移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质量浓度(以CODcr表征)的变化情形比较相似,均是经历了缓慢上升、迅速上升、波动平稳及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的运移过程中,DOM的转化途径以吸附作用为主,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泥灰岩对DOM的吸附作用随之减弱,生物降解作用相应增强;在不同渗透流速条件下,其质量浓度(CODcr)的变化亦是经历了上述四个相似的阶段,在第一至第三个阶段,DOM的转化途径主要是吸附作用,而在第四个阶段,DOM的转化途径则转变为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并且泥灰岩对DOM的吸附作用随渗透流速的增大而降低,生物降解作用随渗透流速的增大而减弱;(3)溶解性有机质在石英砂和泥灰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差异,相似的是不同温度和渗透流速条件下,其质量浓度(CODcr)的变化均是经历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波动稳定三个相似的阶段;相异的是DOM在石英砂中的运移主要是对流和弥散过程,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均是非常微弱,而在泥灰岩中除了存在对流和弥散外,泥灰岩对DOM的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都是十分显著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时,吸附作用减弱,生物降解作用加强,渗透流速增大时,吸附作用降低,生物降解作用减弱。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 石英砂 泥灰岩 温度 渗透流速 弥散系数 迁移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1.46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2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2
- 1.2.1 溶解性有机质的概念12-13
- 1.2.2 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13-14
- 1.2.3 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和分类14-15
- 1.2.4 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特性15-19
- 1.2.5 地下水溶质运移机理19-21
- 1.2.6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21-22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22-25
- 1.3.1 研究内容22-23
- 1.3.2 创新点23
- 1.3.3 技术路线23-25
- 2 研究区概况25-35
- 2.1 自然地理25-26
- 2.1.1 地形地貌25
- 2.1.2 水文气象25-26
- 2.2 地质概况26-29
- 2.2.1 主要地层及岩性26-27
- 2.2.2 地质构造27-29
- 2.3 水文地质特征29-35
- 2.3.1 含水层29-32
- 2.3.2 隔水层32
-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32-35
- 3 实验方法和材料35-41
- 3.1 研究方法和测试方法35-38
- 3.1.1 研究方法35-36
- 3.1.2 测试方法36-38
- 3.2 岩样、水样采集及其理化性质检测38-41
- 3.2.1 岩样的采集及理化性质检测38-39
- 3.2.2 水样的采集及水质检测39-41
- 4 DOM在石英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41-51
- 4.1 实验装置41-42
- 4.2 石英砂中静态吸附实验42
- 4.3 动态砂柱实验42-43
- 4.4 结果与分析43-49
- 4.4.1 基本理论43
- 4.4.2 静态吸附实验43-44
- 4.4.3 Cl-在石英砂柱中的运移特征44-45
- 4.4.4 不同流速下DOM在石英砂柱中的运移特征45-47
- 4.4.5 不同温度下DOM在石英砂柱中的运移特征47-49
- 4.5 小结49-51
- 5 DOM在泥灰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51-63
- 5.1 实验装置51
- 5.2 弥散参数的测定51-55
- 5.2.1 实验方法52
- 5.2.2 泥灰岩土柱中Cl-的运移特征52-55
- 5.3 泥灰岩中DOM的迁移转化特征55-61
- 5.3.1 实验方法55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55-61
- 5.4 小结61-63
- 6 DOM在石英砂和泥灰岩中迁移转化的异同性分析63-67
- 6.1 不同温度下DOM迁移转化的异同性分析63-65
- 6.2 不同流速下DOM迁移转化的异同性分析65-66
- 6.3 小结66-67
- 7 结论与建议67-69
- 7.1 结论67-68
- 7.2 建议68-69
- 参考文献69-77
- 作者简历77-79
- 学位论文数据集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杏妹;吴宏海;王伟伟;曾丁才;林怡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其表面反应性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7年01期
2 陈志军,白厚义,陈佩琼,余章机;溶解性有机质对镉在蔬菜中累积的影响[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3 赵劲松,张旭东,袁星,王晶;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4 李睿,屈明;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5 蔡文良;罗固源;许晓毅;朱虹;杜娴;;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6 吴宏海;林怡英;吴嘉怡;曾丽璇;曾丁才;杜娟;;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和溶解性有机质表面吸附的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7 李悦铭;康春莉;张迎新;明恋;张赛;郭平;;溶解性有机质对冻融作用下污染土壤中重金属Pb的溶出释放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3期
8 王美丽;李军;朱兆洲;郭笑笑;;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03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华林;周江敏;Weilin Huang;潘叶敏;钟春节;;溶解性有机质分组组分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廷廷;余向阳;刘贤金;张超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对生物质炭吸附氯虫苯甲酰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肖小雨;邱宇平;盛光遥;;溶解性有机质对黑碳吸附敌稗的抑制作用[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Sheela G.Agrawal;Ryan L.Fimmen;Yuping Chin;马丽颖;;黄腐酸和湖泊微孔水对Fe(Ⅱ)还原Cr(Ⅵ)为Cr(Ⅲ)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文伶;孙红文;汪磊;;人工及天然表面活性剂对菲的分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闻;卢媛;张艳伟;孙红文;;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对黑炭吸附芘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婉婷;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姣;全氟化合物与溶解性有机质在PM_(2.5)中的污染特征[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李任政;煤矿区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劲松;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特征化合物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祝亮;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对铜锌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唐东民;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6 肖q辖,
本文编号:361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6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