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

发布时间:2017-06-05 04:04

  本文关键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在流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时河道大拐弯,形成世界第一大峡谷。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分布着多期古堰塞湖沉积和多级湖积阶地,在河床覆盖层内还埋藏有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目前,关于古堰塞湖沉积的期次、范围和年龄等,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河谷沉积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首次对多个阶地剖面和钻探岩芯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同时,采用石英、钾长石光释光测年技术进行了系统测年,结合14C年龄,初步建立了河谷上部沉积的地层年代学框架,并对堰塞湖的期次、范围和年龄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深入研究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演化,气候、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关系,评估冰川坝溃坝产生的洪水对大峡谷下切的作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露头剖面和钻探岩芯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大峡谷入口以上河段河谷沉积由多个河湖相沉积旋回构成,自下而上旋回层一般是从粘土与粉细砂的互层逐渐变为平行层理和富含波痕的交错层理的细砂层甚至是河流砂砾层。湖相沉积广泛出露于则隆弄冰川槽谷与雅鲁藏布江相汇处的上游主河道及其支流阶地剖面中,同时还埋藏于河床下数百米深度内。通过阶地沉积和河床覆盖层浅部沉积的OSL和14C测年,取得了以下进展。1)光释光测年:通过一系列条件测试分析,确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样品粒级和测试流程。2)古堰塞湖年龄:年龄结果揭示出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上河段在末次冰期以来至少发育了三期古堰塞湖事件(古堰塞湖Ⅰ、古堰塞湖Ⅱ和古堰塞湖Ⅲ),沉积年龄分别为7-9ka,20-30ka和40ka,古堰塞湖的发育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冰进相对应,是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在末次冰期发生冰川堵江的结果。最近两期堰塞湖构成了两级海拔高程为2906~2956m和3100~3060m的湖积阶地(T1,T2),形成年龄分别为7ka和20ka。3)古堰塞湖范围:古堰塞湖Ⅰ分布范围较小,在大渡卡一米瑞发育湖相沉积,湖尾大致在米林县城以南,最大沉积厚度约5-8m。T1阶地拔河高度20多米,主要由粘土层组成,后期覆盖风成沙。古堰塞湖Ⅱ发育范围广阔,古堰塞湖沉积在大渡卡—卧龙均有出露,湖尾大致在朗县附近。T2阶地拔河高度200-250m,在大渡卡—卧龙河段为粘土层—砂层的旋回层,古堰塞湖Ⅱ沉积被后期河流冲刷切割,形成1-3级次级阶地。古堰塞湖Ⅲ多被古堰塞湖Ⅱ和古堰塞湖Ⅰ沉积所覆盖,在米瑞阶地底部等地零星出露,大渡卡河床钻孔(Z2)和米林河床钻孔(Z3)中揭露其厚度100m。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 阶地 光释光测年 古堰塞湖 冰川堵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
  • 1.4 技术路线14-15
  • 1.5 工作量15-16
  • 2 雅鲁藏布江流域概况16-23
  • 2.1 区域构造16-17
  • 2.2 河流地貌17-20
  • 2.3 气候特征20-23
  • 3 雅鲁藏布江中游沉积特征23-32
  • 3.1 古堰塞湖沉积23-24
  • 3.2 湖积阶地24-29
  • 3.2.1 大渡卡湖积阶地25-26
  • 3.2.2 比日神山湖积阶地26-27
  • 3.2.3 卧龙湖积阶地27-28
  • 3.2.4 其他地区湖积阶地28-29
  • 3.3 古堰塞湖空间分布29-30
  • 3.4 冰川堆积30-32
  • 4 光释光测年32-58
  • 4.1 光释光测年方法简介32-37
  • 4.1.1 光释光测年原理32-33
  • 4.1.2 光释光测年技术33-35
  • 4.1.3 河湖相沉积物的测年问题35-36
  • 4.1.4 拟采用的技术途径36-37
  • 4.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37-39
  • 4.3 环境剂量率测量39-40
  • 4.4 石英矿物光释光测年40-54
  • 4.4.1 石英矿物释光特性40-43
  • 4.4.2 预热坪和剂量恢复实验43-46
  • 4.4.3 石英释光灵敏度的探讨46-47
  • 4.4.5 等效剂量的测定47-48
  • 4.4.6 石英光释光年龄48-54
  • 4.5 钾长石光释光测年54-57
  • 4.5.1 钾长石剂量恢复实验54-55
  • 4.5.2 等效剂量的测定55-56
  • 4.5.3 钾长石光释光年龄56-57
  • 4.6 本章小结57-58
  • 5 结果和讨论58-60
  • 5.1 古堰塞湖的期次和年龄58
  • 5.2 堰塞湖发育与冰川的关系58-59
  • 5.3 存在问题59-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7
  • 附录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盛华;光释光信号灵敏度变化的模式、验证和推论[J];核技术;1995年08期

2 李虎侯;光释光断代(续)[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4期

3 谢焱石,谭凯旋,刘顺生,Günther A. Wagner;石英光释光谱的混沌特征[J];核技术;2003年01期

4 熊正烨,唐强,张纯祥;Li_2B_4O_7:Cu,In的热释光和光释光的关系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虎侯,曹王敏贤;从热释光到光释光[J];核技术;1995年08期

6 魏明建,朱风云;新一代光释光仪在实验室投入使用[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7 李虎侯;光释光断代[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3期

8 韩志勇,沈冠军,张家富;光释光单片技术及其在澳大利亚旧石器遗址上的应用[J];人类学学报;2004年03期

9 梁萍;张旭;文继华;;便携式光释光仪光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覃金堂;周力平;;沙漠边缘厚层黄土上部光释光测年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正烨;唐强;陈劲民;梁学敏;马卫江;;湖光岩砂石的释光剂量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尹功明;卢演俦;;祁连山东段河流低级阶地的光释光年代学和构造信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陈华;穆龙;涂俊;袁永刚;赵林;赵敏智;魏番惠;;热释光和光释光在个人剂量监测中的比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姜莲婷;彭卓伦;王宁生;胡文烨;黄卉;张珂;陈国能;;长石、石英在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的对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宗祜;;BG1999光释光断代仪[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6 孙高元;龚志军;;乌兰巴托以西断裂活动时代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7 唐强;张纯祥;;热释光和光释光发光谱的测量[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虎侯;刘兆文;李东旭;潘宝林;尹刚;;释光断代技术研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新波;李红军;徐军;苏良碧;;α-Al_2O_3:C晶体热释光和光释光特性的数值模拟[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俊香;恒山北麓晚第四纪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光释光定年[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陈淑娥;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光释光测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脉冲光释光测控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冯玉静;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与环境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郭海婷;黄河上游戈龙布滑坡及其堰塞湖沉积物光释光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翠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5 李强;山东潍坊朱里黄土剖面光释光年代及环境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纪洪磊;滹沱河冲积扇冲洪积物光释光测年及其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化释光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雷生学;长江流域南京钻孔年轻河流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8 耿孝勇;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2钻孔光释光年代学[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高磊;东北兴凯湖岸堤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传成;现代沉积物释光实验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本文关键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22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