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延缓浮泥沉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7:02

  本文关键词: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延缓浮泥沉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有众多淤泥质港口,需定期进行清淤工作,给港口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适航水深技术的提出缓解了部分压力,但仍存在因浮泥的沉降而适航厚度减小的问题。有报道提出胞外聚合物可以延缓港口浮泥的沉降,提升适航水深技术的利用价值。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是由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分泌的高分子质量的聚合物,主要由多糖、蛋白质等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目标是筛选高产胞外聚合物的菌株,对其延缓浮泥沉降的性能进行测定,了解所产胞外聚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对胞外聚合物延缓浮泥沉降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以不同港口所取泥样为原材料,经筛选得到了16株产胞外聚合物的菌株,以zh-14号菌株产量最高。经16S rD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为Burkholderia(伯克霍尔德菌)。进一步对其产胞外聚合物培养基进行优化,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优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蔗糖、NH4Cl和MgSO4为变量,采用Box-Be hnken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最终确定产胞外聚合物的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蔗糖21.0 g/L, NH4Cl 1.1 g/L, MgSO40.2 g/L, KH2PO41.0 g/L Na2HPO4·12H2O 2.0 g/L, CaCO3 1.5 g/L,变量间两两交互作用不明显。胞外聚合物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其主要由多糖组成,含量约47%。实验发现利用DEAE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的多糖特性粘度为800.6 mL/g;进一步采用HPLC测定了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主要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岩藻糖,比例为0.06:0.19:1.00:0.09:0.48,此外还含有少量半乳糖醛酸。最后,测定了不同胞外聚合物浓度下浮泥沉降性能,结果显示随EPS浓度增大浮泥沉降速度变缓,当EPS达到0.8g/L时,实验期间内未检测到浮泥的沉降。通过表面电荷、粒径及粘度的变化,推测胞外聚合物延缓浮泥沉降机理可能为:胞外聚合物与带负电浮泥颗粒作用形成稳定双电层结构,颗粒间产生“空间斥力位能”。由于静电斥力作用,细颗粒间相互接近和碰撞形成大颗粒的絮凝作用受到抑制,颗粒更易于分散为粒径较小颗粒。此外,胞外聚合物的加入改变了浮泥体系的水质条件,体系粘度随之改变,在粘度和电荷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延缓浮泥颗粒沉降的效果。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 浮泥 沉降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57.2;Q9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9
  • 1.1 背景简介——适航水深技术9-10
  • 1.1.1 现有淤泥质港口存在的问题9
  • 1.1.2 适航水深技术9-10
  • 1.2 胞外聚合物概述10-16
  • 1.2.1 胞外聚合物的产生和组成11
  • 1.2.2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与特性分析11-14
  • 1.2.3 胞外聚合物的应用14-15
  • 1.2.4 胞外聚合物对浮泥性质的影响15-16
  • 1.3 影响浮泥颗粒沉降的因素16-18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18-19
  • 1.4.1 研究意义18
  • 1.4.2 研究内容18-19
  • 2 材料与方法19-32
  • 2.1 实验材料19-21
  • 2.1.1 泥样19
  • 2.1.2 培养基19
  • 2.1.3 主要实验试剂19-20
  • 2.1.4 主要实验设备20-21
  • 2.2 实验方法21-32
  • 2.2.1 泥样中胞外聚合物含量测定21
  • 2.2.2 泥样中胞外聚合物含量与浮泥沉降关系21-22
  • 2.2.3 产胞外聚合物菌株的筛选与鉴定22-23
  • 2.2.4 产胞外聚合物的发酵培养基优化23-25
  • 2.2.5 胞外聚合物的收集25
  • 2.2.6 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浓度对浮泥沉降影响测定25-26
  • 2.2.7 表面电荷密度测定26
  • 2.2.8 MLSS、SV及SVI测定26-27
  • 2.2.9 特性粘度测定27
  • 2.2.10 多糖含量的测定27-28
  • 2.2.11 蛋白质含量测定28-29
  • 2.2.12 核酸含量测定29
  • 2.2.13 胞外聚合物中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29-32
  • 3 结果与讨论32-52
  • 3.1 胞外聚合物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培养基优化32-44
  • 3.1.1 不同泥样中胞外聚合物含量32
  • 3.1.2 胞外聚合物含量与浮泥沉降关系32-35
  • 3.1.3 产胞外聚合物菌株的筛选35-37
  • 3.1.4 菌株种属鉴定37-38
  • 3.1.5 产胞外聚合物培养基优化38-44
  • 3.2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性质44-46
  • 3.2.1 胞外聚合物组成44
  • 3.2.2 多糖单糖组成分析44-46
  • 3.2.3 多糖特性粘度测定46
  • 3.3 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对浮泥沉降的影响46-52
  • 3.3.1 胞外聚合物对浮泥沉降的影响46-47
  • 3.3.2 胞外聚合物延缓浮泥沉降机理47-52
  • 4 结论52-53
  • 5 展望53-54
  • 6 参考文献54-60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0-61
  • 8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怡;郑淑健;彭党聪;;环境工程中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傅金祥;由昆;琚冉;周伟伟;李敬宝;;磁力搅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胞外聚合物[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20期

3 倪正;陶玉贵;王文强;秦昌云;徐艳秋;;响应面法优化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李绍峰;王宏杰;王雪芹;崔崇威;董文艺;;阳离子树脂法提取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数学模型[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9期

5 杨义飞;赵飞飞;徐晓鸣;滕希红;;胞外聚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膜污染的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张林燕;许传富;马聪;;胞外聚合物对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唐然;龙向宇;姚强;方涛;;微污染地表水的胞外聚合物复合絮凝剂强化混凝处理[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董德明;康春莉;李忠华;李鱼;花修艺;郭平;;氢氧化钠法分离自然水体中的生物膜胞外聚合物[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年06期

9 杨义飞;包常华;周玲玲;代莎莎;;胞外聚合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J];市政技术;2006年06期

10 张倩;李孟;王弘宇;杨开;章彩霞;张超;朱晓云;;反硝化除磷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除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na Lundqvist;Stefan Bertilsson;Willem Goedkoop;张义超;周霞萍;;胞外聚合物和腐殖质对毒死蜱于摇蚊属生物利用率的影响[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红武;葛利云;马鲁铭;李晓岩;;胞外聚合物加热法提取过程的优化[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葛利云;邓欢欢;王红武;赵长容;马美萍;;废水生物处理中铁铜离子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葛利云;王红武;马鲁铭;支霞辉;;一种新型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长容;邓欢欢;马美萍;葛利云;王红武;;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邬卓颖;郭峰;叶成松;张胜华;于鑫;;管网生物膜菌株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朱东强;康福星;;微生物胞外聚合物质对二硝基苯及银、金离子的还原及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8 康福星;朱东强;;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对二硝基苯的还原及作用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曹秀芹;赵自玲;;胞外聚合物(EPS)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李延军;李秀芬;华兆哲;陈坚;;颗粒污泥MBR中的胞外聚合物[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侯文洁;苜蓿中华根瘤菌胞外聚合物吸附铜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玲玲;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光散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郑蕾;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吸附重金属效能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徐娟;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与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对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银玉容;烟曲霉胞外聚合物与水中重金属Cu~(2+)Cd~(2+)和Pb~(2+)的相互作用及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于丽s,

本文编号:428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28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