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优势菌群筛选及其固定化应用于河道底泥修复
本文关键词:脱氮优势菌群筛选及其固定化应用于河道底泥修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河道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从沉积物中筛选出高效脱氮菌群,通过对培养基、生长环境等因素的控制进行优化培养,得到脱氮菌富集液,并对混合菌液中的优势菌种进行测序分析。将筛选的优势脱氮混合菌种进行固定化,通过实验室试验,探究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对底泥的氮素去除效果及机理。(1)高通量测序分析河道(宜兴市东社渎港)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1.61%)的6-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19.92%)、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17.4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12.33%)是沉积物中的主要细菌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细菌类群也是样品中的主要细菌类群,与其他淡水湖泊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类似。在属的水平上,检测到的菌种序列占测序总序列的22.45%。其中,脱氮细菌占已测序列的6.17%,且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菌序列占总序列的1.67%。(2)以河道沉积物为初始菌种源,经过多次富集、筛选培养,得到的混合菌液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牦牛瘤胃菌(Proteiniclasticum)、无色细菌属(Achromobacter)、嗜甲基菌属(Methylobacillus)为优势菌群,约占细菌总量的94.43%。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从属于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约占优势脱氮菌群的50%,是最主要的优势脱氮菌群。相应的培养条件为:碳源碳酸钙+柠檬酸钠,碳源浓度3/L,温度30℃,pH=8,微量元素0.4m1/L,接种量5%。该混合菌液对总氮、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4.4%、84.8%。(3)以易于成球、提高活性小球质量和保持微生物活性为目标,对已筛选出的优势菌群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优化包埋方案为:凝胶剂中凹凸棒土、CaCO3、SiO2、PVA、海藻酸钠浓度分别取0.6%、0.5%、3.5%、8%、0.25%~1%,其中海藻酸钠质量(g)/菌液体积(ml)在0.05~0.1,饱和H3B03和CaCl2为交联剂,凝胶剂冷却4~5小时后再加入菌液进行交联。(4)比较了菌液、不包埋菌液的微球、包埋菌液的活性微球对氮素的去除效果,不包埋菌液对氮素的去除率约为10%,这是由于PVA微球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菌液对氨氮、总氮的去除率为50.5%、49.3%:活性微球对氨氮、总氮的去除率为68.13%、67.8%。同时,菌液对氮素去除作用前期效果好,而活性微球的去除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活性微球的最佳投加量为2.0-2.4kg/m2。研究成果为河道内源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河道沉积物 固定化微生物 脱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X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底泥沉积物氮素迁移研究9-11
- 1.1.1 底泥-水体氮素迁移规律9-10
- 1.1.2 底泥-水体氮素迁移影响因素10-11
- 1.1.3 氮类的危害11
- 1.2 底泥沉积物中微生物研究11-14
- 1.2.1 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11-12
- 1.2.2 底泥微生物作用12-14
- 1.2.3 底泥疏浚的影响14
- 1.3 河道底泥污染修复技术14-16
- 1.3.1 物理修复14-15
- 1.3.2 化学修复15
- 1.3.3 生物修复15-16
-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16-18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8-21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25
- 2.1 材料21-22
- 2.1.1 样品来源21
- 2.1.2 主要试剂21-22
-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22
- 2.2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2-25
- 2.2.1 泥样采集22
- 2.2.2 底泥氮类分析22-23
- 2.2.3 沉积物pH值测定23
- 2.2.4 微生物菌群分析23-25
- 第三章 底泥性质分析25-33
- 3.1 底泥理化性质25
- 3.2 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25-28
- 3.3 东社渎港与其他淡水湖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28-29
- 3.4 从东社渎港沉积物中培养脱氮细菌可行性分析29-32
- 3.4.1 异养硝化微生物相关研究30-31
- 3.4.2 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相关研究31-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优势脱氮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33-45
- 4.1 脱氮菌群筛选方法33
- 4.1.1 菌种来源33
- 4.1.2 优势脱氮菌群筛选33
- 4.1.3 菌种计数33
- 4.2 混合脱氮菌群优化培养方案33-39
- 4.2.1 污泥接种量的选择33-35
- 4.2.2 碳源的选择35-36
- 4.2.3 碳源浓度选择36
- 4.2.4 微量元素浓度的选择36-37
- 4.2.5 pH值的选择37-38
- 4.2.6 温度的选择38-39
- 4.3 优化培养基评价39-40
- 4.3.1 优化培养混合细菌脱氮效果39
- 4.3.2 优化培养混合细菌生长效果39-40
- 4.4 脱氮菌群扩大培养40-41
- 4.5 脱氮混合菌群菌种鉴定41-42
- 4.6 本章小结42-45
- 第五章 活性小球固定化方法的改进45-53
- 5.1 微生物活性小球制备45-46
- 5.1.1 凝胶剂制备45
- 5.1.2 交联剂制备45
- 5.1.3 营养液配制45
- 5.1.4 固定化方法45-46
- 5.2 固定化颗粒包埋性能评价46-47
- 5.2.1 固定化颗粒质量评价46
- 5.2.2 强度的测定46-47
- 5.2.3 PVA颗粒生物活性评价47
- 5.3 固定化方法的改进47-51
- 5.3.1 凝胶剂配比对固定化颗粒质量的影响47-50
- 5.3.2 固定化过程对颗粒质量的影响50
- 5.3.3 不同交联剂对PVA颗粒生物活性影响50-51
- 5.4 本章小结51-53
- 第六章 活性微球修复底泥模拟实验53-59
- 6.1 活性微球修复效果分析53-56
- 6.1.1 上覆水体氨氮54
- 6.1.2 上覆水体总氮54-55
- 6.1.3 底泥总氮55-56
- 6.1.4 底泥氨氮56
- 6.2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56-57
- 6.3 本章小结57-59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59-61
- 7.1 结论59-60
- 7.2 建议60-61
- 参考文献61-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峰;金敏;谌志强;邱志刚;张斌;孔庆鑫;李君文;;1株好氧脱氮菌的筛选与脱氮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2 黄俊丽;肖丽;王贵学;郭劲松;;全程自养脱氮反应系统的微生物区系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6期
3 张科;王中伟;;脱氮原理的几种新发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4 姜桂华,廖资生,徐凌云,孙涛;人工微生物脱氮过程中含水层堵塞问题的实验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5 侯亚辉;高健磊;吕晶晶;郭姣;于建华;;进水配比对前置缺氧A~2/O工艺脱氮除磷处理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1期
6 耿金菊,刘登如,华兆哲,陈坚;好氧脱氮微生物的混合培养条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7 王白杨;;废水生物处理脱氮原理与新工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侯庆杰;裴海燕;胡文容;;一株香蒲根际土壤脱氮菌株的脱氮特性及鉴定[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12期
9 戴友芝;刘剑;;SBR系统中脱氮途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蒋剑虹;尹疆;罗友元;谢立祥;;SBAF中pH值对自养脱氮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丽娟;徐剑;朱亮;徐向阳;陈云龙;;植物生物质强化污染水源水生物膜修复工艺脱氮及农药类环境激素去除[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2 陈兆平;陈建斌;黄宗泽;;不锈钢冶炼过程中吸氮和脱氮的动力学模型及应用[A];2006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6年
3 陈兆平;陈建斌;黄宗泽;;不锈钢冶炼过程中吸氮和脱氮的动力学模型及应用[A];2006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欣欣;基于A/O/A运行模式的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永志;A~2/O-BAF系统深度脱氮除磷[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攀龙;河流脱氮微生物的筛选及脱氮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路雪婷;生物反歧化脱氮工艺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魏清娟;低温脱氮菌剂的制备及其强化人工湿地脱氮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周慧芳;纳米氧化锌对OC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阮泳馨;厌氧选择性脱氮除硫的调控影响因素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史佳媛;脱氮优势菌群筛选及其固定化应用于河道底泥修复[D];东南大学;2015年
7 李海云;脱氮微生物制剂的研制[D];山西大学;2004年
8 谢继慈;营养浓度对单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张晓昕;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其同步脱氮除磷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韩永和;脱氮除磷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与植物联合处理含氮磷废水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脱氮优势菌群筛选及其固定化应用于河道底泥修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5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