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本文关键词: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江南造山带是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的碰撞造山带,其碰撞时间,演化历史都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对其东段和西段沉积岩和变沉积岩的沉积序列、岩石组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分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其碰撞时间,得出了对其演化历史的认识。研究表明,在江南造山带东段,怀玉地体南西侧沉积具弧后盆地性质,其碎屑锆石测年值集中在800900 Ma;北东缘沉积具有弧前盆地性质,其碎屑锆石测年值集中在800—950 Ma;而在江南造山带西段,基底冷家溪群变杂砂岩的碎屑锆石测年值集中在780—930Ma,具有弧前盆地性质。江南造山带盖层中的碎屑锆石却记录到了多期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信息:730—950 Ma,1670—2120 Ma和2305—2680Ma。Hf同位素数据揭示,江南造山带基底地层碎屑锆石大多数呈正的εHf(t)值和中元古代晚期的模式年龄,其碎屑物多源自早先的火山岛弧;而盖层碎屑锆石大多数呈负的£Hf(t)值,显示源区相对复杂。年代学和Hf同位素数据揭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800 Ma完成了碰撞。我们据此也得出江南造山带的一个演化认识:(1)约1.0一0.86 Ga板块的俯冲、弧前和弧后沉积;(2)860—800 Ma的碰撞聚合(3)800—750Ma的裂解。此外,对于华南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我们建议将其放置在超大陆的边缘。
【关键词】:新元古代 碎屑锆石 扬子 华夏 江南造山带 U-Pb年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41;P5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3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10-11
- 1.2 存在的问题11-12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2
- 1.4 工作量12-13
- 2 地质背景13-20
- 2.1 地质背景13-15
- 2.2 地层序列15-16
- 2.3 新元古代岩浆作用16-17
- 2.4 采样17-20
- 3 分析方法20-23
- 4 数据分析结果23-33
- 4.1 碎屑锆石U-Pb定年23-27
- 4.2 Hf同位素27-33
- 5 讨论33-45
- 5.1 沉积岩和变沉积岩的源区33-37
- 5.2 沉积岩和变沉积岩的地质意义37-40
- 5.3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的沟-弧体系40-42
- 5.4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的裂解42-43
- 5.5 华南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43-45
- 6. 结论45-46
- 致谢46-48
- 参考文献48-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7-58
- 附表目录58-75
- 附表1 江南造山带沉积岩、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数据58-68
- 附表2 江南造山带沉积岩、变沉积岩碎屑锆石Lu-Hf数据68-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瑛;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J];出版科学;1996年02期
2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邓亚婷;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3 杨巍然;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J];地质论评;1999年01期
4 杨志华,李勇,苏生瑞,周义;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5 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成立[J];西北地质;2001年01期
6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7 王来明,宋明春,王沛成;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J];山东地质;2002年Z1期
8 龚全胜,刘明强,李海林,梁明宏,代文军;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3期
9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10 张长厚,吴正文;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3 高锐;李秋生;赵越;匡朝阳;张季生;管晔;白金;张栓宏;吴海;胡建民;王海燕;;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燕山造山带地壳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8 杨志华;苏生瑞;李勇;周美付;赵太平;;从抽拉构造到陆内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9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苏鲁造山带之下的“鳄鱼”状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戴传固;;造山带构造分析原理及方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李华北;华北陆域造山带会聚全球三大成矿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江来利 汪杰;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象引人注目[N];安徽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滕艳;造山带里,富含金银钼铜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宋明春 许东平;巧手绘得胶南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汪杰 陆益群;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地质研究出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徐亚军;北祁连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6 蔡志慧;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0年
8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韩芳林;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有学;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勇;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2 田东江;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3 惠若愚;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韩瑶;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古地理格局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张艳秋;塔西南坳陷与西昆仑造山带的耦合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魏方辉;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D];长安大学;2013年
7 董铁柱;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系极低级变质与变形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侯广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分区及编图[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9 王伟;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的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陈广俊;青海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造山带动力学演化及大场金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5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