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调沙十年黄河口河道演变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关键词:调水调沙十年黄河口河道演变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河水利委员会自2002年开始实施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到2012年己开展了14次调水调沙实验。调水调沙通过联合调度水库,对黄河来水来沙进行调节和控制,调整自然水沙入海过程,冲刷河槽、从而减轻下游河槽淤积的目的。调水调沙的实施完全改变了黄河原有的水沙条件和河道状况,对黄河尤其是下游河段的演变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调水调沙前后河口近期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口河床演变为对象,以长系列水文泥沙和河床演变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功率谱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河床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利津-王家庄段横断面变化主要呈现出断面逐年下切,同时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展伸,断面总体形态向良性发展。同时,汛期和非汛期的断面变化差异较大,汛期有规律的水沙冲刷造成了横断面逐年持续下切,对深度的影响较大。非汛期各种自然和人为作用力影响较为复杂,横断面形态也复杂多变。东张-渔洼段的横断面演变主要表现为断面深度的增加,断面跨度变化不显著(相比之下,渔洼断面有较大程度的展宽)。因此断面形态主要表现为下切,展宽不明显。非汛期河道表现出摆动游荡的特点,有些年份出现复式河槽断面,但是这一特点在汛期冲刷之后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不能持久保持。清2-清7段的河道横断面总体表现为下切展宽,而且变化更为剧烈,变幅更大。清2、清3、清4断面下切十分显著,横断面深度增幅较大。清6、清7断面则主要表现为宽度的增加,这两个断面更靠近入海口,在这一段河道水流流速逐渐降低,河道变得更为宽阔平坦。(2)调水调沙以来,河口段河道各断面的面积整体上都是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最大的变化幅度都发生在2003年汛期,主要是由于当年发生了罕见的大范围的秋汛洪水,配合当年的秋汛洪水黄河进行了调水调沙,取得了很好的冲刷河道的效果,远大于单纯的调水调沙工程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自然因素(降水、气候等)在对河口段河道的影响作用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要密切结合自然因素共同起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断面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三段,2002-2004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04-2009年为稳定小幅度变化增长阶段:2009-2012年为增幅较大的进一步增长阶段。清2以下河段断面面积的增长较上游微弱,主要是主要溯源淤积的影响。从季节变化上来看,从利津断面开始,越往下游面积变化的季节性越不明显,至清7断面已经完全区分不出汛期和非汛期的差异,调水调沙对水沙的调控使汛期和非汛期差异逐渐减小,并且下游河道受到一定程度的溯源淤积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有限,河口段河道的变化还是人为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调水调沙实施初期(2002-2004年),利津-王家庄断面的河相系数快速减小,之后基本维持在4-5之间波动,并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河道形态越来越稳定。汛期和非汛期的河相系数差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小,证明了汛期和非汛期界限差异逐渐模糊。东张-渔洼断面的河相系数总体来看逐渐减小,2002年以来,这一段河道断面的河相系数维持在6-9.5的水平内波动,变化范围比前段增大,断面形态稳定性降低。尤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9年以后,河道趋于稳定,河相系数变幅减小,东张-渔洼断面的河相系数变化幅度同样越来越小,河相系数在8上下浮动。季节变化上来看,东张-渔洼断面的河相系数基本都是10月大于5月,河道主要在非汛期发生深度下切宽度变窄的变化,这与前段河道有明显的不同。进一步证实了非汛期和汛期之间差异的缩小,甚至非汛期的河道演变已经完全超越了汛期的河道变化程度。清2-清7断面的河相系数变化复杂,波动幅度比上游河段大。即使是在2003年之后,河相系数也在6-20之间的大范围内波动,并且每年的变动幅度也较大,总体来看,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小的趋势。季节变化上来看,这一河段的季节差异十分明显,每年两季的河相系数差异较大,汛期和非汛期的差异几乎已经没有体现。(4)纵断面的变化中,利津至王家庄河底高程逐渐降低,至东张断面又有所增加,之后东张至渔洼断面呈现阶梯下降的变化,清2断面之后河床高程又有所增加,清3-清7的断面高程完全大于清2断面,2002年-2012年,利津至清7河段的纵断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大致呈倒“S”平行波动变化。(5)小浪底水库作为黄河干流的最靠近下游的水库,对进入下游的水沙量起决定性作用。2002年实施调水调沙工程以来,小浪底水库的调控措施往往决定了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过程。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河道的演变主要呈现出逐年冲刷,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日渐缩小的特点,这些都是调水调沙水沙控制的结果。但是根据断面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调水调沙实施的前七年效果不是很显著,但是2009年之后,调水调沙的长期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对河道的良性影响和显著冲刷作用愈加明显,河口河道逐渐趋于动态平衡中,可见黄河的水沙调控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调水调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黄河的水沙不协调问题。自然过程同样是影响河口段河道演变的十分重要因素。利津至清7断面都对2003年的秋汛洪水做出了显著积极的响应,断面面积和河相系数在2003年汛期都出现大幅度变化,其变化程度远大于单纯调水调沙所产生的影响,可见自然作用在黄河口河道演变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比调水调沙所造成的影响要显著。因此治理黄河仍然要结合自然作用的过程,与调水调沙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调控治理作用。海洋力作用也对河口河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清3以下断面的溯源淤积作用中,利津至清3河段,则基本不受海洋动力的影响。黄河流域的人口变化、引水工程、水保措施等过程也是影响水沙变化和河道演变的非常重要因素。以及其他可以造成水量损失的因素,例如河道蒸发、渗漏量、滩区用水等,这些因素在利津以下河段所造成的综合损失较小。
【关键词】: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床演变 逐日水沙 河道断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1 引言15-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5-17
- 1.2 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资料和方法20-23
- 1.4.1 研究资料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3
- 2 研究区概况23-29
- 2.1 黄河流域概况23-26
- 2.1.1 黄河流域气候特征24-25
- 2.1.2 黄河流域水文特征25-26
- 2.2 黄河口概况26-29
- 2.2.1 近代黄河口改道历史26-27
- 2.2.2 黄河口自然地理特征27-28
- 2.2.3 黄河口水文特征28-29
- 3 黄河口河道的演变29-60
- 3.1 横断面的演变规律29-58
- 3.1.1 横断面的形态演变29-47
- 3.1.2 横断面面积变化47-53
- 3.1.3 河相系数的变化53-58
- 3.2 纵断面的演变规律58-60
- 4 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60-79
- 4.1 调水调沙60-64
- 4.1.1 调水调沙工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60-61
- 4.1.2 干流水库的修建61-62
- 4.1.3 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62-64
- 4.2 来水来沙64-76
- 4.2.1 逐日水沙变化规律64-69
- 4.2.2 来水来沙与河道演变69-76
- 4.3 地面沉降76-77
- 4.4 自然因素77
- 4.5 海洋动力77-78
- 4.6 其他因素78-79
- 5 结论79-82
- 5.1 主要结论79-81
- 5.2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81-82
- 参考文献82-89
- 致谢89-90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军;潘琼芝;;鸭绿江河口段河道演变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年06期
2 周旭东;韩睿;孙晓菊;;浑河流域上游河道演变趋势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05期
3 李传发,李岩,张维波;松花江依兰—佳木斯江段河道演变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0年01期
4 杨喜成,贾桂华,王瑶,贾辉;台河口枢纽建成后闸前河道演变情况浅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1年01期
5 化俊俐;黄河乌前旗段河道演变与整治[J];内蒙古水利;2001年03期
6 李炳元,葛全胜,郑景云;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7 周建军,陈刚,胡成,陈华丽;闽江河口地区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岸工程;2004年01期
8 殷瑞兰;;下荆江河道演变对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2期
9 黄国鲜;周建军;林斌良;;河道演变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网格的选择和生成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年05期
10 白俊良;刘亚峰;;漳河小流量河道演变趋势初探[J];河北水利;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世兵;李琳;路京选;张建立;;黑龙江干流典型江段河道演变趋势预测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人类活动与河口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杨晓刚;杨朝云;彭玉明;;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3 胡向阳;;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探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杨则东;鹿献章;褚进海;陈秀其;晁玉珠;;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岸坡崩塌发展趋势遥感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茹玉英;;二十一世纪黄河河口演变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阮鹏高;何练民;何娟;;GIS技术在河道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7 陈吉余;程和琴;黄志良;戴志军;周丰年;;长江口北支非常态潮汐水道的演变过程(提纲)[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人类活动与河口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孙振勇;包波;樊晓涛;;GPS-RTK技术在河道演变观测中的应用探讨[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升斋;唐劲松;;浙江省飞云江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下游河道演变与开发利用初步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10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风沙水沙过程与调控机理[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崔玉茜;调水调沙十年黄河口河道演变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励;中朝界河鸭绿江河口段(虎山以下)河道演变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齐跃明;RS在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4 胡强;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清口地区河道演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涂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抚河尾闾及其入湖口演变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6 郑鸣芳;闽江下游分流口河段分流比及河道演变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7 孙先;采砂坑演变的立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8 陶涛;重庆市马岩洞水电站防洪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调水调沙十年黄河口河道演变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45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