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的重力异常特征及俯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5:03

  本文关键词: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的重力异常特征及俯冲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 卫星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俯冲模式


【摘要】:重力数据容易获得且涵盖范围大,能够对大区域地质特征进行整体系统分析,结合地质、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可以进行区域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论文收集卫星重力异常资料和高精度水深资料用于分析,收集、整理地质、层析成像资料进行俯冲带构造分析,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浅部与深部构造分布特征,根据Parker-01 denburg迭代反演方法对莫霍面埋深进行反演,对层析成像结果进行数据采集与再编辑,进而进行俯冲带俯冲模式的研究。对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1-8阶小波分解与重构,得到1-8阶异常细节与逼近,低阶(1-3阶)异常细节反映浅层密度异常体的展布,阶数越高反映密度异常体的范围越大、深度越深,四阶逼近则主要反映了莫霍面的起伏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布格异常四阶逼近进行反演,得到莫霍面深度分布,通过不断调整参考界面深度与界面密度差确定最优反演参数。俯冲带不同部位莫霍面埋深差异较大,菲律宾海地区莫霍面埋深较浅,在-11--8km左右,局部更浅,具有典型洋壳性质,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及菲律宾海沟地区莫霍面埋深在-25~-10km左右,具有过渡壳性质,日本南部海槽南北莫霍面埋深差异不大,琉球海沟地区被垂直走向的大东海岭分隔为南北两段,马尼拉海沟地区南北两端莫霍面埋深梯度大,中间小,菲律宾海沟地区莫霍面埋深南北变化不大,冲绳海槽地区莫霍面埋深在-25~-10km之间变化,北部具有陆壳性质,南部具有过渡壳性质,局部出现洋壳性质,南海地区陆架区莫霍面在-28~-15km之间变化,具有过渡壳性质,盆地中间莫霍面埋深在-15--lOkm之间变化,局部具有洋壳性质。板片的俯冲角度受多种因素作用,但是诸多因素中,尤以大洋板块的汇聚速率影响明显,年龄越老、俯冲速率越小的板块,有着更大的俯冲角度。对研究区的层析成像结果分析可知:自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的速率减小,俯冲角度增大;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作用在不同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向下俯冲的角度为20°-40°,俯冲角度和范围自北向南增大,欧亚板块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角度远大于琉球海沟处的俯冲角度,自北向南由近30°变化至近90°然后变化至45°,而菲律宾海板块沿菲律宾海沟的俯冲角度则更大,受西北欧亚板块俯冲影响,一般为垂直向下至400-660km转换带后,脱离欧亚板块影响向西延伸,俯冲角度的变化间接证明了自北向南板块俯冲速率整体逐渐变小。
【关键词】: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 卫星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俯冲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及邻区研究现状13-16
  • 1.2.2 小波分析研究现状16-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2 区域地质概况19-29
  • 3 重力异常资料研究方法29-33
  • 3.1 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含义29
  • 3.2 数据来源29-30
  • 3.3 数据处理方法30-33
  • 4 重力数据处理及解释33-79
  • 4.1 日本南部海槽俯冲带33-46
  • 4.1.1 重力异常特征33-36
  • 4.1.2 重力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36-43
  • 4.1.3 莫霍面埋深分布特征43-44
  • 4.1.4 剖面结构分析44-46
  • 4.2 琉球海沟俯冲带46-59
  • 4.2.1 重力异常特征46-49
  • 4.2.2 重力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49-56
  • 4.2.3 莫霍面埋深分布特征56-57
  • 4.2.4 剖面结构分析57-59
  • 4.3 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海沟对冲带59-79
  • 4.3.1 重力异常特征59-63
  • 4.3.2 重力场的小波多尺度分析63-72
  • 4.3.3 莫霍面埋深分布特征72-74
  • 4.3.4 剖面结构分析74-79
  • 5 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构造特征及俯冲模式研究79-104
  • 5.1 俯冲带重力异常特征79-93
  • 5.1.1 俯冲带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79-86
  • 5.1.2 俯冲带布格重力异常特征86-93
  • 5.2 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岩石圈结构特征93-104
  • 6 主要结论104-105
  • 参考文献105-110
  • 致谢110-111
  • 个人简历111
  • 发表的学术论文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鹤鸣;重力异常计算[J];宇航学报;1982年02期

2 王金波,许梦杰,彭瑞仁;小波分频在重力异常界面反演计算过程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2001年01期

3 魏伟,刘天佑;台阶重力异常的梯度解释[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2期

4 许大欣;利用重力异常匹配技术实现潜艇导航[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5 杜劲松;陈超;梁青;张毅;;基于球冠滑动平均的球面重力异常分离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年07期

6 何妙福;;再论重力异常球函数展式的变换[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2年00期

7 徐因;;用近邻权法推估重力异常[J];武汉测绘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8 傅绍乾,李刚,兰秀丽,李玉普,孟昭秦,张工会;重力异常统计评估反演法及其应用[J];石油物探;1997年03期

9 彭放,徐忠祥,方敏;倾斜台阶重力异常灰色反演[J];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10 梁会琴;王春旺;;重力异常与重力探矿[J];中学物理;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昭秦;张工会;傅绍乾;;随机重力异常的相关分析法及其在解释中的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关小平;郭璋民;;180阶卫星重力异常的分析[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高德章;侯遵泽;;东海重力异常多尺度分解及其结果的初步分析[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蔡永恩;王其允;张健;戚务正;Douglas S.Dreger;Win—Bin Cheng;;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不均匀密度地区的重力异常[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周文纳;曾昭发;杜晓娟;马国庆;;经验模态分解在重力异常分离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大力;何向晨;刘家琦;侯遵泽;;基于二维小波多尺度分析的重力异常分解及应用[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朱思路;甘家思;徐菊生;王石任;申重阳;;滇西试验场区重力异常特征与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武粤;孟小红;;重力异常数据的多尺度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刁博;王家林;程顺有;;连续复小波变换在重力异常断裂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蔡永恩;王其允;;有限元方法计算重力异常的新边界条件[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凤旭;高精度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方法、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梁青;月球重力异常特征与三维密度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周文纳;重力异常及其梯度张量数据快速解释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李姗姗;水下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铎;哥伦比亚亚诺斯盆地重磁场特征及区域地质构造[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珊;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的重力异常特征及俯冲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何慧优;中国东海卫星重力异常与深部岩石圈结构的对应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郭(王莹);河南某地区域重力异常地质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刘银萍;利用重力异常研究虎林盆地的构造分区和基底形态[D];吉林大学;2009年

6 潘玉;重力异常线性构造信号在识别断裂上的理论及应用[D];长安大学;2005年

7 王莉娟;多源卫星高度计中国近海及其邻域重力异常反演与精度检验[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8 刁博;重力异常小波多分辨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9 李勇江;用重力异常研究临汾强震区地壳结构与发震背景[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褚坤;Geosat高度计数据处理与南海重力异常反演精度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6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576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