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本文关键词: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渤海
【摘要】:本研究于2013年7月、11月以及2014年5月、11月设置4个航次,共计47个站位对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丰度、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并引入功能群的方式分析了功能群多样性及影响各类群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本研究为渤海海域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并首次将功能群的研究方法引入渤海海域的调查研究之中。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2013年-2014年4个航次,在渤海海域共计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99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种数最多,为121种,占总物种数的41%;其次为节肢动物甲壳类,为94种,占31%;软体动物42种,占14%;棘皮动物20种,占7%;腔肠动物9种,占3%:其他类群(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底栖鱼类等)13种。环节动物多毛类和节肢动物甲壳类是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最重要成分。(2)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评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的重要标准,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物种27种,包括12种多毛类环节动物,5种甲壳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4种,软体动物2种,其他类群4种。优势度较为明显的物种有花冈钩毛虫(Sigambra hanaokai)、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纽虫(Nemertinea)等。(3)大型底栖动物共划分为5种类型的功能群,分别为肉食性类群(C)、植食性类群(Ph)、滤食性类群(Pl)、杂食性类群(O)、沉积食性类群(D)。各功能群所包含物种数按照从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DCPlOPh;各功能群物种丰度按照从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DCPlOPh。沉积食性类群为各航次调查中优势最为显著的类群,肉食性类群则为本次研究中另一大优势类群,其优势度仅次于沉积食性类群;植食性类群为本研究中物种数最少的类群。(4)本次研究中1307航次共分为3个群落,1311航次共分为2个群落,1405航次共分为4个群落,1411航次分为4个群落。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多为小型多毛类以及甲壳类。较先前研究资料,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正逐渐产生改变,并呈现“小型化”的发展趋势。(5)2013年中各航次,在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方面,春季高于秋季。2014年各航次中,秋季在各指数方面则均高于春季。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主导环境因子的区别以及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的差异。2013-2014年度各航次香农-威纳指数波动范围为3.35-5.64;均匀度指数波动范围为0.70-0.92;丰富度指数波动范围为3.45-10.74。(6)通过BIOENV分析,得出各类群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肉食性类群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底盐、沉积物含水量、脱镁叶绿酸a;沉积食性类群为底盐和有机质含量;杂食性类群为水深、底温、底盐、叶绿素a含量;滤食性类群为水深、底盐。(7)本研究综合采用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功能群多样性的方式分析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现状,得出的结论是基本吻合的,即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稳定,尚未表现受干扰的迹象。但通过功能群的研究方法,能够跨越由于站位布设差异而产生的分析困难等状况,并有效的减少了个别机会种对于分析结果的干扰,故在本研究中,功能群多样性的分析方法优于传统的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渤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58.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 大型底栖动物的定义、分类与生态学意义12-15
- 1.1 底栖动物的定义、类别以及生态学意义12-14
- 1.2 大型底栖动物在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14-15
- 2 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15-20
- 2.1 大型底栖动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5-16
- 2.2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16-17
- 2.3 功能群的定义、生态学意义以及研究进展17-20
- 2.3.1 功能群的含义以及研究意义17-18
- 2.3.2 功能群研究的国内外进展18-20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0-25
- 1. 站位布设及样品采集20-21
- 1.1 研究海域与站位分布20-21
-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1
- 2. 功能群的划分21-22
- 3 环境因子的测定22
-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2-25
- 4.1 优势种的确定依据以及计算方法22-23
- 4.2 群落结构数据处理与分析23
- 4.3 生物多样性数据处理与分析23-25
- 第三章 环境因子25-34
- 1 水层环境因子25-26
- 1.1 1307航次水层环境因子25
- 1.2 1311航次水层环境因子25-26
- 1.3 1405航次水层环境因子26
- 1.4 1411航次水层环境因子26
- 2 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26-28
- 2.1 1307航次沉积物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26-27
- 2.2 1311航次沉积物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27
- 2.3 1405航次沉积物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27
- 2.4 1411航次沉积物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27-28
- 3 沉积物环境粒度特征28-34
- 3.1 1307航次沉积物环境粒度特征28
- 3.2 1311航次沉积物环境粒度特征28
- 3.3 1405航次沉积物环境粒度特征28-29
- 3.4 1411航次沉积物环境粒度特征29-34
-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34-45
- 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与优势种类34-39
- 1.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变化34-37
- 1.2 优势种类分析37-39
- 2 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划分39-41
- 3. 讨论41-44
- 3.1 渤海海域物种组成与优势种41
- 3.2 渤海海域功能群物种组成和食物网41-44
- 4 结论44-45
- 第五章 群落结构45-66
- 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45-60
- 1.1 1307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45-49
- 1.2 1311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49-51
- 1.3 1405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51-56
- 1.4 1411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56-60
- 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60-63
- 2.1 1307航次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60-61
- 2.2 1311航次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61-62
- 2.3 1405航次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62-63
- 3 讨论63-64
- 3.1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以及与往年资料对比63-64
- 4 小结64-66
-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66-88
- 1 各航次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分析66-74
- 1.1 1307航次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分析66-68
- 1.2 1311航次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分析68-70
- 1.3 1405航次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分析70-72
- 1.4 1411航次生物多样性结果与分析72-74
- 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74-81
- 2.1 1307航次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74
- 2.2 1311航次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74-75
- 2.3 1405航次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75
- 2.4 1411航次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75-81
- 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81-83
- 3.1 功能群多样性分析81-82
- 3.2 各类群最佳环境因子组合(BIOENV)分析82-83
- 4 讨论83-86
- 4.1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以及平面分布83-84
- 4.2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84-85
- 4.3 功能群多样性和最佳环境因子组合85-86
- 5 小结86-88
- 参考文献88-96
- 致谢96-97
- 个人简历97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骏;付荣恕;;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曲方圆;于子山;;分类多样性在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以黄海底栖动物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0年02期
3 李斌;张耀光;岳兴建;刘绍平;王志坚;;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J];淡水渔业;2011年03期
4 杨柳;汪祖茂;吴忠诚;韩瑜;王立硕;吴秋燕;;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5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7 黄洪辉,林钦,林燕棠,贾晓平,李纯厚,王文质;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8 王银东;熊邦喜;杨学芬;;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湖泊科学;2005年04期
9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余婕,欧冬妮,刘巧梅;长江口潮滩生态系统氮微循环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效应实验模拟[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10 渠晓东;曹明;邵美玲;黎道丰;蔡庆华;;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光俊;熊邦喜;刘敏;杨学芬;覃亮;陈朋;徐微;刘俊利;;不同养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新正;王永强;;黄海、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林清贤;林鹏;陈小麟;;泉州洛江口红树林区滩涂水鸟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关系[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安传光;赵云龙;;长江南岸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安传光;赵云龙;;北港北沙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安传光;赵云龙;林凌;吕敢堂;陈亚瞿;;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2006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袁伟;金显仕;戴芳群;;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彭松耀;李新正;;乳山近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李笑红;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刘瑞玉;;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晓东;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动态、生物完整性及小水电站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周晓;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以杰;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4 刘勇;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日本刺沙蚕生物能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明峰;游憩活动对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明生;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张均龙;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林清贤;闽南沿海红树林区鸟类及其与大型底栖动物相关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刘国才;水体环境及水生经济动物养殖生物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罗祖奎;崇明东滩水鸟对鱼塘抛荒早期阶段的反应及食物因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雨;菜子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宋明江;大宁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军;新疆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水体健康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赵开彬;长江口北支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任彬彬;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王春勇;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学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赵茜;基于野外监测数据制定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水质基准[D];辽宁大学;2015年
8 李海宏;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路平;辽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纳米二氧化钛对河蚬的氧化应激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兆东;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及功能群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20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82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