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现代化视角下民族与国家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4-09-27 11:28
中文摘要
现代社会对于民族和国家关系的研究与探求主要是针对传统意义上国家和民族概念而做出的,但本文认为,以现代化的视角来看,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时段,曲折发展的过程,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是演变的,民族与国家互动关系也是长期和多样的。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的形成,发展,鼎盛和消失的过程,国家和民族只是现代化过程的特殊阶段。当经济发展的较高的层次,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有限的联系和资源,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国家作为落后的组织形态必然走向消亡,不同地域的民族走向融合,世界一体化,从而作为新民族概念的“世界民族“终将形成。关键词:国家; 民族; 现代化; 一体化
ABSTRACT
Modern society for the study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 is mainly directed against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and nation mad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but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modern perspective,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long hours, tortuous development, national and the concept of state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 is also long and diver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 state and the traditional sense, development, peak, and the process of disappearing,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s only special stage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hen a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globalization, countrie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limited contacts and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country as backward toward the inevitable demise of tissue morphology,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ation to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which will eventually form a new national concept "world nation."
Key words:country; nation; modernization; integration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一.“民族”与“国家”概念的界定. 4
二.近代社会民族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6
(一)民族与地域性政治实体国家. 6
(二)民族与“心理国家”. 8
(三)“世界民族”与“世界共同体”的雏形. 9
三.结语. 11
四.致谢. 11
参考文献. 13
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的形成,发展,鼎盛和消失的过程,国家和民族只是现代化过程的特殊阶段。地域和血缘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提供了保障,对民族的保障归根到底是对民族有机组成部分——人的保障,二者的良性互动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而人类是追求上进的,探索与发现推动了人类意识的觉醒,使人类摆脱原始的蒙昧,落后而走向进步, “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1)当经济发展的较高的层次,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有限的联系和资源,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国家作为落后的组织形态必然走向消亡,不同地域的民族走向融合,从而作为新民族概念的“世界民族“终将形成。
一.“民族”与“国家”概念的界定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落后走向先进的过程,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国家与民族,给一个准确的概念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动,国家和民族含义尤其具有各自的时代内涵,只能说国家和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确切的含义,所以要关注民族和国家概念的发展与流变。
在上古文明产生时,国家的含义即为城邦,在西方,表现 为雅典和斯巴达,在东方,则是西周封国。在西方的希腊,他们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只有自己城邦的地域意识,服务与自己的地域团体,“人是城邦的动物”,(2)民族在他们的意识中尚未有所定义,所为
古希腊民族,只是后人在研究时所冠以的名字。在古代东方,自上古华夏族融合周边夷,蛮,戎,狄,组成多民族的共同体后,就一直看中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民族概念,民族即血缘,宗族,则是这一时期的民族概念。在随后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处于神权在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思想统治了西方, “神权统治要么是神职人员对统治者进行的合法化,要么是神职人员掌握着世俗权力”,(3) 国家和民族的观念被天主教的“神权世界”的观念所替代,民族和国家意识在此时的西方相对淡薄。伴随着西欧市场资本的积累,西欧的英,德等国进行了宗教改革,这是西方近代民族与国家观念源流时期,近代和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应该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和发展是相关联的,此时,国家的概念是统一地域上的,前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地域组织和利益团体,民族是这一地域上的所有本地和迁移而来,长期居住的人群。在此后的时代,应该用“大全球时代”加以概括,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间的联系逐渐增强,在西方,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而在亚,非,拉通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刺激和殖民的掠夺,逐渐受到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陆续建立了和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相似的民族与国家,世界民族和国家概念的源流在西方,因为其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只是在不同地域组织不同,“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4),这一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只有在这一时期,才真正确定下来,也只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全球化初级阶段对民族的定义。
随着都市化,工业化,大市场的完全建立,民主政治发展到个人和群体的利益都能都到相平衡的高度保障,思想的高度理性化和科学化,个人对于资源的理性,大量的需求,需要全球资源的快速流动,国家必然成为一种障碍,民族会变为人的集群的体现,又回到上古文明时相似的概念,不过此时,已经是高度现代化的时代。
二.近代社会民族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发展变化的,而就现阶段而言,有比较大意义的是近代的民族与国家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形象,承前启后,深入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
(一)民族与地域性政治实体国家
民族推动近代地域性政治实体即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形成以强制力保护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在西欧,当民族发展到需要通过日益扩大的海洋商路推销自己过剩的产品,消耗过剩的产能,以及有序的竞争和规范的市场,并需要某个组织形式对抗外在压力和维护内部稳定时,“ 国家的经济政策应当从保护德国人这种角度出发来制定,因为我们是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样是权利的斗争,只不过这种斗争是默默方式下,以表面风平浪静的掩盖下残酷地进行的。因此经济政策必须为之服务的最终决定性利益乃是民族权利的利益 ”(5),自从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德国在大陆,以民族利益为导向,企图成为霸主,成为欧洲的重要一极,在海外广泛建立殖民地与扩展世界市场 ,促进资本的积累与流入,推动了本国的发展,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民族优越感,并在此时开始深入影响世界的进程。从韦伯这段话里,虽然,只是针对德国的建议,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经济政策要服务于民族工业,从根本上要服务于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需要一定的政治权力作为维护,国家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民族的发展,要想走向联合,必须融合与妥协, 从而以建立政治组织国家,国家的保障显著增强了民族实力。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亚非拉这样被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国家,民族同样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其中伴随着民族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在长期自然经济的中国,国的概念只是“天下”的概念,是“天朝上国”的国家的概念,认为唯我独尊,天下唯此一家,没有近代的民族国家概念,并长期倡导民族优越论。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官吏阶层和其他先进的知识分子发现了中国的落后,民族意识觉醒,近代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动力,“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宗教,同言语,同宗教,同风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6)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封建国内和世界中的位置,民族富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民族观念的加强和前期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铺垫,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和政治民主的措施,建立了中华民国,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相结合,有力的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巩固,而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国家,扶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近代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多地域的宗族力量向以政府为核心的国家力量凝聚,宗族界限被打破,封建家族下的依附者获得相对的自由,政治单位更多的关心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宗族的利益,集中表现为五四时期的群众运动和此后的抗日战争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民族走向凝聚,形成国家,国家逐步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走向现代化。
(二)民族与“心理国家”
地域性政治实体的国家概念即是一般意义上的近现代社会的国家概念,但这只是以我们目前对于国家的定义而做出的,但在近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超地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心理国家”,这种心理国家是现代化进程中要求整体与统一的体现,也是追逐先进生产力的心理取向,在一部分,也体现为宗教观念下的民族联合。这种心理导向,可以说是现代化要求全球统一的雏形,局部统一会走向整体统一,但另一方面,它与存在着依赖与排外的心理弊端,阻止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在日本的封建社会,长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封闭,到幕府统治时期“黑船来航”,日本即将面临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险,大和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探索的民族,面对落后的社会现实,统治阶层很快认识到“依吾之见,以西方文明猛击东方之势,此两国(清国与朝鲜)诚不能存活矣……此如一城以愚昧、法斁、暴横与无情而恶名昭彰,一义者居于此,其德鲜有人知,此为乡人丑行之所蔽也”,(7)发现了东方与西方的现实差距和国际冲突的深化,寻求改造,向西方社会迈进,提出了“脱亚入欧”的理论,经过明治维新,在东方建立了一个西方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有许多相似点,对于西方的一种心理认同,使它本身的古代民族的一些特色被冲淡,从唐朝所继承的贵和品质,民族的的中庸和保守的思维逐渐被商业化的利益思维所取代,为后来的入侵买下了伏笔,日本在此时在地域上的东方一国,但实际上却是美国和,国在亚洲的投影。这种发展方式下,民族的精神实质更多的倾向于西方,民族被“西化”,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外交政策必然要倾向与西方,以求得自己的价值认同,从现在日本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表现,战略合作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在阿拉伯世界,广泛分布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其国家的概念是伊斯兰世界,大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民族的身份作为彼此的认同方式,宗教是凝聚阿拉伯世界的精神力量,“伊斯兰国家虽也历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土耳其成为世俗化国家,其他国家也实行了一些世俗化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现代化的澎湃浪潮并没有能动摇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感召力伊斯兰教依旧发挥着作为意识形态和穆斯林生活规范的功效”。(8)宗教的联合是精神深处的联合,更为认同宗教内部产生的科技与文化,排斥没有伊斯兰符号的外部世界的技术,民族,宗教,心理国家即大伊斯兰世界精密结合,牢不可破使区域内出现相似度,内部高度统一和弹性体制,对外的刚性政策,必然要出现尖锐的冲突与对立,当矛盾激烈时,会摧毁内部的心理国家,从而与世界融合。从这一角度看现在的阿以冲突,不光是历史遗留的民族与领土问题,更是阿拉伯与日益开放,科技进步的世界的冲突。
(三)“世界民族”与“世界共同体”的雏形
传统的民族在全球时代随着各地区联系的密切让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民族带着多民族的血缘,民族间的融合不仅发生在国家内部,在国家间也随着交往的密切与便利而广泛开展起来,逐渐发展为国家体制外的一种瓦解国家的力量,这种过程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在近代,可以看到这种“世界民族”的雏形。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哥伦布发现美洲,随后,外国殖民者广泛进入美洲,建立殖民地,取得资源,服务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中的一支,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东海岸,建立了英属殖民地,随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和瑞典人也相继来到美国,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影响到这里,伴随着三角贸易,大量黑人奴隶被带到这里,并与原有的北美居民相融合,形成“美利坚民族”,欧洲而非英国才是美国的母国”,(9)这一民族既包含着建立统一国家的要求,同时由于其开放性,也隐含着瓦解国家的因素。美利坚民族是外来种族为主体,以原有居民为辅的民族,是大工业时代欧洲民族外迁的产物,是人口流动和资源全球配置的体现,是“世界民族”的雏形。 发展到今日,美国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与其是“移民国家”,多种文明的优势相融合,是分不开的,同时,世界上的众多民族,都能在美国找到民族归属感,促进了“世界民族”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国家”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共同体,是具有普世价值观念和对文化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组织形式,它包含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民族,以“世界民族”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它包括一个统一管理,统一筹划,具有全球资源配置的权力,其法律具有全球通行的效力,国家消失,各级政府既有独立性,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地方行政组织。在近代,共产国际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辅助各国发展经济,政治,统一领导与筹划,“共产国际所追求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包括武装斗争)为推翻国际资产阶级,为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它是完全消灭国家的过渡阶段而斗争)”(10) ,共产国际是“世界共同体”在近代的雏形,在现代社会,国家之间形成了更为高层次的联合形态即联合国,虽然合作,冲突与矛盾并存,但其反映了一种超意识形态,超地域的联合趋势,是“世界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阶段。
三.结语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时段,曲折发展的过程,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是演变的以及民族与国家互动是长期和多样的,长期伴随着现代化的全球扩展,民族推动地域性政治实体即国家的形成,国家促进民族团结为民族发展提供高度的稳定性,同时打破传统的血缘社会。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融汇,促进国家类型独立发展方式的形成,同时也是国家间呈现出相似性,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打破国家的界限,最终走向全球高度一体化。
四.致谢
时间总是永不停歇的向前,转眼,我的大一时光已经快要过去,经历了选题,资料收集,写作,修改,完成了这一篇论文的写作,在这篇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人给予了帮助与支持,在这里要予以感谢。
首先,要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卢艳芹老师,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出色的学术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论文的选题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确定论文的写作方向和研究方向,老师平易近人,对生活热情,对学术执着,认真的态度深入影响了我的生活与学习,让我终生受益。
我也要感谢,在民族,国家,和现代化领域开展研究的各位前辈老师,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研究方法,借鉴了经验。我知道自己的学术功力尚属浅薄,需要以各位前辈,老师的成果和精神为启迪,不断向前进步,虚心求教。
最后,我还要感谢在我身边的家人对于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同学对我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布莱克,《比较现代化》,第66页
[2]亚里士多德
[3]韦伯,《政治的统治和僧侣政治》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5]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6]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第4页
[7]福泽渝吉,《脱亚论》
[8]杜红,《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世界宗教研究》
[9]托马斯•潘恩
[10]《共产国际章程》
本文编号:9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2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