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天然采光和风环境模拟方法标准化研究及设计应用
本文关键词:建筑天然采光和风环境模拟方法标准化研究及设计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软件对比 标准化 方案阶段 性能导向 优化流程
【摘要】:在我国未来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工作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需要全面针对绿色建筑的节能、室内外声光热环境以及空气品质等绿色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模拟分析。但是现在的国家技术标准中都没有涉及具体的绿色建筑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标准化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需求,必须对建筑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模拟输入参数进行标准化和规范,防止绿色建筑性能指标计算不准确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评价标识。本文对于模拟标准化的工作主要针对天然采光模拟以及室外风环境模拟开展如下。首先调研现有模拟软件,比较了不同采光模拟软件和风环境模拟软件的特点与应用情况。重点探究了采光模拟软件、室外风环境模拟软件在建立模型、计算内核、兼容性等方面的优劣。针对多种光环境模拟软件如Ecotect、IES、Design Builder和绿建斯维尔,通过多个研究模型和一个实际案例研究总结了不同模拟软件的计算误差及影响因素。为用户针对自己的需求选择模拟软件提供了参考。第二,针对用户对于模拟软件使用流程的使用现状,对建筑性能模拟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网络问卷的调研,并结合130个实际案例,总结分析了现阶段在进行天然采光模拟与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具体操作流程中会出现的常见操作错误、不规范使用方法以及由于标准缺失而带来的输入参数混乱等现象,并从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的统一问题、网格处理、边界条件设定、计算精度控制以及各类参数设定等5个方面对标准化工作做了梳理,以及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模型针对一些具体不规范操作进行了误差分析。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对所提出的方案模拟优化流程和标准化后的模拟细节的作用及其影响进行例证,为模拟优化设计的结果可靠性提供了依据。前述对绿色建筑性能模拟的部分标准化工作为模拟辅助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模拟辅助设计方法从优化指标、优化对象、优化算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梳理以及比较总结,针对中庭天然采光单一指标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深化探究。论文成果为绿色建筑在天然采光及风环境模拟标准化及性能优化设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软件对比 标准化 方案阶段 性能导向 优化流程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113.5;TU11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1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绿色建筑性能模拟的发展8
- 1.1.2 模拟辅助设计方法的发展8-9
- 1.2 研究现状综述9-17
- 1.3 研究内容17-21
- 1.3.1 选题背景17-18
- 1.3.2 研究内容18-19
- 1.3.3 研究意义19-20
- 1.3.4 论文框架20-21
- 第2章 建筑性能模拟工具性能对比研究21-52
- 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或标准模拟需求调研21-24
- 2.1.1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1-22
- 2.1.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2-24
- 2.2 建筑性能模拟工具使用现状24-48
- 2.2.1 项目应用24-27
- 2.2.2 常见建筑性能模拟工具27-29
- 2.2.3 天然采光模拟工具准确性测试29-48
- 2.3 小结48-52
- 第3章 建筑性能模拟工具标准化应用流程52-78
- 3.1 案例调研52-57
- 3.1.1 室内光环境53-55
- 3.1.2 室外风环境55-57
- 3.2 调查问卷57-67
- 3.2.1 已有调查问卷总结57-58
- 3.2.2 问卷调研形式58
- 3.2.3 问卷调研结果统计58-67
- 3.3 对比分析67-75
- 3.3.1 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的统一问题67-68
- 3.3.2 网格的设定68-70
- 3.3.3 边界条件的设定70
- 3.3.4 计算精度的控制70-71
- 3.3.5 各类参数的设定71
- 3.3.6 实际案例说明71-75
- 3.4 小结75-78
- 第4章 模拟辅助设计策略总结与深化78-101
- 4.1 现有思路总结78-91
- 4.1.1 建筑外形78-85
- 4.1.2 建筑表皮85-87
- 4.1.3 建筑内部空间87-91
- 4.2 中庭优化思路深化91-100
- 4.2.1 常见单中庭平面形式91
- 4.2.2 单中庭采光91-98
- 4.2.3 多中庭初探98-100
- 4.3 小结100-101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101-102
- 5.1 现有成果101
- 5.2 展望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4
- 致谢104-106
- 附录106-11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仁伟;;建筑本意——中国当代新建筑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9年17期
2 丁朔;;浅谈高密度建筑形态多样化[J];科技信息;2013年21期
3 张剑枫;;建筑形态创作中加法形式的特质与制约因素[J];科技风;2010年19期
4 闫玮;;建筑的发展趋势研究[J];河南科技;2012年23期
5 位鲁平;;中国,建筑创新地还是实验场?[J];世界发明;2008年03期
6 张净;;混血建筑——浅析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6期
7 周娅;;建筑形态设计应该保留民族传统[J];科技风;2008年05期
8 李新鹏;;基于体验的建筑形态自律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9期
9 杨琨;;浅析建筑类型学在喀斯特环境下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10 董新意;;建筑形式的理性推演——记河南出版产业基地方案的形式生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碧娥;福建莆仙戏台建筑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向阳;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及生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庄昭奎;豫北平原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李关笑魁;基于多维视角的“非常规对称”建筑形态布局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郭倩;北京胡同四合院建筑解析研究及未来延续的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曾琳雯;重庆地区大中型百货商场中庭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高婵;冀南地区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8 靳维;建构视野下的建筑形态轻盈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硕;当代寒地建筑形态地景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雷;现代地域建筑形态抽象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1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6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