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极乔治王岛 放线菌 DGGE 16S rDNA克隆文库 纯培养 多样性
【摘要】:南极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因处在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间的多气旋地带,具有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对区域性或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是研究南极陆地和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理想场所。作为微生物的一大类群,南极环境中的放线菌在长期适应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独特的适应模式以及分子调节机制,从而产生物种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其所蕴含的应用潜力巨大,受到国内外微生物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PCR-DGGE技术、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对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放线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有效开发利用特有南极放线菌资源奠定基础。首先利用PCR-DGGE技术对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共12个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初步研究。从DGGE图谱中条带的多少及条带测序结果可以看出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中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其中陆地土壤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潮间带底泥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测序结果显示,陆地土壤样品中的30个条带分布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和红椿杆菌纲(Coriobacteriia)3个纲中的10个目、15个科中,其中放线菌纲中的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的条带数最多,是该区域的优势菌群;潮间带底泥样品中的14个条带分布于放线菌纲和酸微菌纲2个纲中的5个目、5个科中,放线菌纲中的去甲基醌菌科(Demequinaceae)数量最多,为优势菌群。构建了4个放线菌16S rDNA克隆文库,对这12个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做进一步分析。16S rDNA序列的测序结果表明,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环境中蕴涵着丰富且多样的放线菌资源,而且陆地土壤中放线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潮间带底泥中放线菌的多样性。两个陆地土壤样品的16SrDNA克隆文库陆2和陆4中获得的放线菌均分布于放线菌纲和酸微菌纲的10个目、16个科中,这6个陆地土壤样品中共包含了10个目、19个科,其中放线菌纲占优势;潮间带底泥样品的2个16S rDNA克隆文库中放线菌的多样性相对较低,分布于放线菌纲和酸微菌纲的8个目、14个科中,其中E5和E8混合样品中获得的放线菌分布于5个目、8个科中;E1、E11、W3和W4混合样品中的放线菌分布于7个目、13个科中,这2个文库中均是酸微菌纲占优势。将不同分类单元的代表序列与最大已知同源性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很多序列形成独立的分支,与已知的同源性最大的菌株序列遗传距离较远,表明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环境中蕴藏着大量的放线菌新类群。利用11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共30个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234株放线菌,经过表观排重后选取代表菌株进行16S rDNA全长序列测定并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放线菌纲的5个目,共9个属25个不同的种,以Streptomyces、 Arthrobacter和Nocardiopsis属菌株居多,其余均为稀有菌属:Tsukamurella、 Nesterenkonia、Pseudonocardia、Microbacterium、Kocuria和Mircrococcus,其中从陆地士壤17个样品中分离得到的143株放线菌属于放线菌纲的7个属、17个种;潮间带底泥13个样品中分离得到的91株放线菌属于放线菌纲的5个属、10个种。纯培养结果再次表明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陆地土壤中放线菌的多样性要高于潮间带底泥中放线菌的多样性。
【关键词】:南极乔治王岛 放线菌 DGGE 16S rDNA克隆文库 纯培养 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39.1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23
- 1.1 放线菌概述及研究意义12-13
- 1.1.1 放线菌概述12-13
- 1.1.2 放线菌研究的意义13
- 1.2 南极地区放线菌研究概况及研究意义13-15
- 1.2.1 南极及南极乔治王岛概述13-14
- 1.2.2 极地放线菌研究概况14-15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15-22
- 1.3.1 传统的研究方法15-17
-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17-22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2-23
- 第二章 DGGE技术分析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23-45
- 2.1 实验材料23-25
- 2.1.1 样品23-24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24-25
- 2.2 实验方法25-33
- 2.2.1 样品总DNA的提取(强力土壤DNA提取试剂盒)25-26
- 2.2.2 放线菌门特异性引物扩增及纯化26-28
- 2.2.3 V3高变区特异性引物扩增28-29
- 2.2.4 DGGE电泳、切胶回收、扩增并克隆测序29-33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33-44
- 2.3.1 引物的选择及阳性对照的设计33-34
- 2.3.2 样品总DNA的提取34
- 2.3.3 放线菌门特异性引物扩增34-35
- 2.3.4 V3高变区特异性引物扩增35
- 2.3.5 DGGE电泳、切胶回收、扩增并克隆测序35-36
- 2.3.6 DGGE技术分析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36-43
- 2.3.7 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样品中放线菌多样性比较及分析43-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第三章 16S rDNA文库技术分析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45-75
- 3.1 实验材料45-47
- 3.1.1 样品45-46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46-47
- 3.2 实验方法47-50
- 3.2.1 样品总DNA的提取47
- 3.2.2 放线菌门特异性引物扩增及纯化47
- 3.2.3 16S rDNA序列的克隆与测序47-48
- 3.2.4 16S rDNA克隆文库的系统发育及多样性分析48-50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50-73
- 3.3.1 样品总DNA的提取50
- 3.3.2 放线菌门特异性引物扩增50-51
- 3.3.3 16S rDNA克隆文库的构建及RFLP分析51-52
- 3.3.4 16S rDNA克隆文库的多样性指数分析及稀有度曲线52-54
- 3.3.5 16S rDNA克隆文库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54-72
- 3.3.6 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样品中放线菌多样性比较及分析72-73
- 3.5 本章小结73-75
- 第四章 纯培养技术分析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多样性75-97
- 4.1 实验材料75-79
- 4.1.1 样品75-76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76-77
- 4.1.3 培养基77-79
- 4.1.4 主要引物79
- 4.2 实验方法79-82
- 4.2.1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79-80
- 4.2.2 菌株的纯化及保藏80
- 4.2.3 放线菌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80-81
- 4.2.4 菌株16S rDNA的扩增81
- 4.2.5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81-82
- 4.2.6 序列的克隆及测序82
- 4.3 实验结果82-91
- 4.3.1 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样品放线菌的分离纯化82-86
- 4.3.2 放线菌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86
- 4.3.3 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和潮间带放线菌菌株16S rDNA的扩增86-87
- 4.3.4 南极乔治王岛陆地土壤和潮间带底泥样品中放线菌菌株多样性分析87-89
- 4.3.5 16S rDNA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89-91
- 4.4 免培养与纯培养分析放线菌多样性比较91-96
- 4.5 本章小结96-97
- 论文总结97-100
- 研究展望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7
- 致谢107-108
- 个人简历108-109
- 发表的学术论文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研原;潮间带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J];生物学教学;1980年01期
2 谢进金;福建省崇武潮间带贝类的分布[J];动物学杂志;2003年03期
3 周慧晶;郭振江;;葫芦岛市沿海潮间带无脊椎生物生存状况调查[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年04期
4 刘宪斌;姜中鹏;张光玉;刘占广;曹佳莲;许崇彦;刘菁;;天津塘沽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崔跃峰;闫涛;刘文杰;;潮间带贝类耐磨性能研究与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年04期
6 方同光,张学明,赵学武;几种海藻的渗透生理与它们在潮间带分布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64年01期
7 虞研原;董聿茂;;大陈诸岛潮间带动物生态调查[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4期
8 张水浸;福建东山及附近岛屿岩相潮间带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81年04期
9 张水浸;蔡尔西;江锦祥;吴启泉;;东山及其附近岛屿潮间带生态初步研究——Ⅰ.岩石岸潮间带生态[J];海洋通报;1982年06期
10 张路;;大连营城子湾潮间带贝类的生态调查[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翔;徐敬明;;日照沿海开发对潮间带生境及动物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高爱根;;钱塘江口北岸潮间带贝类分布特征[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秦盛;邢珂;卞光凯;张越己;张文迪;蒋继宏;;潮间带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种粉红贫养杆菌Modestobacter roseus sp.nov.的多相分类研究(英文)[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谢进金;戴聪杰;;泉州市潮间带贝类的生态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5 王福华;张进龙;;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素萍;范振刚;;山东半岛岩石岸潮间带滨螺的生态学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7 齐钟彦;林光宇;庄启谦;李凤兰;;山东半岛南部(丁字湾、崂山湾、胶州湾)潮间带贝类生态调查[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8 林岳光;庆宁;张宝;黄莉梨;麦桂欢;;广西防城港玉石滩潮间带滨螺的生态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9 董云伟;;全球变化背景下潮间带贝类生理生态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庆宁;林岳光;张宝;黄莉梨;麦桂欢;;广西防城港玉石滩潮间带滨螺生态分布的初步调查[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东 张立强;联合动力首台潮间带试验风机并网发电[N];中国电力报;2009年
2 李凯;浅谈潮间带高地违法用海的执法[N];中国海洋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朱昀涓 陈可;向潮间带要风电的难题如何攻克[N];南通日报;2009年
4 姜光普;应高度关注潮间带管理和保护[N];中国海洋报;2010年
5 王拓;首例潮间带风电场将落户江苏[N];新华日报;2010年
6 记者 甘丰录;全球首座可行走潮间带风电安装平台基本设计完成[N];中国船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原二军 童克难 田阳阳;迁徒路上不再有休憩的地方?[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硕;潮间带渐消逝 候鸟何所依[N];人民政协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朱蓓宁 施菊 陈t,
本文编号:971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7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