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职位绩效和胜任力关系研究
【摘要】 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师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研究层次上,多数研究发现,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对其工作绩效有着较大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上,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胜任力水平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论文选择了中小学教育阶段具有特殊国情特征的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其胜任力模型,以此来研究胜任力水平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及整体构思等;第二部分对胜任力与绩效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和述评,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则是运用相关方法和技术构建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第四部分则是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特岗教师胜任力与其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是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构建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模型主要包括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监控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师德维度和职业认同度五个维度。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说明新构建的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恰当并且有效的。(2)设计并验证特岗教师工作绩效量表的三维度及其信度和效度。研究表明,特岗教师工作绩效量表主要由任务绩效、岗位持续学习绩效和关系绩效三个分量表构成,且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特岗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特岗教师胜任力及其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监控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师德维度和职业认同度五个维度均能较好地预测其整体工作绩效。(4)在明确特岗教师胜任力及其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以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教师招聘甄选、培训开发和绩效管理体系。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创新之处是在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法和将教师适应性绩效引入了工作绩效维度。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调查样本限制、研究深度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 特岗教师; 胜任力; 任务绩效; 关系绩效; 岗位持续学习绩效;
1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自教育部等中央四部委制定的“特岗计划“实施5年来,近6万高校毕业生以“特岗教师”的身份走进西部农村中小学从事义务教育工作,补充中小学师资力量,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特岗教师”这一群体逐渐成为农村师资的中坚力量。
“特岗教师”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步入社会舞台,其关注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幵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自从特岗教师岗位设置以来,公众及教育界学者赋予关注,希望特设岗位能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希望特岗教师的到来能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目前对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文章己有近百篇,己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特岗计划”实施现状,提出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二是“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管理和其职业认同度调查。关于“特岗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尚未见到。特岗教师是否能不负重望,承担起这份历史重任,与其胜任力水平高低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研究特岗教师胜任力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随着教师职业化的提出,对职业化教师的胜任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教学管理的工作,怎样对教师进行职业化的选拔和评价都成为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中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专业化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对农村教师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特岗教师的优秀工作胜任力逐渐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以特岗教师胜任力为研究内容,抽取青海部分州县中小学校的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其胜任力模型,并探索特岗教师胜任力及其绩效二者的相关性。
1.2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1.2.1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我国教育领域,胜任力还是较新的概念,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角度,实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多是高中或高校教师,涉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甚少。己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上,鲜有将教师胜任力与绩效关联起来的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探讨特岗教师胜任力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理论。
2.现实意义
建立与特岗教师绩效相关的胜任力模型,并将其运用于特岗教师教学实践中,用于预测其工作绩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特岗教师自身的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西部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地区间的教育均衡。
(1)国家教育部:在明确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胜任力.模型预测的工作绩效作为“特岗教师”选拔晋升、绩效管理等的参考,更好地整合“特岗教师”资源,进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2)特岗教师群体:该研究描述并归纳高绩效教师的特征,有助于特岗教师更清楚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和水平,在此岗位上取得高绩效。
(3)高等院校:明确了中小学教师需具备的胜任力后,高等院校可以根据未来需求培养人才,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参考。
1.2.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特岗教师胜任力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构建有效的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釆用幵放式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参考文献研究成果和胜任力词典,提炼特岗教师胜任力条目,形成《特岗教师胜任力内容量表》进行预试,继而进行正式问卷调查,构建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
2.验证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和其工作绩效量表的有效性对通过特岗教师胜任力正式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验证构建的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和其工作绩效量表的有效性。
3.探析特岗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明确影响特岗教师工作绩效的关键胜任力,为特岗教师的招聘、培训等提供参考。
4.构建以特岗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教师招聘觀选、培训开发和绩效管理体系。
2文献研究及特岗教师胜任力维度开发
2. 1胜任力模型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利兰博士发表了的题为《Testing for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全球胜任力研究的开端,也是大家认同的胜任力研究的正式起源。
2. 1.1胜任力旳内涵
关于胜任力的含义,主要有三个角度:特征观、行为观和综合观。特征派的学者认为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的,不易被观测出来的,这些潜在的个人特征可以被用来预测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代表学者有麦克利兰、Boyatzis、Spencer and Spencer以及我国的时堪、王重鸣、赵曙明等。而行为派的学者们则认为胜任力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特指工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这些行为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绩效,代表学者主要有Fletcher和Ledford。而综合吸纳特征和行为两派观点的综合派认为胜任力不仅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潜在的不以测量的特征,又是与工作相关的具体行为特征。
20世纪70年代,麦克利兰将其理论第一次运用于外交官和情报官员的选拔,釆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了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之间差异的特质体系,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胜任力模型雏形。
2.1.2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随着胜任力研究的深入,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得到了企业的接受和广泛应用,由此也掀起了胜任力建模的实践潮。其中经典的较有影响力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洋葱模型和胜任力金字塔模型。
(1)冰山模型
麦克利兰博士提出的冰山模型是公认的最经典的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被分为冰上和冰下两大部分。冰上是“知识、技能”,冰山下是价值观、自我概念、态度和动机等情感智力部分。
由图2-1可以看出,相对容易被观察到和评价的知识和技能处于冰山上,也称之为基准性胜任力,而冰山下则是一些不易观察和评价的深层次的特质,包括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称为鉴别胜任力。深层次的特征往往决定个体行为及表现。冰山模型如图2-1所示:
(2)洋葱模型
洋葱模型是另一个经典的模型,由Spencer and Spencer提出。它与冰山模型的区别在于它是运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逐层深入核心特征来描述胜任力。这一模型认为最外层的知识和技能容易评价并培养,而核心层的动机等最难被评价和发展。实际上洋葱模型是对冰山模型的发展和补充完善。其图示如图2-2所示:
2. 2国内外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2. 2.1国外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及述评
教师胜任力在西方国家的研究起源于对教师特征或品质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胜任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荷兰教育学家戴尼克(Dineke)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普遍被大家认同和接收,他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态度的综合。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学者WA Hunter (1974)最早使用了“teachercompetencies(教师胜任力)”,并从多元文化角度阐述了美国黑人教育家、西班牙语系教育家、印地安人的学术社群等对教师胜任力的看法。随后,教师胜任特种模型的构建成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代表性的成果有Danielson (1996)的四维度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计划与准备、教室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四个维度。可以看出,研究主要偏重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师其他的个体特征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渐入人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也应运而生。以荷兰教育学家戴尼克(Dineke)为代表的学者认同在现代教学策略下学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的五个维度:作为教师的人、组织者、内容知识专家、学习进程控制者和终生学习者。也就是说,基于现代教育策略,教师胜任力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使自身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者。
以上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学者也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认为不仅要提高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学习素养,还要培育他们“指导者”的角色意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
综观国外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结果,做出以下述评:一是教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和完善,二是逐渐从注重技能与表现的重要性,即“以知识为本的胜任力模型”转向以强调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构建一系列“以人为本的胜任力模型”,将教师胜任力模型从教师个人人特征扩展到不同教学背景下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及持续学习等范围。
本文编号:8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8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