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段深水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20:09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段深水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 长6-长7段 深水砂岩 储层成因 主控因素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长6与长7段砂体发育,毗邻烃源岩,储层含油性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砂岩分布具有“大段多层”,横向上变化快,分布规律难以把握的特征。同时这套砂岩还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非常规储层。在生产上表现出普遍含油、局部富集的特征。因此,如何寻找低孔低渗背景下的“甜点”也是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地区长6与长7段深湖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测井及地化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其中砂体的成因、储层特征以及储层的控制因素,取得以下成果:在深水砂体成因方面,通过对研究区岩心与剖面的观察,总结出了8种典型的岩相与6种典型的岩相组合类型。而后,一方面通过总结不同岩相中岩石的宏观沉积构造与微观结构特征,对各岩相的搬运流体性质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不同岩相组合的测井相特征,利用研究区丰富的测井资料,对这些沉积物在剖面与平面上的分布形态进行研究。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底部的张家滩页岩厚度分布,对研究区当时古地理格局进行了讨论。基于以上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次生浊流两种重力流沉积与砂质滑塌这类重力砂岩,其中以砂质碎屑流为主,浊流次之,而砂质滑塌仅小范围发育。砂质碎屑流成因的砂岩具有单期规模小、尖灭快,砂体连续性差,但发育期次多的特点。与砂质碎屑流伴生的浊流沉积,虽然大面积分布,但单期规模过小,自身很难形成厚层砂体。研究区厚层砂岩均是以砂质碎屑流为主的重力流砂岩多期次叠加形成,故其中厚层砂体呈现出团块状分布,整体连续性差,近物源区域砂体反而不发育的特点。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深水砂体沉积模式。在常规物性与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利用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致密砂岩储层表征技术,建立了基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的储层分类标准。其中Ⅰ类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孔隙连通性好,孔喉体积比高,储层物性多在0.6mD以上,且在覆压下渗透率损失小,其中束缚水含量在50%左右;Ⅱ类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微孔隙,孔喉体积比低,其渗透率在0.4-0.8mD间,但在覆压作用下渗透率损失大,束缚水饱和度在60-70%间;Ⅲ类储层中几乎均为微孔隙,渗透率在0.4mD以下,其在覆压作用下几乎不具渗透率,其中束缚水饱和度在70%以上。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得出,压实作用与粘土交代作用是研究区储层中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与构造破裂。研究区中应发育有两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淡水溶蚀总体较弱,且产生的孔隙多在压实与胶结作用中被破坏,对储层贡献较小。而后期的有机酸溶蚀能够在一些早期胶结与压实较弱的储层中形成大量的溶蚀孔隙,对储层贡献较大。但后期的溶蚀强度取决于前期压实作用与粘土交代作用的强弱。故这两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最大。而压实与交代作用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储层中塑性岩屑与粘土杂基的含量。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差异化成岩演化路径,解释了不同类型储层形成机理。塑性岩屑与粘土杂基的含量相对较低的储层,压实作用与粘土矿物的交代作用较弱,早期孔隙保存较好,后期有机酸易于进出,因此,这类储层后期溶蚀作用发育。故其中粒间孔与溶蚀孔发育、喉道干净、连通性好,且在覆压条件下渗透率损失率小,属于Ⅰ类储层。而粘土杂基或塑性岩屑含量较高的储层,由于其受早期的压实作用或粘土交代作用影响较大,当有机酸形成时这些储层已经在上述两种成岩作用下致密,有机酸很难对其进行改造。因此,这类储层中仅残留少量的粒间孔或早期溶蚀孔,且连通性差,微孔隙含量高,渗透率在覆压条件下损失大,故多为Ⅱ类或Ⅲ类储层。最后结合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有利区域主要发育在砂体厚度大,且连片发育的砂质碎屑流砂体之中。而砂质碎屑流砂岩中又以具有强溶蚀特征的Ⅰ类储层与局部的裂缝发育区为甜点储层发育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雪松;宋岩;王兆宏;马淑芳;柳少波;洪峰;;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及分布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9年03期

2 卢双舫,李宏涛,付广,王朋岩,张云峰;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J];天然气工业;2003年06期

3 秦秋寒;宋效文;何成山;柳成志;刘勇;;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张晓斌;范增辉;欧阳诚;候泽富;蒲莉萍;李乐;董同武;郭鸿喜;汤兴友;;大巴山—米苍山前缘地区油气主控因素及勘探有利区分析[J];复杂油气藏;2014年01期

5 琚惠姣;孙卫;杨希濮;韩宗元;;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2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断块油气田;2011年02期

6 熊斌;陈洪德;赵俊兴;李凤杰;向芳;陈安清;;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北部长9_1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J];中国矿业;2014年02期

7 李嘉光;郭少斌;陈朝玉;;大庆油田资源量增长趋势及其主控因素解析[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8 袁圣强;吴时国;姚根顺;;琼东南陆坡深水水道主控因素及勘探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2期

9 王彦龙;王鹏;;子长地区长_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1期

10 肖玲;田景春;魏钦廉;张春生;;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地区长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选俊;卢宗盛;;松辽盆地保康沉积体系砂体成因演化与储层特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王宏波;郭彦如;郑希民;冯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凤杰;王多云;;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陈金荣;;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勘探新进展[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8 廖建波;刘化清;林卫东;冯明;王宏波;;鄂尔多斯盆地山城-演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8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冯明;刘化清;王宏波;白云来;廖建波;;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环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耳闯;赵靖舟;白玉彬;樊豪;沈武显;;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特约分析师 曾晓虹;主控因素有变化 油脂反弹在近前[N];粮油市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曦翔;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段深水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魏登峰;鄂尔多斯盆地P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范萌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杨宝林;辽西凹陷油气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7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8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9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0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晓茹;层间交互作用成因机制及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颜鑫桐;泥页岩吸附天然气量主控因素及定量表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牛浩;平煤六矿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突出主控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建强;芦岭井田煤层气直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5 杨露;鄂尔多斯延气2井区上古生界盒8-山2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魏晓;鄂北什股壕地区P_1s-P_2x致密砂岩沉积、储层分异性及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建锋;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沉积相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汝君;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_3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9 张_";高桥地区盒8储层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10 康士敏;镇北长3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279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79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