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磷含量相当丰富,但大部分以有机磷化合物形式存在,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磷含量常常低于植物生长所需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施用磷肥来实现作物高产。但磷肥的过度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成因。提高作物的磷养分吸收效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缺磷条件下,植物能合成并向根外分泌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s, PAPs),从而水解植物根部周围的有机磷化合物,释放出无机磷供植物生长所需。研究表明,PAP Ⅰa亚家族在植物有机磷的利用及缺磷适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稻PAP Ⅰa亚家族包括OsPAP10a、OsPAP10b、OsPAP10c、OsPAP10d和OsPAP26。定量逆转录PCR (qRT-PCR)分析显示,OsPAP10a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受缺磷特异诱导,而OsPAP10c只在地下部分受缺磷特异诱导。OsPAP10b和OsPAP10d在各组织和各个发育时期表达都很低,而OsPAP26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本研究主要对象是PAP Ⅰa亚家族的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通过构建OsPAP10a和OsPAP10c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的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技术进行遗传转化,研究获得了OsPAP10a和OsPAP10c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转基因株系。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分析证实了OsPAP10a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受缺磷特异诱导,而OsPAP10c只在地下部分受缺磷特异诱导。根部切片显示,OsPAP10a和OsPAP10c主要表达于根的表皮和外皮层,OsPAP10c在叶、幼穗和花粉中都有表达。根表面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Pase)活性定性染色(BCIP染色)结果表明,OsPAP10a和OsPAP10c超表达株系根表面的染色增强,但超表达OsPAP10c的转基因株系根表面的染色深于超表达OsPAP10a的转基因株系。利用APase活性定量分析,检测了植物根表面、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组织中、及悬浮细胞培养的介质(水培液)中的APase活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ild Type,WT)植株相比,超表达OsPAP10c使根表面APase活性增加约10倍,而超表达OsPAP10a使根表面APase活性仅增加2倍;OsPAP10c超表达株系地上和地下部分组织中APase活性增加约5倍,而OsPAP10a超表达材料仅增加1.5-2倍;在供磷条件下,超表达OsPAP10a的转基因悬浮细胞培养液中的APase活性较其野生型对照提高了近2倍,而超表达OsPAP10c使悬浮细胞培养液中的PAP酶活提高了10倍以上。可见,OsPAP10c在水稻中较OsPAP10a具有更显著的功能和应用潜力。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组织的总蛋白经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及APase活性染色后,清晰地获得了APase同工酶的条带。结果表明,OsPAP10a超表达株系增加A2条带活性。OsPAP10c超表达株系诱导A1、A3、A4和A5条带。活性胶染色和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悬浮细胞培养液中的蛋白发现,OsPAP10c在水稻细胞中主要分泌到细胞外,因而在培养液中大量存在。为了明确OsPAP10a和OsPAP10c基因在培育磷养分高效水稻品种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还对二基因的超表达株系进行了有机磷(ATP)降解实验。结果表明,OsPAP10c超表达株系能显著提高ATP降解速率及利用效率。在只添加有机磷的水培溶液培养5天时,野生型叶片磷含量降低56%,而OsPAP10a超表达材料叶片磷含量只下降25%,OsPAP10c超表达材料叶片磷含量仅下降8%到24%。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水稻OsPAP10a和OsPAP10c两个紫色酸性磷酸酶的功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相比于OsPAP10a, OsPAP10c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分泌型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外有机磷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水稻磷高效品种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А ,Г.Гретен ,王庆堂;酸性磷酸酶在自主神经成分内的定位[J];武汉医学院学报;1963年01期
2 王av堂;艾民康;;家兔阿蒙氏角Qg酸性磷酸酶及核糖核酸的初步墝察[J];解剖学报;1962年Z1期
3 石玉秀,韩芳,韩景松,刘冬娟,二宫孝文;培养脊神经节细胞酸性磷酸酶的超微分布[J];电子显微学报;2002年05期
4 陈瑛,邱子健,隋淑光,史新柏;棘尾虫酸性磷酸酶的定位及诱导表达[J];动物学报;2003年02期
5 李传保,龚守富;植物体内酸性磷酸酶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6 刘芯韵;陆珊;郑芸;裘晓丹;刘佳;刘鑫;刘克武;;麦芽酸性磷酸酶的化学修饰及紫外光谱[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7 姜磊;陈素芸;杨晓玲;易静;李培勇;;生物响应酸性磷酸酶浓度的载药聚电解质的体外控释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8 余其兴;;细胞生物学实验课“酸性磷酸酶显示”的方法改进[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4年03期
9 陈素丽,龚少静,曾伟章;文昌鱼酸性磷酸酶的分离提纯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王荣富,何若韫;零下低温对小麦线粒体酸性磷酸酶解离与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石玉秀;韩芳;韩景松;刘冬娟;二宫孝文;;培养脊神经节细胞酸性磷酸酶的超微分布[A];第十二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张国庆;王有志;王贺祥;;树状多节孢酸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赵振华;黄巧云;李学垣;郭学军;;磷酸对酸性磷酸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上吸附的影响[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唐明;陈辉;任嘉红;;沙棘幼苗丛枝菌根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余霖霖;朱越雄;沈桂芳;张志芳;;高温酸性磷酸酶ac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的初步鉴定[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余霖霖;朱越雄;沈桂芳;张志芳;;高温酸性磷酸酶ac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的初步鉴定[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7 余家树;覃开良;刘梦桃;李建霞;;个体因素对酸性磷酸酶检验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郑萍萍;;筛选蟹F1、F2和F3代筛选蟹免疫机制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烨;低磷胁迫诱导植物酸性磷酸酶的分子调控机制[D];清华大学;2014年
2 陆玲鸿;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邱文敏;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OsPAP26、ZmPAP10a及ZmPAP26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徐冬梅;土壤酸性磷酸酶性质及汞、铜、锌对其影响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田t燄,
本文编号:1286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