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低温适应分子机制及抗冻蛋白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06:52

  本文关键词:白蜡虫低温适应分子机制及抗冻蛋白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蜡虫 抗冻 转录组 蛋白组 差异表达基因 抗冻蛋白 热滞活性


【摘要】:长春越冬白蜡虫雌成虫能够忍耐-30℃以下的极端低温,能够在东北的极端低温环境下越冬并繁殖后代。白蜡虫对低温的适应性与自然种群分布关系极为密切,为了探讨白蜡虫的低温适应机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基因克隆、原核表达、植物转基因等方法,分析了长春越冬白蜡虫雌成虫的转录组、蛋白组、与昆明越冬前白蜡虫雌成虫基因表达差异、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候选基因周年表达动态、afp候选基因序列特征、基因功能等,阐述了白蜡虫适应极端低温可能的分子机制,并从中挖掘到新型昆虫afp基因。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llumina转录组测序,获得54,934,590条raw reads,拼接后获得161,005个转录本(transcript),预测有11,871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在转录组中没有注释到抗冻蛋白。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表明,多数转录本富集在信号转导和代谢过程中,其中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占优势,对于白蜡虫的低温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蛋白质全谱分析,获得了蜡虫在极端低温下的蛋白组数据,从中分离鉴定白蜡虫抗冻相关的蛋白,如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脱水蛋白(dehydrin)、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等。GO和KEGG分析表明,多数蛋白富集在信号转导和代谢过程中,其中PPA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占优势。采用random forest approach软件在蛋白组中成功预测到388个抗冻蛋白。(3)通过RNA-Seq测序(RNA Sequencing)技术对昆明越冬前白蜡虫雌成虫进行了表达谱测序,分析了长春越冬白蜡虫雌成虫和昆明越冬前白蜡虫雌成虫基因表达的差异,共鉴定到2,3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124个基因上调表达,1,262个基因下调表达,其中hsp70差异表达显著。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糖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4)结合蛋白组和差异基因分析,以及random forest approach软件预测结果,共筛选出39个白蜡虫afp候选基因,进一步分析了这39个afp候选基因在长春和昆明白蜡虫中的周年表达动态,发现有10个afp候选基因的表达动态呈“山形”,符合afp基因的周年表达动态的特征。(5)对筛选出的10个白蜡虫afp候选基因,进行了基因编码框cDNA克隆,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序列特征分析、三级结构预测和系统进化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预测的10个白蜡虫afp候选基因具有AFP的序列和结构特点。(6)对这10个白蜡虫afp候选基因,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采用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1个白蜡虫AFP,该蛋白在上清和菌体中均有表达,而且表达量大,蛋白具有活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得热滞活性为0.97℃。(7)对原核表达成功的afp基因进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白蜡虫afp基因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测试表明,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对照相差0.36℃,但统计结果表明两者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针对长春地区白蜡虫越冬雌成虫可以抵御当地极端低温的生物学现象,初步阐述了白蜡虫低温适应可能的分子机制,并还挖掘了白蜡虫afp基因。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白蜡虫低温适应性对其种群分布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设计和生产出更多具有抗冻活性的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9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方人;抗冻蛋白[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年06期

2 黄福贞,韩花翠,曾晓林;植物抗冻蛋白及其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0年12期

3 尹淑慧,马克健;抗冻蛋白溶液中界面吸附的元胞自动机模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郭明星;抗冻蛋白溶液中界面吸附的元胞自动机模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刘万勃,宋明,张中灵,周虹;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6 尹明安,崔鸿文,樊代明,郭立;抗冻蛋白及其在植物抗冻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1期

7 钟其旺,樊廷俊;鱼类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2期

8 钱卓蕾,王君晖,边红武,韩凝;抗冻蛋白在超低温保存中作用机制的新模型[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年04期

9 田云,卢向阳,张海文;抗冻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2年06期

10 杨秀芹,刘娣,于浩,于玲珠,孙继权;鱼类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尉志武;DeVries;;抗冻蛋白与冰的作用机理研究[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周艳霞;谭宏伟;陈光巨;;昆虫抗冻蛋白中基因突变效应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俊杰;李前忠;;抗冻蛋白的二维吸附结合模型[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党权;谭晓风;彭万喜;刘其梅;马清芝;;胡萝卜抗冻蛋白的新型生物抗冻剂的研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5 谢文静;刘俊杰;李前忠;;抗冻蛋白与冰晶表面结合的平衡方程[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费云标;魏令波;高素琴;舒念红;江勇;陆漫春;王保怀;李芝芬;张有民;;植物抗冻蛋白纯化、活性与二级结构测定[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尉姗姗;尹林克;牟书勇;鲁春芳;赵峰侠;;新疆沙冬青抗冻蛋白的提取分离及其热滞活性测定[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晓香;徐旭东;;小球藻南极株的两个新的抗冻蛋白的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心见;科学家发现新型抗冻蛋白[N];科技日报;2004年

2 吴伟农;加拿大科学家破译昆虫抗冻蛋白结构[N];农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淑惠;白蜡虫低温适应分子机制及抗冻蛋白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毛新芳;新疆荒漠昆虫光滑鳖甲抗冻蛋白的性质及功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栗丽芬;第一类抗冻蛋白的统计力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王岩;中华齿刺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冻蛋白的功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5 刘俊杰;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二维吸附结合模型[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王维香;沙冬青抗冻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鉴定[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前忠;鱼抗冷冻多肽的分子结构和抗冻机理[D];内蒙古大学;199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超;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分数统计吸附理论模型[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巩子路;新疆冷水鱼中抗冻蛋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王晶;光滑鳖甲抗冻蛋白表达规律研究及其天然抗冻蛋白纯化初探[D];新疆大学;2010年

4 其木格;抗冻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胡炜;抗冻蛋白序列与结构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6 李素丽;不同结构荒漠昆虫抗冻蛋白表达及其活性比较[D];新疆大学;2008年

7 蔡文萍;小胸鳖甲抗冻蛋白酵母表达条件优化及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谢文静;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崔宁宁;昆虫抗冻蛋白的检测、功能鉴定及转基因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温欢;抗冻蛋白序列的模体分析与预测[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6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6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