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酶法合成肝素的多种关键酶制备和酶反应工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酶法合成肝素的多种关键酶制备和酶反应工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肝素 肝素合成前体 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 肝素修饰酶
【摘要】:肝素(heparin)是由糖醛酸和D-葡萄糖胺组成的线性硫酸化多糖,具有抗凝血、调血脂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广泛的医学临床应用。为解决传统的动物源肝素在原料收集和生产环节中易受污染的问题,满足全球市场对多类型肝素的巨大需求,开发非动物源肝素系列产品将对肝素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非动物来源肝素主要有两种制备途径:一是以大肠杆菌K5发酵的肝素前体(heparosan)为底物,经化学和酶法修饰得到生物工程肝素;二是以二糖为起始底物经糖基转移酶以UDP-葡萄糖醛酸和UDP-N-乙酰葡萄糖胺(或UDP-N-三氟乙酰葡萄糖胺)为单糖供体逐个添加单糖得到七糖骨架,并经化学和酶法修饰得到超低分子量肝素(Ultra-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ULMWH)。但生产规模仅为毫克级别,距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的限制因素有1)肝素修饰酶硫磺基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 PAPS)价格昂贵且易分解,虽然酶法合成PAPS已经实现,但产量不高;2)肝素修饰酶的表达量低,很难大量获得;3)目前肝素制备均采用纯化后的游离酶进行反应,制备过程繁琐,价格昂贵,且不能重复使用;4)ULMWH生产所需的单糖供体UDP-GlcNAc和UDP-GlcNTFA价格昂贵,产量不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重组表达了三磷酸腺苷硫化酶和5'-腺苷磷酰硫酸激酶,构建了一条体外高效合成PAPS的途径。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采用三磷酸腺苷分批补料策略,PAPS产量可达10.32 g/L,转化率为81.4%。通过密码子优化、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altose-binding protein, MBP)融合表达以及表达条件优化等策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5异构化酶(C5 epimerase)、肝素2-O-磺基转移酶(heparan sulfate 2-O-sulfotransferase,2OST)、肝素6-O-磺基转移酶1 (heparan sulfate 6-O-sulfotransferase 1,6OST1)、肝素6-O-磺基转移酶3 (heparan sulfate 6-O-sulfotransferase3,60ST3)和肝素3-O-磺基转移酶1 (heparan sulfate 3-O-sulfotransferase 1,3OST1)等酶法合成肝素关键酶,表达水平分别达到305、325、215、225和300 mg/L进一步研究了醛基化标签固定肝素修饰酶的方法。通过蛋白理性设计,将醛基化标签分别引入到MBP中的四处不同位置(E38H39, K170Y171, D209Y210和S352G353)。通过比较重组MBP表达量和对氨基树脂的吸附能力,发现D2O9Y210(pMAl-mbp7-FGE)获得最佳醛基化标签引入位点的融合配体MBP。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和精氨酸水解酶作为报告蛋白,证实氨基树脂LX-1000HA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结合率达90%,对精氨酸酶的结合率达71%。该固定化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精氨酸酶操作稳定性,在使用14次之后仍保留了53%的活性。将该方法应用于肝素修饰酶,高效制备了五种肝素修饰酶的固定化酶。利用固定化肝素修饰酶建立了合成肝素的工艺路线。肝素前体经化学法脱乙酰基、加硫磺基后获得N-硫磺化肝素前体(N-sulfo heparosan)。以自制PAPS为硫磺基供体,利用固定化酶C5 epimerase,2OST、6OST1和60ST3对N-sulfo heparosan进行一锅法硫磺化修饰,然后利用固定化酶30ST1对上述反应物进一步硫磺化修饰得到生物工程肝素。经30ST1修饰得到的生物工程肝素具有抗凝血活性,效价可达到1.4 IU。采用强阴离子交换(SAX)-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肝素结构进行分析,测定肝素经酶法裂解后所得各种二糖的含量。根据定量分析,Heparosan中IV-A占100%,N-sulfo heparosan中IV-A占8.26%,IV-S占91.74%。而猪源的肝素中,Ⅳ-A、IV-S、Ⅱ-A、Ⅲ-A、Ⅱ-S、Ⅲ-S、Ⅰ-A和I-S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8%、2.14%、3.65%、1.10%、10.44%、5.64%、0.76%和74.29%。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生物合成肝素结构鉴定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重组表达N-乙酰葡萄糖胺激酶、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尿苷转移酶和无机焦磷酸水解酶,构建了一条体外高效合成UDP-GlcNAc和UDP-GlcNTFA的途径。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采用分批补料策略,UDP-GlcNAc的产量达到59.51 g/L,生产力达到4.03 g·L-1.h-1,转化率为92%;UDP-GlcNTFA的产量达到46.54 g/L,生产力达到3.32g·L-1·h·-1,转化率为75.5%。这一个工作为超低分子肝素关键前体生产提供了高效生产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8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钞亚鹏,徐冠珠,程秀兰,钱世钧;固定化内切型肝素酶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4年05期
2 张昌敬,陈朝碧;化学因素在制备猪肺肝素时对酶解的影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3 刘至玄;田曙光;李素波;章扬培;宫锋;;抗人肝素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2期
4 高宁国,程秀兰,杨敬,张树政;肝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9年05期
5 田曙光;王璇琳;刘至玄;章扬培;宫锋;;四唑蓝比色法测定肝素酶活性[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6年01期
6 李建国;朱必龙;;测定肝素酶产生菌的简单方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年02期
7 叶逢春;陈银;邢新会;;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可溶性MBP融合肝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J];生物加工过程;2006年03期
8 刘至玄;高红伟;田曙光;章扬培;宫锋;;重组人肝素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3期
9 田曙光;虞立霞;李素波;高红伟;王颖丽;宫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肝素酶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4期
10 熊震;汤旭东;房殿春;陈婷;余松涛;陈陵;罗元辉;杨仕明;;人肝素酶RNAi序列的筛选及鉴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永福;王凤山;;肝素酶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熊蕾;钞亚鹏;赵镇文;钱世钧;熊少祥;;新型内切肝素酶酶解产物肝素二糖的液相色谱分离和电喷雾质谱表征[A];中国质谱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建民;韩晓梅;赵仲生;杜玲;王惠菊;费保莹;石淑青;;肝素酶多肽在胃癌组织芯片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杨建民;韩晓梅;赵仲生;杜玲;王惠菊;费保莹;石淑青;;肝素酶多肽在胃癌组织芯片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余彤;王惠菊;杨建民;周永列;叶再元;;Ianzai肝素酶HLA-A2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及鉴定[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郝宁波;HGF/c-met调控肝素酶表达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李晓燕;生物酶法合成肝素的多种关键酶制备和酶反应工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梁爱叶;肝素等硫酸多糖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蛋白质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肖中平;肝素质量控制及新型酶法制备低分子量肝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段荣帅;肝素对肠道菌及肠道菌群的作用与机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周宇;肝素酶1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骨破坏作用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大巍;肝素的高效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2 李媛;肝素衍生物作为P-选择素配体拮抗剂的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杨小伟;N-去硫酸肝素对Walker-256种植性大鼠肝癌转移的抑制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耿腾飞;肝素的提取精制和亚硝酸降解产物肝素寡糖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5 肖文;肝素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计算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6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