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对登革病毒抑制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天然产物对登革病毒抑制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天然产物 登革病毒 抑制作用 筛选 有效组分
【摘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依病毒包膜蛋白E的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存在一定抗原差异。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重者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登革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脏,高热、缺氧可引起休克,病死率较高。近几十年来,随着旅游和经济的发展,DF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据WHO估计,全球约有超过2/5人口受到其威胁,每年约有亿计的人感染该病毒。登革热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登革四价减毒活疫苗诱发体内中和性抗体滴度的不平衡性、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的存在病毒毒力问题、抗登革病毒小分子药物的透膜及特异性等问题的困扰,截止目前临床尚无预防与治疗登革热的有效措施。虽然报道多种有应用前景的登革热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正在研究开发,但却没有一个被正式批准在临床应用。可见,登革病毒仍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具有抗登革病毒作用的天然产物,并从中选择抑制效果显著的天然产物,分离其有效组分,并对其抗病毒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有效的防治登革热药物奠定基础。首先在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观察试验、MTT染色试验和病毒载量测定试验三种评价方法,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多种指标联合筛选抗登革病毒药物方法。采用上述方法检测了40多种药用植物和海洋微生物,获得了抗登革病毒(DV-2)效果较好的提取物5种,其中菘蓝样品水提物的IC50为84μg/mL, TI为55.83,将其选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通过进一步分离纯化菘蓝地上部分的成分,获得单体化合物,采用体内、外两种试验方法对单体化合物抗登革病毒效果进行研究。体外试验包括DV-2对C6/36细胞CPE观察试验、MTT染色试验和病毒载量测定试验。体外细胞试验过程中采用先感染病毒后给药、先给药后感染病毒和药物与病毒同时作用三种方式进行抗病毒机制的初步探讨。体内试验采用小鼠染毒试验。体外试验结果显示,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GB-7和GB-8对DV-2在细胞水平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表明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抗登革病毒机制与其对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关,而与其对病毒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及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相关不大。体内试验结果显示: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GB-7和GB-8给药组,与未给药的对照组相比,小鼠的存活率、生存时间均有提高,尤其是化合物GB-7组,说明菘蓝单体化合物对登革病毒感染的小鼠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明显延长感染登革病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提高生存率。从菘蓝地上部分水溶部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GB-7,经一系列化学反应检测呈阳性,可确定其活性成分为苯甲醚类化合物。核磁共振检测其1H谱、13C谱,结合谱库检索表明,化合物GB-7为新单体,主要成分为苯甲醚类。在Scifinder数据库中搜索,明确化合物GB-7为新单体。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1、建立了一种快速可靠的筛选抗登革病毒药物的模型,并对40多种天然产物样品进行筛选,获得3种对DV-2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样品。其中菘蓝地上部分水溶部分对DV-2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GB-7对DV-2在体内和体外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抗登革病毒机制与其对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有关,而与其对病毒吸附细胞的阻断作用及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相关不大。4、初步确定.菘蓝地上部分提取物中DV-2的有效组分为苯甲醚类物质。5、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GB-7为新单体,主要成分为苯甲醚类。
【关键词】:天然产物 登革病毒 抑制作用 筛选 有效组分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7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1 文献综述12-26
- 1.1 登革热简介12-14
- 1.2 登革病毒14-17
- 1.3 登革疫苗研究17
- 1.4 抗登革病毒药物研究17-19
- 1.5 植物源抗病毒药物的研究19-22
- 1.6 菘蓝化学成分及抗病毒研究22-23
- 1.7 天然产物抗登革病毒可能机理23-24
- 1.8 天然产物抗登革病毒研究存在问题24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4-26
- 2 抗登革病毒天然产物筛选模型的建立26-41
- 前言26
- 2.1 实验材料26-27
- 2.2 实验方法27-29
- 2.3 结果与分析29-38
- 2.4 讨论38-40
- 2.5 小结40-41
- 3 抗登革病毒天然产物的筛选41-60
- 前言41
- 3.1 实验材料41-44
- 3.2 实验方法44-48
- 3.3 结果与分析48-58
- 3.4 讨论58-59
- 3.5 小结59-60
- 4 菘蓝地上部分分离化合物的纯化和结构解析60-98
- 前言60
- 4.1 材料与方法60-62
- 4.2 结果与分析62-97
- 4.3 讨论97
- 4.4 小结97-98
- 5 菘蓝分离成分抑制登革病毒效果评价及机制初探98-113
- 前言98
- 5.1 材料与方法98-101
- 5.2 结果与分析101-110
- 5.3 讨论110-112
- 5.4 小结112-113
- 6 总结113-114
- 参考文献114-122
- 附录1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122-124
- 附录2 所用主要试剂与缓冲液的配制124-127
- 附录3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谱和~(13)C NMR谱127-146
- 附录4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146-148
- 致谢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卫;曹虹;张文炳;;登革病毒分子进化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6期
2 吴蓉;;快速一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分型登革病毒[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6年03期
3 方美玉,林立辉;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2期
4 赵卫,杨佩英;登革病毒的系统发生树[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0年01期
5 胡志君,杨佩英;登革病毒的感染及复制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年01期
6 戎霞;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7 李雪莲,武峰,王莹;登革病毒组织培养技术[J];河南医学研究;2002年03期
8 周德山,安静,王嘉丽;登革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传播机制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安静,周德山,张俊磊;经脑感染后登革病毒在小鼠脊髓分布特点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郝牧;登革病毒重要蛋白及其结构差异与致病性关系[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伟;蒋力云;罗雷;何丽娟;李向忠;伍业健;;广州市2002-2004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伟;周永兵;左丽;;贵州独山、兴义两地人群登革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曹虹;温扬明;邹辰;;人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构建登革病毒全长抗体库[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卫;李玉静;曹虹;;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及在中医上的应用[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邵焰;江丽芳;;登革病毒的分子进化和流行趋势[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王娟;安静;;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李玉华;;登革病毒及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8 陈文捷;潘宇;左丽;;登革病毒感染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董言德;赵彤言;谢超;鲁亮;宋锋林;杨发清;路宝麟;;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李洁琼;高娜;范东瀛;陈辉;吴娜;王娟;安静;;日本脑炎病毒疫苗交叉保护登革病毒感染的机理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小渔;登革病毒[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主任医师 王有国;未雨绸缪 防范蚊传染病[N];大众卫生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DⅢ抗体中和活性与增强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博;天然产物对登革病毒抑制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杭小同;登革病毒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4 肖维威;登革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张志珊;1-4型登革病毒外膜蛋白基因DⅢ区的表达及其在血清学诊断和免疫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田衍平;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登革病毒增殖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姬广辉;无感染增强的广谱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的构建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朱武洋;衣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登革病毒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9 曹政;登革病毒空壳疫苗研制及病毒空壳制备关键技术[D];重庆大学;2014年
10 涂增;虫媒登革病毒(Mosquito-borne dengue viruses)基因组进化与分子诊断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多;Ⅰ-Ⅳ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通用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NS1抗原检测ELISA方法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王娟娟;哺乳动物上皮细胞中鞘糖脂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3 余芳芳;基底刚度对登革病毒2型感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4 王裴;FcγRⅡb抑制登革病毒prM抗体引起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易海粟;登革病毒包膜EDⅢ蛋白中和抗体结合表位筛选与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广豪;Dead-box RNA解旋酶DDX25和DDX3X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潘京;蚊虫细胞与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筛选与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黄艳芬;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单抗中和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登革病毒初次感染患者血清中和抗体反应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陈炜;微管骨架在登革病毒感染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胡勇;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病毒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2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62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