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和优化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群 切入点:空间组织结构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既是一种空间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复合系统。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深入研判其发展趋势,据此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作出预先调控,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城市群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理论基础、发展动力及优化思路,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的案例探索,为推动城市群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首先,本文界定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优化等概念,并梳理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和优化理论,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理论分析框架。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边缘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基础理论主要描述了城市群中各空间客体发生、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是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石。网络城市理论、系统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优化理论体现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能反映空间结构优化的本质核心,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研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探讨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并从网络开发模式的视角进行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优化。其次,本文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生态规制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动力。在产业发展方面,本文分析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耦合性,并从产业集聚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指出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的交替复合作用推动着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升级会引起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功能的演替,而随之进行的分工与专业化在不断重塑着城市群区域的空间格局。在技术进步方面,本文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演化的重要性,并从知识经济和交通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指出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产业发展强化了各节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并重塑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交通技术决定了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并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在生态规制方面,本文通过“脱钩理论”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以及“公共地悲剧”与城市群低碳发展演变模型,分析了生态空间组织结构与城市群经济社会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并基于环境规制思想指出城市群地区实施紧凑发展的迫切性,提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有限的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进行保护,对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进行优化重组。然后,本文分析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形态向“生态+经济”(ECO2)的多中心生态网络化发展趋势,并从优化目标和优化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优化思路。依据空间组织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多分形特征的描述,本文提出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优化思路,即通过网络化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群整体高效性和互补性;通过生态化空间结构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加强“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建设、加大以特色产业簇群为主导的城市群产业转生升级步伐、加快城市群空间从“扁平化”向“立体化”演化进程;通过统筹城乡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空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结构的优化融合。最后,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研究的案例探索。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在不断扩展,其空间组织结构经历了由“点状结构”到“点—轴结构”再到“多中心网络化结构”的发展过程。本文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集聚现象的存在,其经济产出及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通过进一步对其空间组织结构发展动力及发展障碍的分析,本文从“点 线 面 流”等空间结构要素的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的优化策略,即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构建“多轴线、多中心、网络化”框架,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阳红;;城市群治理与模式选择[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2期
2 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3 吴传清;;世界城市群概览[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4年04期
4 任雨来;天津:定位京津冀城市群[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5期
5 王乃静;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新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6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朱英明;;创新环境、学习区域、集体学习与城市群竞争力研究[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8 郑元凯;;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年01期
9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对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广场;2008年02期
10 张攀;徐长乐;;城市群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3 刘爱香;朱玉周;程家合;;不利天气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静;彭,
本文编号:1708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70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