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00:07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协同创新的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代中国的重要国策。在这种全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竞争力的基础架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有形资源的密集性消耗转变为知识资源的创造性应用。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合理利用。社会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机制受到了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知识资源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单一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产品创新活动,通过在供应链中转移与共享知识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成为各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成本节约、利润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其节点成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是增强供应链的同步性、互补性和粘合性,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用户即“产学研用”等机构均是供应链中知识需求方和提供方中的一方,而知识中介、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当于知识供应链中的“中间商”,因此,产学研合作组织符合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是最具代表性的知识供应链。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以往对产学研合作更多关注于有形生产要素的重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或者是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而缺乏把产学研合作看作是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在实际中,由于学习动机与吸收能力有限,合作中存在大量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未能向企业进行有效的转移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激发知识转移动机,提高知识转移能力,降低合作风险,最终提升知识转移效率不失为一种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措施。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包括显性激励(典型表现为基于绩效指标的显性契约)和隐性激励(典型表现为基于信任、未来价值的关系契约),不同类型契约的目标功能存在差异,对知识转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研究产学研合作中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对于提高其知识转移效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知识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现状,研究了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在研究中,明确了供应链中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动力,分析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和供应链知识管理思想,利用显性契约、事后讨价还价机制和关系契约等激励契约,构建了基于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和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类型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机制模型。首先,研究了基于技术转让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在产学研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较容易实现的是技术转让模式。各合作方按照技术合同,通过文献、报告和专利等显性知识载体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由于转让的是现有的、特定的、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技术,其创新价值易于观测和验证,因此企业可直接以其作为绩效指标设计显性契约,对学研机构进行激励。本部分假设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存在且隐性知识能够外部化成可观测的绩效指标,构建了基于显性契约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导致多任务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并指出了显性契约对于知识转移激励的局限性。其次,研究了基于联合研发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随着产学研供应链中企业和学研机构合作的深入,单独依靠技术转让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需要获取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知识以确保其竞争优势,从而发挥其创新骨干作用。由于这类知识资源的复杂度和隐性程度相对较高,只有通过产学研各方的联合研发,才能顺利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联合研发模式下,大多数隐性知识的外部化成果不可观测,此时,显性契约的激励效果有限。本部分根据剩余所有权的分配原则构建了基于事后讨价还价机制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在外部化成果不可观测的情况下实现了对隐性知识转移活动的激励,得出剩余所有权分配方式与知识转移效果无关的结论,并指出模型的局限性。再次,研究了基于战略联盟型产学研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机制。基于联合研发型产学研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主要存在几方面弊端。第一,企业无法直接对隐性知识进行激励,这将影响机制设计效果;第二,由于产学研各方是基于项目的临时合作关系,并在协同的同时进行讨价还价,存在违背事前规定的风险;第三,学研机构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时的部分成果属于潜在收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其讨价还价的积极性。随着知识供应链中成员间合作程度和接触频率的上升,产学研间由基于项目的临时组织逐渐演变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企业和学研机构间不断形成的信任关系为关系契约的构建创造了条件。本部分在已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企业和学研机构间存在长期的、互信的合作关系为前提,以未来合作价值和声誉效应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关系契约的供应链知识转移激励模型,研究了关系契约的达成条件及其对知识转移效果提升的作用。研究结果对于知识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具有较大参考价值,说明产学研供应链各成员间应加强相互信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水平,促进知识共享的有效达成。文章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供应链 知识转移 产学研合作 委托-代理 显性契约 关系契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7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17-19
  • 1.2.1 研究目标17-18
  • 1.2.2 研究内容18-19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19-20
  • 1.3.1 研究思路19
  • 1.3.2 研究方法19
  • 1.3.3 论文分析框架19-20
  • 1.4 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20-22
  • 1.4.1 研究的主要特色20-21
  • 1.4.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21-22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2-46
  • 2.1 相关理论基础22-34
  • 2.1.1 契约理论22-29
  • 2.1.2 知识转移理论29-34
  • 2.2 供应链知识和知识转移研究综述34-38
  • 2.2.1 供应链中的知识34-35
  • 2.2.2 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35-38
  • 2.3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38-44
  • 2.3.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38-41
  • 2.3.2 产学研合作的动机41-42
  • 2.3.3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42-44
  • 2.4 本章小结44-46
  • 第3章 技术转让型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设计46-64
  • 3.1 引言46
  • 3.2 模型的构建和求解46-50
  • 3.2.1 基本假设及参数说明46-48
  • 3.2.2 模型构建48
  • 3.2.3 模型求解48-50
  • 3.3 激励机制及有效性分析50-59
  • 3.3.1 两类知识相互独立时的情形50-51
  • 3.3.2 两类知识不相互独立时的情形51-57
  • 3.3.3 两类知识成本结构不相同时的情形57-59
  • 3.4 隐性知识不可观测的风险59-62
  • 3.5 本章小结62-64
  • 第4章 联合研发型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设计64-76
  • 4.1 引言64
  • 4.2 模型的构建和求解64-69
  • 4.2.1 基本假设及参数说明64-67
  • 4.2.2 模型构建67
  • 4.2.3 模型求解67-69
  • 4.3 激励机制分析69-74
  • 4.3.1 实际激励强度中各因子间的影响69-71
  • 4.3.2 实际激励强度中各因子对激励机制的影响71-74
  • 4.4 本章小结74-76
  • 第5章 战略联盟型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设计76-96
  • 5.1 引言76
  • 5.2 仅存在显性契约时的模型构建76-79
  • 5.2.1 基本假设及参数说明76-78
  • 5.2.2 模型构建78
  • 5.2.3 模型求解78-79
  • 5.3 开发型活动和发现型活动替代关系下的关系契约79-87
  • 5.3.1 关系契约的达成条件79-85
  • 5.3.2 不同因素对关系契约达成条件的影响85-87
  • 5.4 开发型活动和发现型活动互补关系下的关系契约87-94
  • 5.4.1 互补关系下的悖论87-88
  • 5.4.2 关系契约的达成条件88-92
  • 5.4.3 不同因素对关系契约达成条件的影响92-94
  • 5.5 本章小结94-96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96-100
  • 6.1 研究结论96-98
  • 6.2 研究展望98-100
  • 参考文献100-11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13-114
  • 致谢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小风;张旭梅;;供应链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1期

2 余晓红;周丽发;;供应链知识地图及应用问题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年05期

3 蓝天;张润彤;;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研究[J];物流技术;2008年03期

4 唐朝永;师永志;;人才聚集环境下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J];山西科技;2010年06期

5 赵涛;吴文东;;供应链知识节点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张志清;秦岭;;供应链知识管理及系统框架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04期

7 张慧涛;张旭梅;;知识市场——实现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0期

8 陆杉;;论供应链知识协同[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09期

9 安小风;张旭梅;沈娜利;;供应链知识共享决策信息空间模型及合约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10 林q;彭灿;;基于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翁莉;;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模式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甜甜;;基于本体论的供应链知识管理[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欧志葵;蒙牛投资2.2亿元构建产业链安全体系[N];南方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睿;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安小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空间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刘勇军;基于语义Web服务的供应链知识协同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冯长利;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勇士;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韩景丰;供应链知识共享环境下的知识产权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佳;基于ISM模型的供应链知识流动激励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卢青;基于SNA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分析与实例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李芊霖;文化差异对供应链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高飞;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决策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辉;供应链知识共享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沈爽;供应链知识共享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8 王锐;供应链知识协同的绩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9 黄钧铭;基于知识共享视角的供应链知识创新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10 李健;信任和意愿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产学研供应链知识转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53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5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