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汉代诏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5:08

  本文关键词:汉代诏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诏令主要是指皇帝颁布的“王言”,也包括一些具有官方命令性质的告示、晓谕天下的言论,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意味的国家下行文书。在《独断》、《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文章缘起》等文集、文论著作中,诏令皆被视作一类独特的应用型文体,彰显出其在古代文体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汉代诏令更被誉为诏策之典范。以往关于汉代诏令的研究,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尚未出现系统性的研究专著。故而本论题即围绕汉代诏令这一文体,展开多方研究,对汉代诏令的生成过程、类别、体式、使用情况、发展演变、及其在政治文化中的现实功效进行逐一探讨,以期进一步厘清汉代诏令的名目、含义,更为有效地把握它们的各项功能与时代特征。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文体学视阈下的诏令形成。将诏令置于文体学视域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对诏令文体分别加以审视,通过系统的整体性梳理,为进一步推进汉代诏令文体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基础。从历时性维度来看,在诏令体制正式确立之前,命令性体制经历了一番由口头下达到书面命令的漫长发展过程,为诏令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皇帝发号施令的载体,诏令类文体在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其名称也随之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精确,由简单到繁密的过程。而在共时性视野下,由于皇帝的身份需根据不同场合进行角色转换,便造成了诏令功能的多元化现象。另外,在文体学视阈下,汉代诏令整体上呈现出气象宏阔、辞尚典雅、情理相参的文学特征。第二章,汉代策书。由体式来看,汉代策书可分为册封策书、策免策书和吊唁策书三种类型。由生成过程来看,策书是汉代儒学政治化进程的产物,其随着儒家学说干预政治的深入,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在诏令范畴下,“策”除了指策书之外,还具有策告、策问等其他功能。可以说,“策”体功能的多样化,既是其自身适应现实需要发展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评述者的归纳与总结。第三章,汉代制书。汉代制书体式主要体现为“制诏”体式,制书之首通常被冠以“制诏御史”、“制诏三公”字样。在制书格式中,“制诏”、“制”的字样必须顶格书写,从而以其显要位置突出皇命的权威性。从使用情况来看,制书乃因“制度之命”而得名;另一方面,其还具有人事任免功能;此外,制书的颁行还需面临“矫制”问题。关于制书的发展演变,本章则从制度层面和文体本身两个角度予以考察。第四章,汉代诏书。根据蔡邕《独断》,狭义的诏书可分为三种体式,即“告某官云”式、“制曰”体式及“已奏如书”式。从使用情况来看,除了制度之命以外的其他命令,皆可归于“诏书”范畴,而“诏告群下”则说明诏书下达的对象范围颇广。如此一来,诏书下行送达至各级官员,以至布告天下,便成为其发挥功能的重要环节。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则成为诏书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诏书的运行程序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同时,诏书体式也随之演变,乃至一些诏令名称具备了与诏书相同的功能特点,它们因此成为诏书的变体形式。第五章,汉代戒敕。戒敕体式根据其对象不同,可分为通用戒敕与具体戒敕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指“戒敕州部”,后者则是针对个体对象而言。在使用中,汉代戒敕发挥着倡导德化、督责官吏的功能,此外,其还用于部署军事。在戒敕发展过程中,“戒”、“敕”分途演变为二体:“敕”体逐渐规范化,进而成为皇帝专属的诏令体;“戒”体则泛化为普遍使用的告诫文体。第六章,诏令与政治文化。如果说汉代诏令体式与运行程序已具备书面的制度化程式,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那么,在政治文化环境中,诏令得以落实和推进的具体情况,及其颁行带来的后续影响,则是诸多现实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本章即选取大赦诏、罪己诏、责吏诏与求贤诏,就其在汉代的颁行情况进行深入探讨,由此一窥诏令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现实功效。
【关键词】:诏令 策书 制书 诏书 戒敕 政治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3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绪论12-23
  • 一、本论题的研究价值12-13
  •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13-19
  • 三、本论题的研究思路19-20
  • 四、本论题的研究方法20-21
  • 五、关于本论题的几点说明21-23
  • 第一章 文体学视阈下的诏令形成23-66
  • 第一节 诏令的文体生成23-32
  • 一、命令的口头形式23-24
  • 二、三代“王言”形式24-30
  • 三、“王言”在春秋战国的没落30-31
  • 四、诏令体制的正式确立31-32
  • 第二节 诏令的类别32-46
  • 一、汉代诏令的形式33-41
  • 二、诏令分类的细化41-43
  • 三、诏令分类的成因43-46
  • 第三节 颁诏者身份的多重性与诏令功能的多元化46-57
  • 一、天子身份46-50
  • 二、皇帝身份50-55
  • 三、个人名义55-57
  • 第四节 汉代诏令的文学特征57-66
  • 一、气象宏阔58-60
  • 二、辞尚典雅60-63
  • 三、情理相参63-66
  • 第二章 汉代策书及“策”体辨析66-105
  • 第一节汉代策书体式66-79
  • 一、册封67-74
  • 二、策免74-77
  • 三、吊唁77-79
  • 第二节 策书与汉代礼制79-92
  • 一、策书与汉代仪则80-82
  • 二、策书与复古风尚82-84
  • 三、策书对灾异的响应84-87
  • 四、策书与册封仪式87-92
  • 第三节 诏令范畴下的“策”体辨析92-105
  • 一、策告93-95
  • 二、策问95-100
  • 三、“策”体功能的进一步讨论100-105
  • 第三章 汉代制书及其发展105-126
  • 第一节 汉代制书体式105-111
  • 一、制诏御史105-107
  • 二、制诏三公107-109
  • 三、制书格式109-111
  • 第二节 汉代制书的使用111-121
  • 一、制度之命112-116
  • 二、人事任免116-117
  • 三、矫制现象117-121
  • 第三节 制书的发展121-126
  • 一、制书规范化121-123
  • 二、制书的功能演变123-124
  • 三、制书的变体124-126
  • 第四章 汉代诏书及其发展126-155
  • 第一节 汉代诏书体式126-137
  • 一、“告某官云”127-128
  • 二、“制曰”体式128-134
  • 三、“已奏如书”式134-137
  • 第二节 汉代诏书的运行137-149
  • 一、诏书的下行138-145
  • 二、诏书运行的制度保障145-149
  • 第三节诏书的发展149-155
  • 一、运行程序的调整150-152
  • 二、诏书体式的演变152-155
  • 第五章 汉代戒敕及其发展155-179
  • 第一节 汉代戒敕体式155-164
  • 一、通用戒敕155-158
  • 二、具体戒敕158-164
  • 第二节 汉代戒敕的使用164-173
  • 一、倡导德化164-168
  • 二、督责官吏168-171
  • 三、部署军事171-173
  • 第三节 戒敕的发展173-179
  • 一、“敕”体的规范173-177
  • 二、“戒”体的泛化177-179
  • 第六章 诏令与政治文化179-221
  • 第一节 由赦诏看汉代大赦的政治功能179-188
  • 一、与民更始179-181
  • 二、祈福远祸181-182
  • 三、以德化民182-183
  • 四、两汉对大赦的疑虑183-188
  • 第二节 由罪己诏论汉代道统与政统之关系188-199
  • 一、诏令中的罪己之辞188-192
  • 二、“罪己”的道统因素192-195
  • 三、罪己与政统的调适195-197
  • 四、道统与政统的互动197-199
  • 第三节 责吏诏与汉代吏治问题199-210
  • 一、汉初责吏与政权稳定的现实考量199-202
  • 二、武宣责吏与选贤任能202-205
  • 三、两汉之际的吏治恶化与责吏之诏205-207
  • 四、东汉责吏诏的新动向207-210
  • 第四节 求贤诏与汉代士人征召策略210-221
  • 一、儒家求贤理念的贯彻210-213
  • 二、授试以职213-217
  • 三、博求幽隐217-221
  • 结语221-227
  • 参考文献227-235
  • 后记235-237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3

  本文关键词:汉代诏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59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