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治理与银行行为

发布时间:2017-03-22 07:07

  本文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治理与银行行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就是从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核心内容。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就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变量,进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研究先后经历了传统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再到风险承担渠道的过程。其中,传统货币渠道只关注银行负债(存款及货币)而忽视了银行资产(贷款)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信贷渠道观点持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贷款改变局部投资水平,进而影响产出。传统的货币渠道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金融市场假设条件下,个人和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可以方便相互替代,而实际上金融市场存在摩擦,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如债券不能完全替代银行贷款),因此,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的授信能力及授信条件得以强化。金融危机发生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提出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容忍,进而影响银行投资的风险头寸,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各传导渠道的存在性与有效性在国内外文献中均得到了充分验证,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同时存在,但一方面,不同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不同,其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银行显性特征,如资本充足情况、流动性和规模或是商业模式等差异也使得同一国家中不同商业银行在面临相同货币政策冲击时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承担行为不同。本文研究则认为,银行贷款和风险是银行行为的最终结果,这一最终结果是商业银行基于货币政策调整进行反应并调整行为而最终形成的。而公司治理方面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作为一国产权制度、市场结构、政治文化背景、法律法规体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就己证明治理结构能直接影响公司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在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行为差异应是货币政策与银行治理的共同作用结果,货币政策是一种外部冲击,而银行治理结构是银行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在银行当中,董事会有责任审核和批准银行的贷款政策和投资决策,因此,银行董事会以及其他治理机制都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董事会决策来影响银行贷款和投资,最终影响银行绩效与风险。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以及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考察了治理机制这一隐性特征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中所发挥的异质性作用。从多个治理机制和综合治理指数两个方面构建银行治理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衡量的货币政策变动显著影响了银行贷款规模和风险承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多带来的紧缩效应能够降低银行贷款规模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的紧缩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在考察不同银行治理机制在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中的作用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是否上市等治理机制显著影响了银行贷款行为,而董事会结构对银行贷款影响并不显著。衡量监督作用的治理指数越大,贷款规模更低,并且监督指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交乘项显著为负,表明监督作用越强的银行的贷款更为谨慎且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应更为敏感,其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更多的减少了银行的贷款规模。在考察不同银行治理机制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中的异质性作用时发现,各治理机制对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并不显著。衡量银行总体治理水平的治理指数与银行信贷风险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治理水平较好的银行,其信贷风险水平更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总指数交叉项的系数也显著为负,表明治理水平好的银行的信贷风险对货币政策反应更加敏感。对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除董事会规模外,其他治理变量对同业业务风险影响并不显著,并且银行治理水平越高的银行的同业业务风险更大且对货币政策反应更不敏感。论文在最后一章中还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及加强银行治理与监管协调,防范银行业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银行治理 银行贷款渠道 风险承担渠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22.0;F832.3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第一章 导论14-2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4-16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8
  • 1.2.1 研究内容16-17
  • 1.2.2 技术路线17-18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8-21
  • 1.3.1 研究方法18-19
  • 1.3.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9-2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1-46
  • 2.1 货币渠道21-26
  • 2.1.1 利率渠道22-23
  • 2.1.2 汇率渠道23-24
  • 2.1.3 资产价格渠道24-26
  • 2.2 信贷渠道26-37
  • 2.2.1 资产负债表渠道27-30
  • 2.2.2 银行贷款渠道30-37
  • 2.3 风险承担渠道37-44
  • 2.4 本章小结44-46
  • 第三章 理论分析46-81
  • 3.1 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分析46-55
  • 3.1.1 中国银行业发展46-48
  • 3.1.2 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改革48-55
  • 3.2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55-65
  • 3.3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银行治理机制分析65-78
  • 3.3.1 银行治理与银行贷款渠道65-69
  • 3.3.2 银行治理与风险承担渠道69-78
  • 3.4 本章小结78-81
  • 第四章 实证研究81-121
  • 4.1 样本与数据来源81-85
  • 4.2 统计分析85-89
  • 4.3 模型设计89-91
  • 4.4 计量结果与分析91-118
  • 4.4.1 基于多个治理机制检验91-106
  • 4.4.2 基于治理指数检验106-118
  • 4.5 本章小结118-121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121-124
  • 5.1 研究结论121-122
  • 5.2 政策建议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7
  • 图表目录137-139
  • 致谢139-14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140-141
  • 附件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2 黄飞鸣;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3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4 熊熊;张维;张永杰;高雅琴;寇悦;;银行治理、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5 李宏瑾;项卫星;;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与间接货币调控——对央票操作及其基准利率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4期

6 曹艳华;牛筱颖;;上市银行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的影响(2000~2007)[J];金融论坛;2009年01期

7 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于一;何维达;;货币政策、信贷质量与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9 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10 赵昌文;杨记军;夏秋;;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翠微;关于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治理与银行行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61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