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9:06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物量层次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实际经济规模进行测算与比较一直是宏观测度研究领域历久弥新的话题。早在十七世纪,国民核算研究的鼻祖威廉·配第就在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政治算术》中对荷兰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进行了系统比较,比较的结论认为:荷兰国家虽小,但其所拥有财富和力量可以与法国相抗衡。当今时代,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实际经济规模测算和比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进行较为准确地测算有助于中国准确挖掘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定位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中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具有巨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实际经济规模测算结果所具备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实力比较的范畴,其所具备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涵义将会对世界总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较为客观地测算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就显得至关重要。购买力平价法已经成为各国间进行实际经济规模比较最为重要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测算问题,国内外学者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从测算结果来看,所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还较多,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①基期(Benchmark)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争议较大;②非基准(non-benchmark)年份的测算结果迥异;③测算方法的视角较为单一。本文的研究试图对这三个争议问题进行解答。围绕这三个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如下:第一,在实际经济规模的测算研究中,指数汇总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将会对最终测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具备更加优良性质的经济指数方法GAIA对国际比较项目(ICP)2011年轮基期结果进行重新计算,并以GAIA的测算结果为基准,对ICP2011基期测算结果偏差进行分析。第二,基于投入产出法和扩展的Geary-Khamis多边比较方法,构建了一个整合支出法、生产法和非基准年份推算方法的测算框架,对中国2000-2011年的支出法实际GDP和生产法实际GDP进行测算,并对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第三,为了明确本文测算结果与已有测算结果的异同,本文对国际上最为权威的四种实际经济规模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它们分别是:世界发展指标(WDI)、世界经济展望(WEO)、宾大世界表(PWT)和麦迪森项目。从推算方法和基础数据角度将其与本文的测算研究进行细致比较,明确不同数据的应用范围。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测算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整理,将这些测算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归结为如下三点:①基期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争议较大;②非基准年份的测算结果迥异;③测算方法的视角较为单一。本文的研究正是围绕解决这三个争议问题而展开的。第二章是实际经济规模测算的理论和方法。在本章中,我们对基于购买力平价法所进行的实际经济规模测算和比较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文献回顾按照理论基础——方法演进——多边指数思路行文讨论。由于本文的测算研究是基于国际比较项目(ICP)所提供的基础数据而进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ICP的基本指标、测算结果、数据合理性、局限性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深入探究。在本文的第三章中,我们从如下四个方面对ICP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详细探究:①ICP所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解析;②ICP2011测算结果的初步解析;③ICP数据的总体合理性研究;④ICP数据的局限性以及应用范围。第四章是ICP基期测算结果偏差分析。基于ICP2011年轮所提供的171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价格数据,使用经济指数GAIA方法得到了2011年各国人均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的全新比较结果,发现:ICP2011所采用的GEKS汇总方法普遍地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水平,其中,中国被高估的水平为6.24%。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第五章给出了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测算框架,并着重强调了在国际比较中,区分生产法和支出法测算所具备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第六章中,基于这个测算框架并利用ICP基期数据和各国的国民核算数据,在国际比较视角下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进行了全新测算。第五章是实际经济规模测算框架的构建。在本章中,本文给出了一个整合生产法、支出法和非基准年份推算方法的测算框架。第六章是测算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2000-2011。在本章中,我们给出了中国2000-2011年以生产法和支出法所衡量的实际经济规模,研究表明:①中国经济的总量规模在样本期内迅速提升,2011年中国生产法和支出法实际GDP分别为13.452万亿美元和13.449万亿美元,排名都稳居世界第二;②本文测算结果略低于ICP2011所公布的官方测算结果(13.496万亿美元);③人均生产法和支出法实际GDP虽有大幅提升,但相对国际排名仍旧靠后,2011年仅排在世界第96位;④中国实际GDP规模占世界实际GDP总量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从2000年的不足9%,跃升至2011年的接近15%。对生产法和支出法差额及其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表明:①在样本期内,支出法实际GDP高于生产法实际GDP。这说明,在中国经济生产能力既定的条件下,进出口贸易活动可以改进我国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②中国经济存在“增产不增收”现象,近年来生产法实际GDP的年均增速高出支出法实际GDP年均增速约0.5个百分点,这导致生产法实际GDP和支出法实际GDP的差额持续下降;③从指数分解结果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汇率的下降(也即人民币的升值)。第七章是不同测算结果的系统比较与研究。在本章中,我们对世界发展指标(WDI)、世界经济展望(WEO)、宾大世界表(PWT)以及麦迪森项目所提供的中国实际经济规模数据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从所用的基础数据、外推方法到具体测算步骤上都给出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本文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在系统比较之后,本章详细归纳了不同数据所适用的研究范围。第八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基于经济指数方法GAIA的基本框架,选取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的支出函数,结合Geary-Konus价格指数以及Allen物量指数,对ICP2011年轮中国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的测算结果偏差进行了分析。第二,综合利用投入产出(Input-Output)框架、Geary-Khamis多边比较方法和Tornqvist指数,构建了一个整合支出法、生产法和非基准年份推算方法的测算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分别从支出角度和生产角度对2000-2011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第三,基于Tornqvist指数,利用超越对数(Translog)函数分解框架对中国2000-2011年生产法和支出法测算结果的差额进行了分解,并系统研究了影响差额大小的因素。
【关键词】:国际比较 实际GDP 购买力平价 支出法 生产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24;F12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5
  • 1 绪论15-36
  • 1.1 研究背景15-17
  • 1.2 测算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文献回顾17-24
  • 1.2.1 国际组织的测算17-22
  • 1.2.2 学者的测算22-24
  • 1.3 测算结果所存在的问题及争论24-31
  • 1.3.1 基期数据准确性:争议较大25-28
  • 1.3.2 非基准年份测算:结论迥异28-30
  • 1.3.3 测算方法视角:较为单一30-31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1-34
  • 1.4.1 研究内容31-33
  • 1.4.2 技术路线33-34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未来研究展望34-36
  • 1.5.1 研究的创新点34
  • 1.5.2 未来研究展望34-36
  • 2 实际经济规模测算的理论和方法36-78
  • 2.1 理论基础36-41
  • 2.1.1 提出的背景36-37
  • 2.1.2 基本框架:SNA37-38
  • 2.1.3 方法论基础:SNA的价格和物量核算方法38-39
  • 2.1.4 比较的基本方法:购买力平价法39-40
  • 2.1.5 评述40-41
  • 2.2 方法演进41-58
  • 2.2.1 国际比较引入购买力平价理论41-43
  • 2.2.2 购买力平价国际比较早期研究43-46
  • 2.2.3 支出法国际比较的演进46-54
  • 2.2.4 生产法国际比较的演进54-57
  • 2.2.5 评述57-58
  • 2.3 多边指数汇总方法58-78
  • 2.3.1 多边指数汇总方法的检验理论58-59
  • 2.3.2 Geary-Khamis(GK)方法59-66
  • 2.3.3 Gini-Elteto-Koves-Szulc(GEKS)方法66-71
  • 2.3.4 Country-Product-Dummy(CPD)方法71-76
  • 2.3.5 多边指数汇总方法总结76-78
  • 3 ICP测算结果探析78-95
  • 3.1 ICP所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解析78-80
  • 3.1.1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78-79
  • 3.1.2 实际支出(Real Expenditure)79-80
  • 3.1.3 价格水平指数(Price Level Index)80
  • 3.2 ICP2011测算结果的初步解析80-87
  • 3.2.1 实际GDP和实际人均GDP的国际比较81-83
  • 3.2.2 分类实际支出83-85
  • 3.2.3 价格水平指数85-86
  • 3.2.4 ICP2011的比较结论86-87
  • 3.3 ICP数据的总体合理性研究87-92
  • 3.3.1 来自理论和经验事实的证据87-88
  • 3.3.2 基于ICP2011和2005数据的验证88-92
  • 3.4 ICP数据的局限性以及应用范围92-95
  • 3.4.1 ICP数据的局限性92-93
  • 3.4.2 ICP数据的应用范围93-95
  • 4 ICP基期测算结果偏差分析95-111
  • 4.1 研究背景95-98
  • 4.1.1 问题的提出95-97
  • 4.1.2 文献回顾97-98
  • 4.2 经济指数方法GAIA的理论框架98-102
  • 4.2.1 GAIA的基本框架98-99
  • 4.2.2 支出函数的设定99-100
  • 4.2.3 支出函数中相关参数的估计100-101
  • 4.2.4 世界平均价格的计算101-102
  • 4.3 测算的数据来源和处理102-103
  • 4.4 测算结果与ICP基准结果的比较分析103-109
  • 4.4.1 支出函数的估计结果103-104
  • 4.4.2 世界平均价格的计算104-105
  • 4.4.3 汇总方法的差异对比较结果的影响分析105-109
  • 4.5 本章结论109-111
  • 5 实际经济规模测算框架的构建111-122
  • 5.1 在实际经济规模测算中为何要区分支出法和生产法实际GDP111-114
  • 5.1.1 SNA对支出法和生产法实际GDP概念的区分111-112
  • 5.1.2 测算方法的演进112-114
  • 5.2 支出法和生产法测算框架的整合——基于I-O方法114-120
  • 5.2.1 基于I-O方法整合支出法和生产法测算框架114-117
  • 5.2.2 支出法的测算框架117-118
  • 5.2.3 生产法的测算框架118-120
  • 5.3 非基准年份的推算方法——基于Tornqvist指数方法120-122
  • 6 测算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2000-2011122-140
  • 6.1 研究背景122-125
  • 6.2 测算数据的来源和处理125-127
  • 6.2.1 基本数据的来源125-126
  • 6.2.2 缺失数据的外推方法126-127
  • 6.3 支出法和生产法测算结果的分析127-134
  • 6.3.1 购买力平价数据的测算结果与可靠性分析127-128
  • 6.3.2 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比较结果的对比分析128-130
  • 6.3.3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分析130-132
  • 6.3.4 中美实际经济规模的比较分析132-134
  • 6.4 支出法和生产法测算结果的差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4-140
  • 6.4.1 生产法和支出法实际GDP的差额及变动趋势分析134-136
  • 6.4.2 生产法和支出法实际GDP差额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136-140
  • 7 不同测算结果的系统比较与研究140-156
  • 7.1 中国实际经济规模数据的主要来源140-151
  • 7.1.1 世界发展指标(WDI)140-144
  • 7.1.2 世界经济展望(WEO)144-146
  • 7.1.3 宾大世界表(PWT)146-149
  • 7.1.4 麦迪森项目(Maddison Project)149-151
  • 7.2 不同测算结果的对比与分析151-156
  • 7.2.1 不同测算结果的对比151-154
  • 7.2.2 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154-156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156-162
  • 8.1 研究结论156-160
  • 8.1.1 ICP基期比较结果156-157
  • 8.1.2 ICP基期测算结果偏差分析157-158
  • 8.1.3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测算结果158-159
  • 8.1.4 不同测算数据的系统比较与研究159-160
  • 8.2 研究展望160-162
  • 附录162-171
  •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171-172
  • 参考文献172-186
  • 后记186-188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61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