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5:06

  本文关键词: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的重点,中央连续11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于此。县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而通过农业产业创新,培育和壮大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县域农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必由之路。本文以科技如何促进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为目的,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样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为研究点,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提出了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理论模式。应用创新网络理论,结合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所表现出的农业产业创新过程,分析农业产业创新模式的演变,提出了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概念和模式,即农业产业创新是一个具有网络化合作关系的创新过程。第二,构建了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首先,应用创新网络理论解释农业产业创新绩效形成的逻辑过程,构建了网络化创新情境中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其次,提出了研究假设:创新网络特性(网络规模、网络开放度、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水平,知识获取正向影响产业创新绩效,而产业主体特别是农民群体和农业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会正向调节这一影响过程。从而从网络关系角度解析了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形成机理。第三,运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整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获取所需数据,并运用SPSS15.0分析软件,实证检验了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结果表明,除了农民群体内部的网络开放度和关系强度正向影响知识获取水平的假设未获取明显支持外,其他的研究假设均通过实证检验。第四,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研究所证实的农业产业创新绩效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创新网络,发展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提高产业主体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以提高创新绩效,发展县域农业产业。
【关键词】:县域农业 创新网络 网络特性 知识获取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实践背景11-12
  • 1.1.2 理论背景12-14
  • 1.2 问题的提出14-15
  • 1.3 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5-20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1.3.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17-19
  •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19-20
  • 1.4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1-43
  • 2.1 创新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1-28
  • 2.1.1 国外研究现状21-23
  • 2.1.2 国内研究现状23-25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25-28
  • 2.2 其他研究领域对农业产业组织间网络关系的关注28-32
  • 2.2.1 创新系统对组织间网络合作关系的关注28-29
  • 2.2.2 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关注29
  • 2.2.3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关注29-30
  • 2.2.4 社会资本对关系网络的关注30-32
  • 2.3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现状32-41
  • 2.3.1 组织学习概念32-33
  • 2.3.2 组织学习过程及模型33-38
  • 2.3.3 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38-40
  • 2.3.4 研究评述40-41
  • 2.4 本章小结41-43
  • 第三章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43-69
  • 3.1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模式演化及创新网络形成43-48
  • 3.1.1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界定43-44
  • 3.1.2 农业产业创新模式的历史回顾44-47
  • 3.1.3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表现形式47-48
  • 3.2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及基础48-53
  • 3.2.1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48-50
  • 3.2.2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50-53
  • 3.3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主体及其行为53-58
  • 3.3.1 农民及其群体53-54
  • 3.3.2 农业企业54-55
  • 3.3.3 政府55-56
  • 3.3.4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56-57
  • 3.3.5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57-58
  • 3.4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中创新网络58-67
  • 3.4.1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58-59
  • 3.4.2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情况及效果59-62
  • 3.4.2.1 实施情况59-61
  • 3.4.2.2 取得效果61-62
  • 3.4.3 创新网络表现形式62-63
  • 3.4.4 创新网络特征63-67
  • 3.5 本章小结67-69
  • 第四章 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理论及模型构建69-83
  • 4.1 关系理论与研究假设69-80
  • 4.1.1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69-72
  • 4.1.1.1 网络规模69-70
  • 4.1.1.2 网络开放度70
  • 4.1.1.3 关系强度70-71
  • 4.1.1.4 关系质量71-72
  • 4.1.2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与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72-76
  • 4.1.2.1 网络规模与知识获取72-73
  • 4.1.2.2 网络开放度与知识获取73
  • 4.1.2.3 关系强度与知识获取73-75
  • 4.1.2.4 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75-76
  • 4.1.3 农业创新主体的知识获取与农业产业创新绩效76-78
  • 4.1.4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78-80
  • 4.2 研究理论模型80-81
  • 4.3 本章小结81-83
  • 第五章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83-103
  • 5.1 数据整理83-85
  • 5.1.1 整理提纲设计过程83-85
  • 5.1.2 数据内容85
  • 5.2 变量测度85-94
  • 5.2.1 被解释变量86-87
  • 5.2.2 解释变量87-91
  • 5.2.2.1 网络规模87-88
  • 5.2.2.2 网络开放度88-89
  • 5.2.2.3 关系强度89-90
  • 5.2.2.4 关系质量90-91
  • 5.2.3 中介变量91-92
  • 5.2.4 调节变量92-93
  • 5.2.5 控制变量93-94
  • 5.3 数据收集94-101
  • 5.3.1 数据来源94
  • 5.3.2 数据的适用性分析94-96
  • 5.3.3 项目的资助及验收情况96-100
  • 5.3.4 数据整理程序100-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3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对产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103-129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检验103-111
  •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103-106
  • 6.1.2 信度与效度检验106-111
  • 6.1.2.1 信度检验106-107
  • 6.1.2.2 效度检验107-108
  • 6.1.2.3 Pearson相关分析108-111
  • 6.2 多元回归分析111-120
  • 6.2.1 多元线性回归的共性问题及解决思路111
  • 6.2.2 回归分析结果111-120
  • 6.3 结果讨论120-127
  • 6.3.1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与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121-124
  • 6.3.2 农业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与产业创新绩效124-125
  • 6.3.3 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125
  • 6.3.4 吸收能力对影响过程的调节作用125-127
  • 6.4 本章小结127-129
  • 第七章 政策与建议129-139
  • 7.1 研究启示129
  • 7.2 改善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关系特性129-134
  • 7.2.1 扩大创新网络规模130-132
  • 7.2.2 提高创新网络的开放度132-133
  • 7.2.3 提高创新主体间网络关系强度133
  • 7.2.4 改善创新主体间网络关系质量133-134
  • 7.3 提高农民群体的吸收能力134-136
  • 7.3.1 农民的基础素质培训134-135
  • 7.3.2 特定技术认同与认知培训135
  • 7.3.3 技术获取和应用能力培育135-136
  • 7.4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36-138
  • 7.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137
  • 7.4.2 鼓励和发展产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137
  • 7.4.3 调控农业产业创新过程及组织关系的发展137-138
  • 7.5 本章小结138-139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39-145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139-141
  • 8.2 研究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141-143
  • 8.2.1 理论贡献141-142
  • 8.2.2 现实意义142-143
  •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143-145
  • 参考文献145-159
  • 附录A: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数据整理提纲159-165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65-167
  • 致谢1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顺增;关于县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苏南乡镇企业;2001年07期

2 王迎希;县域农业经济如何应对“入世”[J];内蒙古宣传;2002年04期

3 乌学敏,王瑞烽;县域农业经济如何在入世后的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4 王春;论县域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陈志德;吉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对策探析[J];新长征;2004年13期

6 黄文炎;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10期

7 章新华;;试论信息化与县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耿红军;;县域农业信息供需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4期

9 于新凯;李子彪;张爱国;;河北省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0年06期

10 闫晓峰;;县域农业综合竞争力如何提升[J];人民论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平;;以创新为动力 促进县域农业发展[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春发;;新形势我国县域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李玉华;;加入世贸组织对县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志德;;论老工业基地县域农业现代化路径[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省边疆经济学会课题组;;三江平原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思考——以佳木斯市所辖六县(市)为例[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6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钧轴;齐向前;;城郊型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与实践[A];2004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宝民 林涛 李子彪 张爱国;县域农业需要本地化技术平台支撑[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朱丽;农业专家热议县域农业发展创新之道[N];科技日报;2012年

3 张印平;关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4 陈树德;为加强县域农业科技工作出实招[N];人民政协报;2007年

5 朱莉萍;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N];团结报;2013年

6 ;山东广饶公布首次县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成果[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柴安东 秦幸福;山东首次开展县域农业地质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孙楚强(黄梅县委副书记);加快县域农业结构调整[N];湖北日报;2002年

9 黄金生;县域农业思路待转[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巩大洲 通讯员 高兴荣;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之路[N];陇东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云飞;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庆;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赵之友;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邹志强;县域农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5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长祥;黑龙江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涂陕军;信息化与重庆市忠县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史文宪;山东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 连华;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系统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丹;大荔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辛磊;青岛市县域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赵莹雪;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耿红军;县域农业信息化测评及发展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9 张媛;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10 刘红伶;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6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