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强制性标准协调与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07:00

  本文关键词:我国强制性标准协调与过程控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强制性标准是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民生改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强制性标准体系还存在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首先,强制性标准统一管理体制需要加强。强制性标准涉及健康安全,政府必须管住管好。目前,28个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制定发布国家、行业、地方三级强制性标准1万余项,标准化管理条块分割,多头分散制定,标准代号、编号和发布渠道不统一,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超范围制定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和矛盾,不利于全国市场统一,给企业和社会实施造成困扰,也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同时,强制性标准制定程序不尽合理,与推荐性标准制定程序基本相同,未充分体现其强制属性,部分强制性标准未履行WTO通报义务。强制性标准实施的政策引导、监管力度和实施反馈不够,一些强制性标准没有有效执行。这些都影响了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提出开展强制性标准改革。强制性标准是以保障健康安全、保护环境为目的,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过程或其结果作出规定,且必须执行的可操作的程序或可检验的技术要求。因此,完善强制性标准的管理,首先应当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实际需求,以保障安全为目的,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红利,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底线”要求,并与WTO/TBT的有关要求相协调。其次要整合优化强制性标准体系,保证技术“底线”的唯一性。在统一立项、统一批准发布的基础上,发挥好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标准制定和实施监督中的作用。再次应当强化政府在强制性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保证行业协会、企业、技术机构和消费者代表等相关方广泛参与,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最后要建立健全过程清晰、运作透明、权责分明的标准制定程序,科学界定技术内容,强化标准实施监督,提高科学性和权威性。基于以上思考,通过优化标准结构、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过程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等系统性改革措施,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内容科学、实施有效的新型强制性标准管理机制。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1)强制性标准的关键理论强制性标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强制性标准需要根据情势发展的需要作出变革。虽然强制性标准的实践性较强,但是作为一种技术规范,其仍旧存在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理。通过梳理我国强制性标准体系,分别对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以及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存在与做了深层次分析,并从分类维度、适用对象、发展隐患等方面对比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得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有必要取代另外两类强制性标准,并认为这是强制性标准改革的趋势。(2)强制性标准的法律属性强制性标准在应然层面具备法律属性,并且在实然方面具备了成为法律的可行性。依据法律理论,将强制性标准在法律体系中定位为行政法规。通过对制定主体以及效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决定强制性标准法律效力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基本接近于行政法规的性质要素。因此,将强制性标准上升到法律层面,其在法律体系中归属于行政法规是比较恰当的,并且从适用性、变通性等方面,更有助于发挥强制性标准的自身性能。(3)强制性标准协调机制构建分别在国务院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层面构建全新的,相互衔接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机构协调机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新建的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进行论证,证明该机制的可行性,同时也指出进一步完善该机制的相关工作。鉴于标准化技术组织在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介组织性的作用,也运用博弈论理论对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新建的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作用进行论证,并得出其不可或缺行。(4)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构建现行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即适用于推荐性标准有适用于强制性标准,根据强制性标准本身属性以及上升到行政法规后对制修订工作的需求,需要分别从立项、起草、审批、复审四个层面,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指标两个方面梳理出各相关部门在其中的角色及工作程序,确定各个阶段符合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管理指标,并利用过程能力评价方法理论的过程能力指数对强制性标准制修订过程开展评价。通过借鉴多程序多变量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可以基于构建的强制性标准制修订过程机制与调研结果搭建强制性标准制修订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模型开展评估并实证。本文对强制性标准的关键理论、法律属性、协调机制、过程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打造出如下创新点:(1)基于法学理论,通过论证强制性标准的法律属性,将强制性标准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层级归属为行政法规。同时,基于强制性标准在应然层面具备法律属性,并且在实然方面具备了成为法律的可行性,通过对制定主体以及效力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得出强制性标准在法律体系中应归属行政法规。(2)依据立法机制,构建了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机制,并分别在国务院层面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层面构建强制性标准协调机制。强制性标准上升为行政法规后,需要分别从国务院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层面构建全新的强制性标准管理机构协调机制,同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新建的协调机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3)兼顾“标准”与“法”的属性,重新梳理了强制性标准制修订主要工作过程与管理指标,构建了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从“标准”的属性出发,分别从立项、起草、审批、复审四个层面,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指标两个方面梳理出各相关部门在其中的角色及工作流程,并根据立法要求,确定了各环节保障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质量的管理指标,同时运用过程能力评价方法理论的过程能力指数对强制性标准的过程控制开展评价与实证。
【关键词】:强制性标准 法律属性 管理机构 协调机制 过程控制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0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29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5-17
  • 1.1.1 论文来源15
  • 1.1.2 选题背景15-16
  • 1.1.3 选题意义16-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0
  • 1.2.1 标准性质研究17-18
  • 1.2.2 标准协调机制研究18-19
  • 1.2.3 标准过程机制研究19-20
  • 1.3 已有研究评述20-23
  • 1.3.1 国外标准协调与过程控制机制经验总结20-23
  • 1.3.2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23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3-25
  • 1.4.1 研究内容23-24
  • 1.4.3 技术路线24-25
  • 1.5 论文写作安排25-29
  • 第二章 强制性标准关键理论研究29-43
  • 2.1 我国强制性标准发展历程29-30
  • 2.2 强制性标准存在的必要性分析30-32
  • 2.2.1 强制性标准是法律的有益补充30-31
  • 2.2.2 强制性标准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31-32
  • 2.2.3 强制性标准有助于协调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32
  • 2.3 强制性标准的“标准属性”研究32-39
  • 2.3.1 强制性标准的概念分析32-33
  • 2.3.2 强制性标准的要素分析33-39
  • 2.4 三类强制性标准比较研究39-42
  • 2.4.1 我国强制性标准体系39
  • 2.4.2 三类强制性标准之比较39-42
  • 2.5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强制性标准的“法性”研究43-61
  • 3.1 强制性标准与法律的基础分析43-47
  • 3.1.1 法律的属性分析43-44
  • 3.1.2 强制性标准与法律的属性比较44-46
  • 3.1.3 强制性标准与法律的关系比较46-47
  • 3.2 强制性标准的法律位阶47-50
  • 3.2.1 我国的法律体系47-49
  • 3.2.2 强制性标准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49-50
  • 3.3 行政法规协调机制对强制性标准的借鉴50-54
  • 3.3.1 行政法规制定的协调机制50-51
  • 3.3.2 对强制性标准协调机制的借鉴51-54
  • 3.4 行政法规过程控制对强制性标准的借鉴54-59
  • 3.4.1 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54-57
  • 3.4.2 对强制性标准制修订程序的借鉴57-59
  • 3.5 本章小结59-61
  • 第四章 强制性标准协调机制研究61-83
  • 4.1 我国强制性标准管理机构协调机制现状61-66
  • 4.1.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61-62
  • 4.1.2 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62-63
  • 4.1.3 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63-64
  • 4.1.4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64-65
  • 4.1.5 当前协调机制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65-66
  • 4.2 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66-70
  • 4.2.1 理论综述66-67
  • 4.2.2 机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67-70
  • 4.3 标准化技术组织与相关方协调机制的博弈分析70-75
  • 4.3.1 基本分析70-71
  • 4.3.2 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效能的博弈分析71-75
  • 4.4 我国强制性标准协调机制构建75-81
  • 4.4.1 国务院层面强制性标准管理机制76-78
  • 4.4.2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层面强制性标准管理机制78-81
  • 4.5 本章小结81-83
  • 第五章 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研究83-101
  • 5.1 我国强制性标准制修订现状83-85
  • 5.1.1 现行强制性标准制修订程序83-84
  • 5.1.2 问题分析84-85
  • 5.2 强制性标准立项阶段控制85-88
  • 5.2.1 强制性标准立项流程85-86
  • 5.2.2 强制性标准立项管理指标86-88
  • 5.3 强制性标准起草阶段控制88-91
  • 5.3.1 强制性标准起草流程88-89
  • 5.3.2 强制性标准起草管理指标89-91
  • 5.4 强制性标准审批阶段控制91-96
  • 5.4.1 强制性标准审批流程91-93
  • 5.4.2 强制性标准审批管理指标93-96
  • 5.5 强制性标准复审阶段控制96-99
  • 5.5.1 强制性标准复审流程96-98
  • 5.5.2 强制性标准复审管理指标98-99
  • 5.6 本章小结99-101
  • 第六章 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评价研究101-117
  • 6.1 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调研与分析方法101-103
  • 6.1.1 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101-102
  • 6.1.2 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工作调查问卷设计过程102-103
  • 6.1.3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情况103
  • 6.2 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103-111
  •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03-105
  • 6.2.2 各阶段关键强制性标准单元能力评价方法105-111
  • 6.3 强制性标准过程控制机制评价模型实证分析111-115
  • 6.3.1 建模计算111-115
  • 6.3.2 结果分析115
  • 6.4 本章小结115-117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17-121
  • 7.1 主要结论117-118
  • 7.2 主要创新点118
  • 7.3 后续工作展望118-121
  • 附录121-127
  • 参考文献127-133
  • 致谢133-134
  • 作者简介13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宁;;司法裁判的三种看法——一个法律解释的视角[J];研究生法学;2013年06期

2 王志勇;;法官释法中自由裁量的客观性——以法学方法论为视角的探讨[J];法学方法论论丛;2014年00期

3 王祖书;;刑法中“自由的法”发现及其限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4 刘艳红;;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J];法商研究;2014年05期

5 陈国栋;;权利对行政的规范及其制度建构——依法行政机制的另一规范性维度[J];北方法学;2014年05期

6 华雨;;法哲学视阈下的自然法与实证法——一个思想史的考察[J];研究生法学;2014年05期

7 徐国栋;;从“地方论”到“论题目录”——真正的“论题学法学”揭秘[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8 熊伟;;现代法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三个视角——基于理想类型方法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彭宁;;超越法学流派之争——解读庞德的实用自然法[J];交大法学;2014年03期

10 朱政;;重述法律推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天;公司控制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许身健;刑事程序现代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杨艳霞;正当性刑法解释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于阳;论刑罚适应性及其实现[D];吉林大学;2014年

5 朱政;法律适用的理论重构与中国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聂长建;司法判决的有效性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宇飞;司法过程中的价值衡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8 王康敏;国家转型的法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周雪峰;法、人格、自由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刘新星;论调解困局与权利意识[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志维;分析法学中的义务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邓超;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正当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刘延东;法学院的风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祁春轶;论我国法律漏洞领域的法律适用:方法论的法哲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磊锋;分析实证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金晶;回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统一刑法典之间的协调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杜蕾;德沃金法律原则识别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婷;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论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谭仁德;论法律推理中的价值判断[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10 李凤;奥斯丁和凯尔森法律效力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强制性标准协调与过程控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3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c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