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忽略了制度与技术环境的不断动态演变,使得既有理论在解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并在回答下述问题时存在不足: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是否显著,为何目前的实证检验结论并不一致?变量间线性的因果关系检验,其研究结论是否能够完全反映两业联动发展的“动态特征”?两业联动发展水平存在行业与地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两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且用统一的数学模型来刻画和论证两业联动发展的内在经济机理?针对以上理论问题的探讨与回答,对系统、动态地认识现阶段我国两业联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制定阶段适宜性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促进产业在联动中转型、升级有重要的作用。为回答上述理论问题,本文首先从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两个相互促进作用的角度出发,证明了两业相互促进作用的动态特征;并进一步从制度交易效率(对外开放)、技术交易效率(交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分别对其动态调节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理论证明和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工作的新发现如下:⑴集成物流服务商,是实施两业联动行为的微观经济主体,是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分工经济得以发展的产物。本文通过改进的交易服务中间商模型,证明了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出现和存在的理由,论证了集成物流服务商从分工中出现的临界交易效率条件,说明了集成物流服务商对两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协调作用,是两业联动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两业联动发展行为主体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功能型物流服务业和集成型物流服务业之间的边界,增进了对两业联动随着企业组织形态变迁而动态发展的认识。⑵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机理是物流业的分工不断深化,导致物流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进而推动制造业动态向前发展的过程。鉴于以往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研究结论之间存在争议,在相关文献基础之上,通过改进的交易服务中间商模型,探索了物流业通过非线性的结构变迁,进而动态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微观经济机制;并对理论研究的相关命题,通过面板门槛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物流业促进制造业非线性发展这一作用关系的理论证明和实证检验,为制定阶段适宜性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和数量依据。⑶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经济机理是物流设施设备制造业促进物流业生产效率动态提高的过程。由于现有文献多从制造业为物流业提供需求为主来进行解读,这种认识忽略了制造业为物流业提供的生产设备、设施等供给端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支持了本文思考角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通过对交易中间商模型和迂回生产模型进行的结合与扩展,论证了制造业促进物流发展的动态机制及临界交易效率条件,并通过实证支持了以上理论分析。本结论为定量化确定目前促进作用的发展阶段,为制定阶段适宜性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经验数据支持。⑷制度交易效率和技术交易效率非线性地调节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鉴于两业联动发展水平表现出的地域、行业差异性,本文继续通过改进的交易服务中间商模型,分别从制度交易效率和技术交易效率两个角度,分别论证了其对两业联动发展的动态调节效应,并提出了本文的一个观点:对于渐进改革中的制度交易效率(对外开放)和技术交易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应该考虑其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阶段性,政策制定和技术改进都要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环境。调节因素的确定,为改善和提高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这一作用机制的发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数据的支持。⑸两业联动发展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组非线性作用关系组成。具体包括:①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由负转正”型非线性作用关系,②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倒U”型非线性作用关系(二者形成一组正向反馈机制),③非线性发展的制度和技术交易效率对这一正向反馈机制的动态调节作用关系。制造业、物流业与交易效率之间的非线性、正反馈作用关系是本文构建的两业“联动”(两业“紧密联系”与“动态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也是两业联动发展的内涵和特性。这一理论成果有助于两业联动发展相关研究中因果作用关系的规范化,也有助于对两业联动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宏观概貌的条理化。综上所述,本文发现不论是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还是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其促进作用均表现出动态性和“阶段适宜性”,而这主要是由于交易效率的动态发展所致,其同时还导致了两业联动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忽略制度和技术的演变,单独谈论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其研究出发点和结论可能都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厘清不同的两业联动发展发展阶段所依赖的制度和技术环境,科学地认识交易效率、物流业和制造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才是有效认识两业联动问题和提高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发展 经济机理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F25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12-15
- 1.1.1 实践背景13-14
- 1.1.2 理论背景14-15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5-1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8-20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20-23
- 1.4.1 研究内容20-22
- 1.4.2 研究框架22-23
- 1.5 研究贡献及意义23-25
- 1.5.1 研究贡献23-24
- 1.5.2 研究意义24-25
- 1.6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6-48
- 2.1 引言26
- 2.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基础与方法26-31
- 2.2.1 迂回生产理论26-28
- 2.2.2 物流集成理论28-29
- 2.2.3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29-30
- 2.2.4 面板门槛模型检验方法30-31
- 2.3 两业联动相互促进关系31-39
- 2.3.1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31-36
- 2.3.2 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36-39
- 2.4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39-44
- 2.4.1 制度交易效率的影响41-43
- 2.4.2 技术交易效率的影响43-44
- 2.5 两业联动发展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44-46
- 2.6 本章小结46-48
- 第三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机理48-66
- 3.1 引言48-49
- 3.2 文献回顾49-52
- 3.3 理论模型与经济机理分析52-59
- 3.3.1 模型假设52-53
- 3.3.2 模型求解53-56
- 3.3.3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非线性发展56-57
- 3.3.4 一般均衡超边际分析57-59
- 3.4 实证检验59-65
- 3.4.1 实证研究假设59-60
- 3.4.2 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60
- 3.4.3 面板门槛估计结果60-63
- 3.4.4 实证分析63-65
- 3.5 本章小结65-66
- 第四章 制造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经济机理66-76
- 4.1 引言66-68
- 4.2 理论模型与经济机理分析68-72
- 4.2.1 模型假设68-69
- 4.2.2 模型求解69-72
- 4.3 实证检验72-75
- 4.3.1 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72-73
- 4.3.2 面板门槛估计结果73-74
- 4.3.3 实证分析74-75
- 4.4 本章小结75-76
- 第五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Ⅰ: 制度交易效率门槛效应及其临界条件76-86
- 5.1 引言76-77
- 5.2 制度交易效率影响因素的经济机理分析77-81
- 5.3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非线性发展的实证检验81-85
- 5.3.1 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81
- 5.3.2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81-83
- 5.3.3 实证分析83-85
- 5.4 本章小结85-86
- 第六章 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Ⅱ: 技术交易效率门槛效应及其临界条件86-96
- 6.1 引言86-87
- 6.2 技术交易效率影响因素的经济机理分析87-89
- 6.3 实证检验89-94
- 6.3.1 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89-90
- 6.3.2 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90-92
- 6.3.3 实证分析92-94
- 6.4 本章小结94-9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96-101
- 7.1 主要结论96-97
- 7.2 创新点97-99
- 7.3 对策建议99-100
- 7.4 研究局限和后续展望100-101
- 参考文献101-112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12-114
- 致谢114-1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王满仓;;金融战略、产权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J];财经研究;2012年06期
2 胡超;张捷;;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基于跨国截面和中美贸易数据的实证[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3 陈静;雷厉;;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4期
4 田刚;李南;;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9年11期
5 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8期
6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7 刘秉镰;林坦;;制造业物流外包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8 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9 刘秉镰;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降低[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10 倪东生;;物流设备工程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提升行业技术进步能力的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道格拉斯·诺斯(美国);[N];国际金融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毅斌;物流服务供应链企业间管理控制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淑娟;陕西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俞超;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贡献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3 沈文装;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