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4:13

  本文关键词: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国家发展和全球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国际石油市场日渐动荡,无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客观地面对本国、本地区和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有限供应之间的非对称性、全球能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性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新的能源安全观关注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消费国的供应安全和过境国的运输安全等诸多方面,强调“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涉及能源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大中型跨国石油公司等几乎所有能源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独立的国家从苏联的“后院”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能源供应中心,吸引了诸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为了确保本国和本地区的能源安全,通过政府主导、能源企业参与等多种途径开展各具特色的能源外交,推进能源合作。中国和韩国同处亚太地区,作为能源消费国及进口国,两国都对中东的能源进口有较强的依赖性,也同样面临海上油气运输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过度集中于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于海上运输的状况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脆弱。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与中国陆路相连,打通中亚油气进口通道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近20年来,中国从中东非洲地区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能源合作与外交领域的层次、方式和范围,使其能源安全程度不断提升。韩国由于本国的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偏高。2012年韩国的能源消费排名世界第九位。韩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87%,为了减轻这一地区的能源进口,确保能源供应安全,韩国从2003年卢武铉政府开始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圈,并于2006年提出了“进入中亚方案”。但是,韩国是中亚能源开发和合作的后来者。显然,通过分析中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经验,可以为韩国当前和今后的能源战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论文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冷战后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特点和能源地缘战略的变化过程,探讨能源安全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实践,总结出中国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维和特点,对比探寻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比较分析“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的特征、战略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应分析“韩国-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以及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安全利益和相应的政策选择。通过上述这些研究,本文认为中韩两国在中亚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安全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在中亚成功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基础,推进以油气为重点的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大规模投资与合作。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牵引,以公司外交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助力,基本构建了融合国家、企业和地区层面的中亚能源外交体系。与中国相比,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较晚,进程较慢,成果较小。但是,本文认为,韩国通过综合运用本国具有的油气精炼技术、成套设备建设、运营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短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具有诸多灵活的战略选择,如一揽子合作模式和官民并进的战略等。此外,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即在欧亚大陆空间内)观察研究中国、韩国与中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中亚与东北亚的跨区域能源合作关系,认为这一更加宏观的视野分析,可以为中韩两国在更大的地缘空间内共同确保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合作与外交,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
【关键词】:地缘政治 能源合作 能源外交 中亚能源 中国和韩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F431.26;D822.3;D831.26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图表目录13-15
  • 第一章 绪论15-3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由来15-17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4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结构与方法24-26
  • 第四节 研究概念界定26-29
  • 第五节 创新性与局限性29-3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能源地缘政治学30-48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概念与传统30-35
  • 第二节 新地缘政治思想的新发展35-39
  • 第三节 能源地缘政治学的含义和新趋势39-48
  • 第三章 中亚能源地缘政治分析48-69
  • 第一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48-50
  • 第二节 从全球能源角度看中亚50-56
  • 第三节 中亚地缘政治环境:独立后的变迁56-62
  • 第四节 中亚地缘经济环境:能源合作上升62-64
  • 第五节 对外部势力在中亚地区竞争的进一步分析64-69
  • 一、俄罗斯的存在64-66
  • 二、西方国家的进入66-67
  • 三、亚洲国家的进入67-69
  • 第四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安全的关联69-91
  • 第一节 新的能源安全观69-75
  • 一、能源安全的演变与新界定69-74
  • 二、能源安全对中国的含义74-75
  •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75-87
  • 一、中国能源供需状况75-86
  • 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系列挑战86-87
  • 第三节 中亚能源供应对中国的意义87-91
  • 第五章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91-120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91-101
  • 一、哈萨克斯坦91-95
  • 二、土库曼斯坦95-97
  • 三、乌兹别克斯坦97-99
  • 四、多边合作: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例99-101
  • 第二节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外交101-108
  • 一、首脑外交101-103
  • 二、公司外交103-105
  • 三、管道外交105-106
  • 四、双边和多边外交: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106-108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108-120
  • 一、俄罗斯的“红线”108-109
  • 二、中亚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109-113
  • 三、中亚地区的竞争态势113-120
  • 第六章 韩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与外交120-149
  • 第一节 韩国的能源结构120-131
  • 一、能源供需结构的变迁120-122
  • 二、能源消费122-126
  • 三、能源进口126-131
  • 第二节 海外能源开发过程与中亚能源的地位131-139
  • 一、海外能源开发过程131-136
  • 二、中亚对韩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136-139
  • 第三节 韩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外交139-149
  • 一、哈萨克斯坦140-144
  • 二、乌兹别克斯坦144-147
  • 三、土库曼斯坦147-149
  • 第七章 比较、选择与结论149-164
  • 第一节 地缘因素比较149-151
  • 第二节 能源安全利益比较151-153
  • 第三节 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153-157
  • 第四节 韩国的战略选择157-161
  • 第五节 若干认识与结论161-164
  • 参考文献164-185
  • 后记与致谢1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3期

2 张友国;;论析中亚的战略资源价值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以国际政治的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4 罗晓云;试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03年06期

5 刘华;中亚里海地区能源争夺新态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10期

6 王兵银;中哈发展石油合作的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07期

7 杨莉;;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开发状况[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09期

8 孙壮志;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4期

9 赵华胜;;中亚与大国关系[J];国际观察;2008年03期

10 单卫国;试论石油安全[J];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10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6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