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商品市场价格粘性与定价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商品市场价格粘性与定价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观经济主体的价格粘性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是在货币政策分析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主题之一。如果商品市场名义价格调整存在粘性,那么经济体遭遇经济波动冲击后,市场不能迅速出清,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产出。因此,名义价格粘性假设几乎成为所有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起点。本文利用网络文本挖掘技术,收集来自国内著名网络购物平台的商品价格信息,构建产品层面微观数据库,以中国商品市场名义价格粘性为研究主题,围绕价格粘性测度、总量定价模式、价格粘性成因以及开放条件下价格粘性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经验研究,并讨论了研究结论的宏观含义。本文首先讨论一个到目前为止几乎被人忽略的基本问题:中国商品市场名义价格是否存在粘性?如果存在,其粘性程度有多大?尽管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近年来纷纷利用微观数据对本国的价格粘性进行测度,试图为构建符合本国经济实际的宏观经济模型提供微观证据,但由于缺乏微观层面的数据,还没有基于大样本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对中国商品市场名义价格粘性进行测度。本文第四章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数据来源——来自互联网的价格数据,对中国商品市场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间名义价格粘性程度进行了首次估算。结果发现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价格粘性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价格变化的加权中位数频率是每天1.23%,总体价格持续时间中值为2.7个月,剔除促销的影响后,价格持续时间中值增加到3.4个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粘性存在较强异质性,为微观粘性和宏观粘性的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通过区分名义价格向上粘性和向下粘性,发现中国商品市场不存在向下粘性。划分子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价格粘性程度较为接近,且均高于西部地区;进口品和成交量排名前20零售商的商品价格更为灵活。上述结论有助于评估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制定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并为构建更具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提供经验证据。其次,作为DSGE模型中最为基础的假定,定价模式的设定对于结构宏观模型能否准确刻画一国经济状况至关重要。众多文献通过构建新凯恩斯范式的DSGE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货币与财政政策等问题,这些研究通常假设价格具有粘性且产品价格变动采用固定比例调整方法,并引用美国的价格调整概率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由于每个国家的市场环境不同,直接借鉴国外研究结论构建的理论模型缺乏相应的事实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这一现实客观上要求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为相关宏观理论模型的设定提供证据支持。鉴于此,本文第五章利用来自互联网的商品价格数据,估计微观层面的价格调整幅度分布,探讨中国商品市场的总量价格调整模式到底与状态相关还是与时间相关,结果发现价格调整幅度符合状态相关模型的预测。为验证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采用通货膨胀方差分解方法考察价格调整行为,发现总体定价模式的确主要与状态相关。再次,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成因。具体而言,本文第六章对中国商品市场吉利数字偏好的存在性、尾数定价模式及其对价格粘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商品市场存在明显的吉利数字偏好现象,即偏好8尾数定价模式,回避4尾数定价。通过马尔科夫转移动态分析发现,8尾数的稳定性最强,当期的非8尾数在下一期转向8尾数的概率较高,且吉利数字互相转移定价的概率较大。通过Logit模型回归发现,8尾数定价对商品价格粘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吉利价格”粘性强。节日期间零售商更加注重回避不吉利数字,进一步表明文化背景对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价格粘性来源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最后,利用进口商品价格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和长期汇率传递程度进行了估算,探讨开放条件下价格粘性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1)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程度较高,短期传递率为37.5%,长期约为42%.46%,而且传递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表明升值能够较为有效的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分类研究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汇率波动对食品类和工业消费品类的传递程度较为接近,都大于对服务类商品的传递率。(2)进一步选择20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检验汇率传递程度的国别差异,发现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汇率传递程度较高而边际成本加价的传递效应较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汇率传递程度较低而边际成本加价的传递效应较高,意味着需采用差别化政策来应对贸易失衡问题。(3)低频调价商品的短期和长期汇率传递程度比较接近,高频调价商品的短期传递水平远低于长期传递水平,意味着价格粘性因素对低频商品的影响较小,对高频组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
【关键词】:价格粘性 时间相关定价 状态相关定价 汇率传递 货币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24;F72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导论15-24
- 1.1 研究主题15-17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19-21
- 1.5 创新点与不足21-24
- 2 文献综述24-43
- 2.1 概述24-25
- 2.2 为什么价格是粘性的?——理论解释及其检验结果25-32
- 2.2.1 菜单成本理论26-28
- 2.2.2 尾数定价理论28-29
- 2.2.3 公平定价理论29-31
- 2.2.4 粘性信息理论31-32
- 2.3 粘性价格真的存在吗?——经验检验与基本事实32-39
- 2.3.1 数据来源32-34
- 2.3.2 估算方法34-35
- 2.3.3 价格粘性的估算结果35-38
- 2.3.4 价格粘性测度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38-39
- 2.4 粘性价格、定价模式及其经济含义:从微观走向宏观39-42
- 2.4.1 基于粘性价格理论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39-40
- 2.4.2 基于粘性价格理论的总量定价模式研究40-41
- 2.4.3 价格粘性理论对均衡模型的影响41-42
- 2.5 小结42-43
- 3 理论框架与实证命题拓展43-57
- 3.1 建模思路43
- 3.2 基准模型——古典货币模型43-47
- 3.3 核心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47-53
- 3.4 实证命题拓展53-56
- 3.5 小结56-57
- 4 中国商品市场名义价格粘性的测度57-79
- 4.1 引言57-60
- 4.2 数据来源、获取方法与适当性说明60-64
- 4.2.1 数据来源60
- 4.2.2 数据获取方法60-61
- 4.2.3 数据适当性说明61-64
- 4.3 数据描述与数据处理64-68
- 4.3.1 数据描述64-65
- 4.3.2 数据预处理65-68
- 4.4 价格粘性测度方法68-69
- 4.4.1 频率法68-69
- 4.4.2 周期法69
- 4.5 价格粘性的估算结果69-76
- 4.5.1 价格变化统计描述69-71
- 4.5.2 价格粘性测度结果71-73
- 4.5.3 价格粘性测度:基于不同特征子样本73-74
- 4.5.4 价格粘性测度:向上粘性和向下粘性74-75
- 4.5.5 价格粘性: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比较75-76
- 4.6 小结76-79
- 5 中国商品市场定价模式:时间依赖还是状态依赖?79-93
- 5.1 引言79-80
-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80-82
- 5.2.1 数据来源及获取方法80-81
- 5.2.2 数据集描述81
- 5.2.3 数据预处理81-82
- 5.3 价格调整幅度和分布:典型事实82-88
- 5.3.1 价格调整幅度82-84
- 5.3.2 价格调整幅度的分布84-88
- 5.4 通货膨胀方差分解88-92
- 5.4.1 通货膨胀的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88-90
- 5.4.2 通货膨胀方差分解90-92
- 5.5 小结92-93
- 6 吉利数字偏好、尾数定价与价格粘性——来自中国的证据93-111
- 6.1 引言93-94
- 6.2 文献回顾94-97
- 6.3 数据获取与处理97-99
- 6.3.1 数据来源与获取方法97
- 6.3.2 数据处理97
- 6.3.3 数据描述性统计97-99
- 6.4 典型事实99-104
- 6.4.1 尾数分布99-100
- 6.4.2 尾数组合分布100-102
- 6.4.3 动态考察102-104
- 6.5 计量分析104-110
- 6.5.1 均值差异检验104-105
- 6.5.2 Logit模型回归检验105-109
- 6.5.3 稳健性检验109-110
- 6.6 小结110-111
- 7 价格粘性、调价频率与汇率传递——来自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111-146
- 7.1 引言111-114
- 7.2 数据来源、数据处理与统计描述114-120
- 7.2.1 数据来源114-115
- 7.2.2 数据处理115-116
- 7.2.3 统计描述116-120
- 7.3 计量模型、估计方法与变量定义120-122
- 7.3.1 计量模型120-121
- 7.3.2 估计方法121-122
- 7.3.3 变量定义122
- 7.4 人民币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短期汇率传递122-128
- 7.4.1 总体估计结果122-124
- 7.4.2 分类估计结果124-126
- 7.4.3 稳健性检验126-128
- 7.5 人民币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效应:长期汇率传递128-130
- 7.5.1 估算方法128-129
- 7.5.2 简要评论129
- 7.5.3 估计结果129-130
- 7.6 人民币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效应:跨国比较130-137
- 7.6.1 短期汇率传递130-135
- 7.6.2 长期汇率传递135-137
- 7.7 价格粘性、调价频率与汇率传递137-144
- 7.7.1 调价频率与汇率传递:基准回归139-141
- 7.7.2 价格粘性、调价频率与汇率传递:多轮调价样本141-142
- 7.7.3 稳健性分析142-144
- 7.8 小结144-146
- 8 研究结论及启示146-151
- 8.1 主要研究结论146-147
- 8.2 宏观含义与政策启示147-149
- 8.3 未来之路149-151
- 附录151-164
- 参考文献164-177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平,刘英;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5期
2 毕玉江;;国际定价、营销策略与汇率传递:一个分析框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马宇;;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汇率传递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7年10期
4 赵大平;;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对称性及其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骆振心;杜亚斌;;汇率传递、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年05期
6 郑平;;开放经济中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06期
7 王颖;;汇率传递机制研究及启示[J];管理观察;2008年18期
8 郑平;;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J];消费导刊;2009年01期
9 李伟平;;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09年01期
10 马红霞;张朋;;汇率传递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红霞 张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外汇率传递理论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滕;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商品市场价格粘性与定价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林声强;汇率变动、汇率传递和企业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郑平;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懿;汇率传递不完全效应研究:以新兴经济体为例[D];湖南大学;2012年
2 李颖萍;双重汇率传递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洁琼;汇率传递的不完全及不对称与出口盯市能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甘露;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鹏;汇率传递的趋势变化[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6 林鸿;人民币汇率传递不完全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文;出口汇率传递的经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梁剑;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王媛;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恩会;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通货膨胀风险[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商品市场价格粘性与定价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