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11:58
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0-3技术路线
文化,往往具有较强的拓展性,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实现资本化,往往会为了迎合市场建构空间的丰富想象使拓展性受到制约,反而通过部分文化的放大,形成了对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遮蔽”。岜沙,原本是一个文化丰富立体多元的文化主体,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之初,始终将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及保护作为发展的根本,但是,市场是需要“标签”的,为了让岜沙迅速在市场中赢得品牌的认同,岜沙的文化被艺术摄影人群及政府市场推介部门进行了提取,最终获得了实现文化资本价值的“文化标签”。(详见图5-25)岜沙在旅游发展中成功的构建了一个极具男性“阳刚”、“坚毅”、“尚武”特质的形象,满足了游客异邦猎奇的心态。“鬏鬏”、“火枪”及“剃头”成为游客到岜沙寻找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形象,其他的文化符号由于“不具市场竞争性”,或者“难以市场化开发”而被遮蔽了,一个立体饱满的文化主体遭到肢解。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内涵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符号,因此它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特定地域所依附的物质载体和时空环境,当其嫁接在毫无瓜葛的母体上时,要不死亡,要不则完全变异(宋振春等,2011)2。岜沙重新梳理自身的文化及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民族文化做大旅游市场,以合作社的方式从表演、旅游店铺、特色工艺及景区就业等方面拓宽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径,详见图5-26:(三)分红,尊重文化资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缘-产业二元网络对内生型乡村旅游小企业成长的影响[J]. 李秋成,张环宙. 旅游学刊. 2019(12)
[2]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浙江顾渚等四个典型村为例[J]. 周国忠,姚海琴. 浙江学刊. 2019(06)
[3]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扶贫绩效研究——以安徽省歙县为例[J]. 王仟滢,霍云惠. 农家参谋. 2019(13)
[4]基于IPA分析法的智慧景区服务质量评价——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为例[J]. 孙子惠,史灵歌.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5]书写乡愁中国的新转变——基于人类学文化转型的范式危机及其超越[J]. 赵旭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6]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权威嬗变与能人权威的兴起——以贵州省为考察中心[J]. 张中奎.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2)
[7]相对剥夺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兴义万峰林社区为例[J]. 笪玲,刘晓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2)
[8]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合作经济. 2019(02)
[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求是. 2019 (03)
[10]乡村振兴:改革经验、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 杨一哲,陶珊珊.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D]. 王永厅.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湖南农业大学 2017
[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 胡柳.武汉大学 2016
[4]滇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机制完善研究[D]. 辛纪元.云南大学 2016
[5]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 邓小海.云南大学 2015
[6]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研究[D]. 龚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孝蓉.中国地质大学 2013
[8]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 段利民.西北大学 2009
[9]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 黄海珠.中央民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D]. 方兰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IPA模型的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满意度调查分析[D]. 杨海哨.东南大学 2015
[3]对我国西部“富饶贫困”现象的社会学解释[D]. 李佳.兰州大学 2014
[4]交换权利视域下的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分析[D]. 司亦含.重庆大学 2014
[5]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 王晴.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研究[D]. 贺震川.浙江大学 2011
[7]“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 李志龙.重庆大学 2009
[8]九寨沟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D]. 李佳.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研究[D]. 董平.西北师范大学 2008
[10]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D]. 武魏巍.广西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7565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0-3技术路线
文化,往往具有较强的拓展性,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实现资本化,往往会为了迎合市场建构空间的丰富想象使拓展性受到制约,反而通过部分文化的放大,形成了对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遮蔽”。岜沙,原本是一个文化丰富立体多元的文化主体,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之初,始终将文化独特性的开发及保护作为发展的根本,但是,市场是需要“标签”的,为了让岜沙迅速在市场中赢得品牌的认同,岜沙的文化被艺术摄影人群及政府市场推介部门进行了提取,最终获得了实现文化资本价值的“文化标签”。(详见图5-25)岜沙在旅游发展中成功的构建了一个极具男性“阳刚”、“坚毅”、“尚武”特质的形象,满足了游客异邦猎奇的心态。“鬏鬏”、“火枪”及“剃头”成为游客到岜沙寻找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形象,其他的文化符号由于“不具市场竞争性”,或者“难以市场化开发”而被遮蔽了,一个立体饱满的文化主体遭到肢解。
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内涵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符号,因此它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特定地域所依附的物质载体和时空环境,当其嫁接在毫无瓜葛的母体上时,要不死亡,要不则完全变异(宋振春等,2011)2。岜沙重新梳理自身的文化及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民族文化做大旅游市场,以合作社的方式从表演、旅游店铺、特色工艺及景区就业等方面拓宽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径,详见图5-26:(三)分红,尊重文化资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缘-产业二元网络对内生型乡村旅游小企业成长的影响[J]. 李秋成,张环宙. 旅游学刊. 2019(12)
[2]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浙江顾渚等四个典型村为例[J]. 周国忠,姚海琴. 浙江学刊. 2019(06)
[3]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旅游扶贫绩效研究——以安徽省歙县为例[J]. 王仟滢,霍云惠. 农家参谋. 2019(13)
[4]基于IPA分析法的智慧景区服务质量评价——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为例[J]. 孙子惠,史灵歌.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5]书写乡愁中国的新转变——基于人类学文化转型的范式危机及其超越[J]. 赵旭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6]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权威嬗变与能人权威的兴起——以贵州省为考察中心[J]. 张中奎. 广西民族研究. 2019(02)
[7]相对剥夺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兴义万峰林社区为例[J]. 笪玲,刘晓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2)
[8]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合作经济. 2019(02)
[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求是. 2019 (03)
[10]乡村振兴:改革经验、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 杨一哲,陶珊珊.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研究[D]. 王永厅.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湖南农业大学 2017
[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 胡柳.武汉大学 2016
[4]滇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机制完善研究[D]. 辛纪元.云南大学 2016
[5]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 邓小海.云南大学 2015
[6]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研究[D]. 龚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孝蓉.中国地质大学 2013
[8]资源诅咒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 段利民.西北大学 2009
[9]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 黄海珠.中央民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D]. 方兰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IPA模型的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满意度调查分析[D]. 杨海哨.东南大学 2015
[3]对我国西部“富饶贫困”现象的社会学解释[D]. 李佳.兰州大学 2014
[4]交换权利视域下的西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分析[D]. 司亦含.重庆大学 2014
[5]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 王晴.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现象研究[D]. 贺震川.浙江大学 2011
[7]“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 李志龙.重庆大学 2009
[8]九寨沟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D]. 李佳.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研究[D]. 董平.西北师范大学 2008
[10]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D]. 武魏巍.广西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89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9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