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俄国国内粮食市场研究(1861-1914)

发布时间:2017-04-07 10:21

  本文关键词:俄国国内粮食市场研究(1861-191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到19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基本结束,但俄国仍然属于农业—工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是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帝俄时期粮食市场旨在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分析俄国市场的粮食供需平衡。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改革后俄国工业化进程加块,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村人口流动活跃,国内市场粮食消费大幅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向地主经济和农民经济渗透的条件下,发展商业性农业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俄国谷物生产中心向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转移,新俄罗斯省份、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左岸草原地区的商品性农业迅速发展起来,粮食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考察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运输是保证粮食供应的关键环节。俄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粮食保障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畜力运输和河运已经无法满足俄国经济发展需要,修建铁路势在必行。通过吸引外国资本和国内私人资本,俄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铁路网络,铁路成为粮食的主要运输方式。粮仓是调节粮食市场的重要工具。改革后,国内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俄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粮仓机械化和布局合理化。 三是解析俄国粮食贸易的组织。贸易机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小农经济在俄国占优势,粮食生产分散,收购商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固定贸易和展销会以零售为主,属于传统的粮食贸易方式。粮食交易所以批发为主,属于现代化的贸易组织形式。三者互相补充,形成俄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结构。 四是分析主要粮食的贸易情况。俄国明显分为粮食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随着全俄农业市场和铁路的发展,粮食易中心发生转移。坐落于畜力车道路枢纽、河运码头的传统市场走向衰落,大工业城市和铁路车站逐渐在粮食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东部省份是黑麦、燕麦和小麦主产区,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南部省份盛产小麦、大麦和玉米,主要面向出口市场。 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对改革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粮食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认真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和深入分析文献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落后是影响俄国粮食供应的重要原因。俄国铁路密度低,布局失衡,政府和铁路之间缺乏协调,国家维护航运设施和疏浚河道的投资不足,河运系统日渐衰弱,导致粮食保障能力下降。 第二,粮仓特别是机械化粮仓利用率低,粮仓体系建设缓慢,限制了粮仓对粮食市场的调节作用。粮食市场运行迫切需要完善粮仓体系,加快机械化粮仓建设。但俄国的粮仓设计机械化地复制美国模式,忽视俄国本身的贸易特点和基本经济条件,严重脱离俄国国情。 第三,以收购商制度为重要特征的粮食贸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也体现出俄国农村现代化的不均衡发展。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帝俄时期的粮食问题关注不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粮食的生产、运输和贸易为线索,深入分析了俄国粮食供需平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食贸易的组织等问题,阐述了俄国国内粮食贸易中心的变化,并对政府保障市场粮食供给的措施作出评价。
【关键词】:俄国 粮食市场 交通运输 粮仓 粮食贸易 粮食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16.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3-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19-24
  • 1.3.1 基本结构19-21
  • 1.3.2 研究方法21
  • 1.3.3 重点和难点21-22
  • 1.3.4 创新和不足22-24
  • 第2章 改革后俄国农业发展的背景24-42
  • 2.1 农业协会的兴农实践24-31
  • 2.1.1 宣传和科技交流活动24-27
  • 2.1.2 农业研究和兴办教育27-31
  • 2.2 生产者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31-42
  • 2.2.1 使用改良农具32-36
  • 2.2.2 租赁和购买土地36-42
  • 第3章 粮食生产42-70
  • 3.1 人口变动42-56
  • 3.1.1 俄国人口的发展42-47
  • 3.1.2 城市人口的增长47-52
  • 3.1.3 农村人口的流动52-56
  • 3.2 粮食的生产与消费56-70
  • 3.2.1 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57-61
  • 3.2.2 粮食产量61-65
  • 3.2.3 粮食供需平衡65-70
  • 第4章 粮食市场的基础设施70-100
  • 4.1 运输体系70-89
  • 4.1.1 公路交通70-76
  • 4.1.2 水路运输76-82
  • 4.1.3 铁路建设82-89
  • 4.2 仓储设施89-100
  • 4.2.1 粮仓布局的变化89-91
  • 4.2.2 机械化粮仓建设的争论91-93
  • 4.2.3 粮仓建设93-100
  • 第5章 粮食贸易的组织100-122
  • 5.1 粮食市场的结构100-112
  • 5.1.1 固定贸易100-103
  • 5.1.2 展销会103-107
  • 5.1.3 粮食交易所107-112
  • 5.2 粮食贸易的主体112-122
  • 5.2.1 贸易机构和收购商112-116
  • 5.2.2 大商业资本116-122
  • 第6章 粮食流通122-146
  • 6.1 粮食运输122-130
  • 6.1.1 粮食生产和消费省份的分布122-126
  • 6.1.2 运输方式的变化126-130
  • 6.2 粮食贸易130-146
  • 6.2.1 粮食商品率130-135
  • 6.2.2 粮食价格135-139
  • 6.2.3 粮食贸易中心139-146
  • 第7章 政府保障粮食供给的措施146-164
  • 7.1 运价政策146-155
  • 7.1.1 铁路运价立法146-151
  • 7.1.2 调节粮食运价151-155
  • 7.2 饥荒时期的粮食供应155-164
  • 7.2.1 粮食储备制度155-159
  • 7.2.2 歉收年份的粮食救济159-164
  • 结语164-168
  • 参考文献168-18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82-184
  • 致谢184

  本文关键词:俄国国内粮食市场研究(1861-191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90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