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4-07 12: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依据我国国情不断演变的结果。同时,社会制度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相关,制度设计者根据客观现实进行设计,制度所表现的理念不仅是制度设计者的想法的简单体现,更是所处社会中多数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整体认知的结果。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应当从制度本身出发,通过探究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农村养老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发掘深藏与其后的制度变迁的观念和理论基础,并从中提炼制度的演变规律,才能为现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选取1949年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政策背景和内容变化基础上对这些制度所反映的观念基础和价值取向进行反思。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规律、观念支撑和理论基础,透视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是如何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自由与平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的。所以,文章着重从制度、观念和理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进行反思。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土地改革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转型期,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梳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才能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整体规律。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主体,也就是是承担养老责任的载体变化,大致是从家庭、集体、个人到国家;保障层次是从基本的生存保障到发展保障;保障对象从单群体到多群体;保障内容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制度演进与观念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由不断变化的养老理念所决定,整体的演进规律遵循的是生存理念——公平理念——权利义务理念——自由发展理念这一路径。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观念进行反思,能够透视出观念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密切关系。但是,社会观念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虽然具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因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侧重表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代际交换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平效率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和共济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代际交换从狭隘的家庭内部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向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社会范围的代际交换变迁,预示单一的家庭养老必然被多样化的社会化养老取代,体现的重点在于集体主义;公共产品理论是从政府责任角度来分析养老保障制度的特征重点体现国家主义;而公平效率理论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体现个体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和义务,倾向于个人主义。尽管不同阶段的养老制度不是以单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但是其倾向性恰恰体现了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变迁规律。从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层面上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经过曲折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责任主体逐步明确,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具针对性等等。但依然存在着共济性差、保值增值难、政府责任不足、保值层次性不明显等特征。通过对我国现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反思,借鉴国外典型的养老经验,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构建应该以保障生存权、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保障农民的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制度设计中要遵循普惠性、公平效率兼顾、权利义务统一和多样性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 公平正义 权利义务 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89;F842.6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7
  • 一、 研究缘由和意义13-18
  • (一) 理论思考的结果14-16
  • (二) 现实问题的拷问16-18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18-29
  • (一) 国外研究19-25
  • (二) 国内研究25-29
  • 三、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29-33
  • (一) 核心概念29-32
  • (二) 研究方法32-33
  • 四、 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33-37
  • (一) 研究思路33-35
  • (二) 分析框架35-37
  • 第一章 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37-81
  • 一、 建国初期“农村特殊人群”社会保险制度(1949—1955)38-47
  • (一) 土改完成增强大部分家庭养老能力38-41
  • (二) 特殊群体养老和优抚问题亟待解决41-44
  • (三) 巩固新生政权增强政权合法性的需要44-47
  • 二、 集体化时期“五保户供养”制度(1956—1986)47-54
  • (一) 土地的集体化和劳动力的国家化47-51
  • (二) 集体社队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51-54
  • 三、 “县级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制定(1986—2002)54-63
  • (一) 集体经济解体与家庭经济的增长55-57
  • (二) 家庭结构的变化57-60
  • (三) 老人家庭地位的改变60-61
  • (四)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61-63
  • 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2003—至今)63-69
  • (一) 市场经济下国家经济势力增强64-66
  • (二) 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实施66-67
  • (三) 养老需求多样化的现实状况67-69
  • 五、 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演变69-81
  • (一) 责任主体的演变69-73
  • (二) 保障层次的演变73-75
  • (三) 保障对象的演变75-77
  • (四) 保障模式的演变77-81
  •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撑观念的演进81-107
  • 一、 生存和发展观念82-87
  • (一) 满足生理存活的生存权82-84
  • (二) 保障人格尊严的发展权84-85
  • (三) 具有集体人权属性的生存权85-87
  • 二、 公平观念87-92
  • (一) 城乡公平87-89
  • (二) 区域公平89-91
  • (三) 群体公平91-92
  • 三、 权利和义务对等观念92-100
  • (一) 个人与集体的权利义务93-95
  • (二) 家庭内部代际权利义务95-97
  • (三) 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97-98
  • (四) 多元化的权利义务98-100
  • 四、 自由观念100-107
  • (一) 先行先试与地方创新101-103
  • (二) 基金筹集的多元化103-104
  • (三) 保障范围的扩展104-107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107-123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107-110
  • (一) 养老保险的本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107-109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特点109-110
  • 二、 代际交换理论110-114
  • (一) 代际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110-111
  • (二) 农村家庭养老代际分工由内向外的转变111-113
  • (三) 代际交换的养老是一种公平的经济交换113-114
  • 三、 公共产品理论114-118
  • (一) 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114-115
  • (二) 作为公共产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115-118
  • 四、 公平与效率理论118-123
  • (一) 公平效率理论的基本内容118-119
  • (二) 我国经济发展中公平效率理论的演变119-120
  • (三) 公平效率理论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120-123
  • 第四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容反思与域外经验123-149
  • 一、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123-131
  • (一) 覆盖范围更广123-125
  • (二) 保障水平更提高125-126
  • (三) 投保主体责任明晰126-128
  • (四) 权利义务明晰128-130
  • (五) 层次性针对性凸显130-131
  • 二、 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131-138
  • (一) 社会共济性较差131-133
  • (二) 未贯彻强制性原则133-134
  • (三) 保值增值困难134
  • (四) 政府责任不足134-137
  • (五) 区域、城乡差异难以有效兼顾137-138
  • 三、 国外养老保险的典型模式138-143
  • (一) 福利型养老保险138-140
  • (二) 保险型养老保险140-142
  • (三) 储蓄型养老保险142-143
  • 四、 国外养老保险的借鉴意义143-149
  • (一) 依据国情,逐步完善143-144
  • (二) 政府发挥重要作用144-145
  • (三) 个人积累与国家补贴相结合145
  • (四) 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145-149
  • 第五章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化构建149-169
  • 一、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建构的必要性149-151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149-150
  • (二)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150
  • (三) 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稳定性的现实需要150-151
  • 二、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151-157
  • (一) 保护农民基本生存权151-153
  • (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53-155
  • (三) 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155-156
  • (四) 保障农民自由发展156-157
  • 三、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157-161
  • (一) 基本养老全覆盖原则157-158
  • (二)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158-159
  • (三) 多主体相结合原则159-160
  • (四) 多元化、多层次原则160-161
  • 四、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具体措施161-169
  • (一) 妥善处理与其它养老保障方式的关系161-162
  • (二) 明确资金供给责任162-163
  • (三)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63-164
  • (四) 建立稳定的基金筹集与保值增值机制164-166
  • (五) 推进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化166-167
  • (六)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进程167-169
  • 结语169-171
  • 参考文献171-183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83-185
  • 致谢185-1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小建;;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基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2 李宏艳;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侯志阳;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基础的演变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胡豹;卫新;;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比较与启示[J];商业研究;2006年07期

5 公维才;;强化政府职责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6 何素美;;《社会保险法》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5期

7 李长远;;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读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4期

8 张燕;;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公平观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0年08期

10 张姝;;社会保障的人权保护[J];当代法学;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岩;社会保障与公平、效率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2 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欧阳琼;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90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