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本文主要就养老保险统筹制度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统筹状况下养老保险制度所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影响,讨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的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建设方向。本文认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对于保障劳动者养老权益、促进就业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1993年中国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制度进行改革,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来,至今已有21年的时间。这种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养老靠企业的状况,减轻了企业沉重的养老负担,同时对于保障职工养老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日益严重,基于地方统筹管理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逐渐出现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如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养老负担严重失衡、各地养老基金收支差距很大,养老基金运营效率较低;养老负担较重的地区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社会统筹养老金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养老保险难以转移接续,劳动者整体参保率不高,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目前中国存在的大规模流动的劳动人口的养老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种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体现在地区之间不统筹,而且还体现在曾经长期存在的机关事业部门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双轨制”,“双轨制”抑制了高校毕业生向企业就业的积极性,造成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高素质人才的状况。可喜的是,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机关事业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向全国统筹的重大进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之一,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本文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通过利用利益关系理论对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进行研究,对养老保险统筹状况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着重研究了养老保险统筹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以及企业与机关事业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我们认为,养老保险在地区之间实现全国统筹,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没有技术障碍的,其技术运行成本极低。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存在的统筹层次低,各行政区划之间的养老保险不能实现很好地统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养老保险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省或直辖市,是劳动力流入区域,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险金收入远远大于养老保险金支出,有极大的余额,如果实现全国范围统筹,就可能使这些地区的养老保险金转向劳动力流出的中西部地区,其利益受损。也就是说,在养老保险统筹中,不同利益主体具有不同利益目标,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必然会引起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这正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把握各方利益矛盾所在,进而采取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政策措施,才能尽快提高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此外,论文分析了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即养老保险统筹状况通过影响养老保险预期收益而改变劳动者就业决策,从而引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就业状况的差异,并对由此而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做出理论解释。论文共有7章,其中第3章到第7章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章导言主要是对论文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做出了说明。其中对于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政治经济学利益关系理论和养老保险理论进行阐述和梳理,并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2章对养老保险统筹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评论。通过文献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对制约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原因分析大多集中在客观因素的探讨,虽然对于养老保险统筹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本文致力于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国外文献,对统筹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在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还未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国家只占少数,由统筹层次低所引起的问题不具有研究的共性。第3章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状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状况有着其特有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统筹状况都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紧密相关。通过整理和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以及对当前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实证描述,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发展脉络,这为本文接下来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第4章对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分析。养老保险统筹状况中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机关事业部门以及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将涉及资金上缴与划拨、权利和责任的重新分配,这就必然引起各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并引起既有利益关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从而造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正是制约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只有照顾好各方合理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此需要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进而探讨协调各方利益矛盾的改革措施,才能尽快实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第5章是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将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就业者都是一个经济人,都会尽最大努力使个人收益最大化。因此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是通过改变劳动者的养老保险预期收益而改变其就业决策,从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就业状况的差异。这就会引起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这实际上是较低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所引起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劳动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表现和延伸,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只有尽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消除企业与机关事业部门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的差异,才能有助于解决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第6章是制度比较研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发展时间还很短,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因此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来加以完善,不失为是一种较为有效做法。本文首先考察了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三种主要的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模式,接着以美国为研究对象,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国土面积大,劳动力在不同地方政府辖区内流动,从而形成养老基金的不同区域之间筹资和使用,这些特点与中国的情况极为相似。因此通过系统研究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状况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在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状况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7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提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完善为出发点,提出协调各方利益矛盾的政策措施。同时对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养老保险涉及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是制约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根本原因。只有把握利益关系这一线索,才能尽快推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从政治经济学利益关系分析视角讨论了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中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拓展了对养老保险统筹状况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政治经济学利益关系理论的应用领域。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各地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参差不齐,省级和县市级并存,现有的文献难以真正描述当地的实际情况,实地调查的难度也较大。另外由于存在相当规模的跨省流动人口,这部分劳动者参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也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养老保险 统筹状况 利益关系 就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42.67
【目录】:
- 中文摘要13-17
- ABSTRACT17-22
- 第1章 导言22-41
- 1.1 问题的提出22-25
- 1.2 研究意义25-26
- 1.3 相关概念界定26-29
- 1.4 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29-36
-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36-38
- 1.6 论文创新与研究不足38-41
- 第2章 文献综述41-56
- 2.1 国内相关文献及评论41-46
- 2.1.1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必要性41-42
- 2.1.2 制约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原因42-43
- 2.1.3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保障条件43-45
- 2.1.4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路径选择与方案设计45-46
- 2.2 国外相关文献及评论46-54
- 2.2.1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47-48
- 2.2.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48-52
- 2.2.3 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52-54
- 2.3 小结54-56
- 第3章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56-68
- 3.1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历史演进56-61
- 3.1.1 1950-1978——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时期56-57
- 3.1.2 1978-1990——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养老保险制度57-58
- 3.1.3 1990s以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58-61
- 3.2 当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61-67
- 3.2.1 养老保险制度地区分割61-62
- 3.2.2 机关事业部门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的差异62-66
- 3.2.3 养老金收入地区差异大66-67
- 3.3 小结67-68
- 第4章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68-98
- 4.1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中相关利益主体及其行动逻辑68-73
- 4.1.1 中央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定位的转变68-69
- 4.1.2 地方政府——向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主体转变69-70
- 4.1.3 企业——向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转变70-71
- 4.1.4 职工——养老责任意识的转变71-72
- 4.1.5 机关事业部门——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转变72-73
- 4.2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73-96
- 4.2.1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目标差异的矛盾73-75
- 4.2.2 地方政府之间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的矛盾75-89
- 4.2.3 地方政府执政理念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89-92
- 4.2.4 企业降低成本与职工维护养老权益之间的矛盾92-95
- 4.2.5 企业与机关事业部门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的矛盾95-96
- 4.3 小结96-98
- 第5章 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的影响98-114
- 5.1 关于养老保险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98-101
- 5.1.1 养老保险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98-99
- 5.1.2 养老保险对劳动者退休前就业的影响99
- 5.1.3 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对就业的影响99-101
- 5.2 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的影响机制101-106
- 5.2.1 部门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对就业的影响102-104
- 5.2.2 地区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104-106
- 5.3 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模型106-113
- 5.3.1 机关事业部门与企业之间人才供给失衡108-109
- 5.3.2 地区间劳动就业状况差异109-113
- 5.4 小结113-114
- 第6章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114-138
- 6.1 当前国外主要的养老保险统筹模式114-121
- 6.1.1 个人账户积累制114-117
- 6.1.2 名义账户制117-120
- 6.1.3 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混合制120-121
- 6.2 美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历史演变121-128
- 6.2.1 1920s-1970s——联邦政府雇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初步建立时期122-126
- 6.2.2 1970s-1980s——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126-127
- 6.2.3 1990s以后——养老保险私有化争论127-128
- 6.3 当前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状况128-132
- 6.3.1 社会养老保险129-130
- 6.3.2 雇主养老保险130-132
- 6.3.3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132
- 6.4 制度借鉴及其分析132-135
- 6.4.1 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133
- 6.4.2 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养老账户体现不同的保障需要133-134
- 6.4.3 终生固定社会保障号实现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134
- 6.4.4 自雇人员及没有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设计值得借鉴134
- 6.4.5 保留原有的养老金账户的做法,可以维护职工原来缴费权益134-135
- 6.4.6 养老保险缴费需规定最高限额135
- 6.5 小结135-138
- 第7章 政策含义及研究展望138-144
- 7.1 关于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政策建议138-142
- 7.1.1 通过顶层设计,消除产生政府间利益矛盾的制度缺陷138-139
- 7.1.2 建立劳动者就业电子数据库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139-140
- 7.1.3 改革现行的地方政绩考核体制140-141
- 7.1.4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141
- 7.1.5 消除机关事业部门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的差异141-142
- 7.2 研究展望142-144
- 参考文献144-155
- 致谢155-157
- 科研成果157-15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隶1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和泰;;养老保险“碎片化”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保险研究;2011年05期
2 张向达;刘儒婷;胡鹏;吕珊珊;;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路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3 郑秉文;孙守纪;齐传君;;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1期
4 陈元刚;李雪;李万斌;;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操作[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5 侯风云;马凯旋;;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对劳动供给影响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6 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动力源泉与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3年11期
7 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龚秀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健;;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J];经济科学;1991年02期
10 侯风云;;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相关问题思考[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08年0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珍;[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丽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张倩;典型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军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官创;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养老保险统筹状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9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