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与“财政是庶政之母”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财政的地位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提升至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财政改革的国家战略地位。 财政分权是世界各国财政制度安排的一般趋势。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现已步入新的阶段,建立科学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析框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指导,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维度,通过对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客观评价为依据,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标。因此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在界定财政分权科学含义的基础上,沿着“财政分权的必要性—财政分权的影响因素—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深化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逻辑思路展开分析。论文通过梳理有关财政分权理论文献,比较分析美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财政分权实践,总结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验,提出了财政分权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地域面积、人口密度和种族多样性等。财政分权改革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分权模式和分权度,财政分权是否适度,要看各级政府权责利是否对等,是否有利于完善各级政府的职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是否有利于提供财政资金效能,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品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论文提出了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指导,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维度,建立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模型,试图把财政分权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放在同一个时和空中研究。 论文把财政分权的研究嵌入到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当中,对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践和特点做了总体分析和描述。重点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中存在的土地财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等问题展开分析。还以西部省份云南省和东部省份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省级以下地方财政分权改革,包括“省直管县”财政分权改革实践。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主要包括:一是提出了财政分权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可以经济学、宪政学和管理学等多重视角加以说明,但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影响财政分权的因素、最优财政分权度的确定、财政分权效应评价等方面。论文提出财政分权改革目标应从单一的经济发展目标转向综合的社会公平目标、从传统管制模式转向现代治理模式、从公共财政的制度建构转向公共财产的法制规范。二是提出了财政分权“度”的影响因素。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让政府、社会与市场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合理适度的财政分权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各级政府间财权与财力的分配,保障各级政府都有必要的财权和充足的财力来较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以优质高效地提供民众满意的公共品和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三是构建了衡量财政分权改革效应的评价体系。财政分权改革的效应应放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立体坐标系中,以是否是“帕累托改进”作为衡量标准来评价改革的效应。从政府维度上主要考察通过改革各级政府间相互关系是否理顺;从市场维度上主要考查通过改革各级政府的收益、损失和效率变化;从社会维度上主要考查通过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效益和民主程度是否得到提升。构建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体系,可以对各级政府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进行量化考评,同时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财政分权的程度或水平指标进行量化。目的是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四是基于“政府理性陷阱假设”,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剖析了财政分权中的若干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分权改革的建议,包括加快财政体制法治化建设;完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强化转移支付平衡与激励作用;协同推进财政分权配套体制改革等。
【关键词】:财政分权改革 经济学分析 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革效应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导论14-25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17
- 一、现实意义14-16
- 二、理论意义16-17
-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17-20
- 一、核心概念17-20
- 二、研究范围20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20-25
- 一、本文的逻辑思路20-21
- 二、研究框架21
- 三、主要研究方法21-22
-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22-25
- 第二章 财政分权理论及文献综述25-39
-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25-27
-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25-26
- 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26
- 三、财政分权理论研究新进展26-27
- 第二节 国外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综述27-32
- 一、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研究27-28
- 二、关于制约和影响财政分权因素的研究28-30
- 三、关于财政分权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30-31
- 四、关于财政分权程度的研究31-32
- 第三节 国内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综述32-37
- 一、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研究32
- 二、关于制约和影响分权因素的研究32-33
- 三、关于财政分权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33-34
- 四、关于财政分权程度的研究34-36
- 五、关于财政分权与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36
- 六、关于省以下财政分权研究36-37
- 第四节 综合评述37-39
- 第三章 财政分权改革的学理基础和实践依据39-58
- 第一节 财政分权改革的学理基础39-47
- 一、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分权39-41
- 二、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制度变迁41-43
- 三、从宪政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分权43-46
- 四、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分权46-47
- 第二节 财政分权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47-51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适度财政分权的标准和原则49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适度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49-51
- 第三节 财政分权改革与各级政府行为偏好51-58
-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与“政府理性陷阱”51-52
- 二、委托-代理理论52-58
- 第四章 财政分权改革实践的国际比较58-72
- 第一节 世界各国财政分权模式58-61
- 一、按照分权程度标准划分财政分权模式58-59
- 二、按照财权与事权的对应程度标准划分财政分权模式59-60
- 三、按照民主化程度标准划分财政分权模式60-61
- 第二节 联邦制国家财政分权实践---以美国为例61-64
- 一、基本概况61
- 二、政府级次和管理结构61-62
- 三、各级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62
- 四、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划分62-63
- 五、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63
- 六、政府间平衡机制63
- 七、小结63-64
- 第三节 单一制国家财政分权实践---以法国为例64-65
- 一、基本概况64
- 二、政府级次和管理结构64
- 三、各级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64
- 四、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划分64
- 五、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64-65
- 六、小结65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实践---以印度为例65-68
- 一、基本概况65
- 二、政府级次和管理结构65-66
- 三、各级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66
- 四、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划分66-67
- 五、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67
- 六、政府间平衡机制67
- 七、小结67-68
- 第五节 启示与借鉴68-72
- 一、财政体制法制化程度高68
- 二、地方自治与中央主导相结合68-69
- 三、下放财权同时加强财政监督69
- 四、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分权水平69-70
- 五、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准确70-72
- 第五章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历程及主要问题分析72-102
- 第一节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历史进程73-79
-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阶段(1980年-1993年)73-74
- 二、分税管理适度收权阶段(1994年至今)74-79
- 第二节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主要特点79-89
- 一、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在失衡的制度环境中推进79-81
- 二、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在不对称中进行81-86
- 三、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隐含政治和经济风险86-89
- 第三节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89-102
- 一、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问题89-94
- 二、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问题94-96
- 三、地方债与地方治理问题96-100
- 四、“营改增”背景下地方税源问题100-102
- 第六章 中国地方财政分权改革实践分析:以云南省和浙江省为例102-132
- 第一节 云南省财政分权改革实践研究102-122
- 一、云南省财政分权改革历程102-103
- 二、云南省财政分权改革效应分析103-114
- 三、云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效应评价114-122
- 第二节 浙江省财政分权改革实践研究122-131
- 一、浙江省财政分权改革历程122-124
- 二、浙江省“省直管县”财政分权改革效应分析124-128
- 三、浙江省财政“省直管县”的具体措施及特点128-130
- 四、浙江模式的经验与不足130-131
- 第三节 深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建议131-132
- 第七章 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与指标体系构建132-157
- 第一节 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与财政绩效评价132-139
- 一、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与财政绩效评价的区别132-134
- 二、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的逻辑关系134-139
- 第二节 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与指标体系构建139-157
- 一、财政分权度的衡量指标139-142
- 二、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42
- 三、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体系构建142-151
- 四、中国财政分权改革效应评价151-157
- 第八章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结论及建议157-166
- 第一节 结论157-159
- 一、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属于“帕累托改进”157
- 二、国家应制定有利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和谐财政分权改革原则157-158
- 三、国家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下的财政分权改革评价体系158
- 四、“省直管县”财政分权改革应全面推广158
- 五、财政分权改革目标和模式应加快转型158-159
- 第二节 建议159-166
- 一、加快财政体制法治化建设159-161
- 二、强化财政监督约束机制161-162
- 三、强化转移支付平衡与激励作用162-165
- 四、协同推进财政分权配套体制改革165
- 五、建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165-166
- 附录166-170
- 参考文献170-177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77-178
- 致谢1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涛;杨君;曲晓飞;;最优财政分权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2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
3 吴群;李永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J];财贸经济;2010年07期
4 马大英;;社会主义财政体制问题初探[J];财政研究;1981年01期
5 呼显岗,常云昆;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需要的几项配套改革[J];财政研究;2005年06期
6 谢旭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J];财政研究;2009年02期
7 邓子基;唐文倩;;我国财税改革与“顶层设计”——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J];财政研究;2012年02期
8 王桂娟;财政合理分权与我国地方税的发展[J];财政研究;1999年08期
9 樊勇;;财政分权度的衡量方法研究——兼议中国财政分权水平[J];当代财经;2006年10期
10 娄成武;王玉波;;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公共治理变革研究[J];当代财经;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运政;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2 杨德强;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丁菊红;中国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D];复旦大学;2008年
4 骆祖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周小付;地方治理视角下的地方债风险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1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