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团队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跨组织团队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应对内部资源不足和外部市场变化,组织往往通过建立跨组织团队的方式从事创新活动。跨组织团队是这样一种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合作方组织,共同完成合作任务。例如,苹果和三星公司会和他们的供应商合作建立团队研发新产品;IBM和微软公司也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团队从事基础研究。由于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组织,跨组织团队的创新管理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管理不同组织文化带来的冲突、如何领导跨越组织边界的决策、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知识观点给团队成员带来的认知挑战等。这些困难都会对跨组织团队的创新产生影响。同时,创新多层次理论指出团队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包括团队层次的创新,又包括个人层次的创新;且团队创新不等于个人创新的简单相加,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的转换需要经过团队成员间的互动过程。目前,关于跨组织团队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研究将以跨组织团队为对象,重点研究团队冲突、分享式领导与中庸思维对团队或个人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研究,一是研究团队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二是研究分享式领导对团队及个人创新的影响;三是研究中庸思维对个人创新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应的文献回顾,然后详细介绍了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通过运用SPSS和HLM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本研究的系列假设进行了检验。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对研究结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给予了阐述。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一是研究了跨组织团队中冲突对团队创新的影响,以及分享式领导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关系冲突会负向影响团队创新,而任务冲突会倒U型影响团队创新。基于情境理论,进一步发现冲突与创新的关系会受到团队领导力的影响。考虑到跨组织团队中合作方成员的权力对称有利于合作创新,本研究关注了分享式领导。结论表明,分享式领导对冲突与团队创新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分享式领导越高,关系冲突与团队创新的关系越弱,任务冲突与团队创新的倒U型关系会越强。二是研究了跨组织团队中分享式领导对团队及个人创新的影响,以及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分享式领导会通过知识分享正向影响团队及个人创新。另外,任务互依性会调节分享式领导与知识分享的关系,任务互依性越高,分享式领导与知识分享的关系越强。任务互依性也会调节知识分享与两种创新的关系,任务互依性越高,知识分享与团队创新的关系越强,但是,任务互依性对知识分享与个人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三是研究了跨组织团队中团队成员的中庸思维对个人创新的影响,以及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庸思维会正向影响个人创新。基于创新交互理论,进一步发现中庸思维与个人创新的关系会受到团队任务互依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任务互依性会正向调节中庸思维与个人创新的关系,当任务互依性越高,中庸思维与个人创新的关系越强。为了深入探讨任务互依性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任务互依性会通过知识分享来调节中庸思维与个人创新的关系,即知识分享在任务互依性的调节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第一,丰富了跨组织团队创新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分析了跨组织团队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团队冲突、分享式领导以及中庸思维对创新的影响。第二,拓展了团队冲突的相关研究,一是研究了跨组织团队中冲突对创新的影响,二是考虑到分享式领导对冲突与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第三,丰富和拓展了分享式领导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将分享式领导的概念应用于跨组织团队的情景,另一方面探讨了分享式领导对创新的跨层次影响。第四,丰富和拓展了中庸思维的相关研究,一是在跨组织团队的情景下引入中庸思维的概念,二是研究了其作为个人的认知风格对于创新的作用。研究结论为跨组织团队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些实践启发。首先,要监督和干预团队冲突。例如监控和及时制止团队中涌现的关系冲突;将适度的任务冲突有利于创新的理念传达给员工,并构建交流工具和渠道使合作方成员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其次,要积极推广分享式领导。例如鼓励合作方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做决策等。另外,管理者需要注意分享式领导与任务互依性的平衡。当跨组织团队面临较低水平的权力分享时,管理者需要设计团队的任务结构来提高合作方成员间的任务互依性,例如在分配团队任务时,让个人的工作任务需要得到其他合作方成员的更多支持和协作。再次,要提高员工的中庸思维水平,例如鼓励员工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员工吸取和整合他人观点等。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中庸思维与创新的关系会随着团队任务互依性的变化而变化。当团队员工的中庸思维水平较低时,管理者需要提高合作方成员间的任务依赖程度。
【关键词】:跨组织团队 创新 团队冲突 分享式领导 中庸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14-16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16-17
- 1.3 研究框架17-18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8-19
- 1.5 研究创新点19-22
- 第2章 文献综述22-32
- 2.1 跨组织团队综述22-23
- 2.2 创新综述23-26
- 2.2.1 团队创新23-24
- 2.2.2 个人创新24-25
- 2.2.3 创新多层次理论25-26
- 2.3 团队冲突综述26-28
- 2.4 分享式领导综述28-29
- 2.5 中庸思维综述29-30
- 2.6 小结30-32
- 第3章 团队冲突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理32-46
- 3.1 引言32-34
- 3.2 理论假设34-38
- 3.2.1 团队冲突与团队创新34-36
- 3.2.2 分享式领导的调节作用36-38
- 3.3 研究设计38-41
- 3.3.1 样本收集38-39
- 3.3.2 变量测量39-41
- 3.3.3 分析策略41
- 3.4 数据分析结果41-44
- 3.4.1 信度和效度检验41-42
- 3.4.2 回归分析结果42-44
- 3.5 结论与讨论44-46
- 第4章 分享式领导对团队及个人创新的作用机理46-62
- 4.1 引言46-47
- 4.2 理论假设47-51
- 4.2.1 分享式领导与知识分享47-48
- 4.2.2 知识分享与团队及个人创新48-49
- 4.2.3 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49
- 4.2.4 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49-51
- 4.3 研究设计51-54
- 4.3.1 数据收集51-52
- 4.3.2 变量测量52-53
- 4.3.3 分析策略53-54
- 4.4 数据分析结果54-59
- 4.4.1 信度和效度检验54
- 4.4.2 描述性统计54-55
- 4.4.3 团队层次的分析结果55-57
- 4.4.4 跨层次的分析结果57-58
- 4.4.5 附加分析58-59
- 4.5 结论与讨论59-62
- 第5章 中庸思维对个人创新的作用机理62-72
- 5.1 引言62-63
- 5.2 理论假设63-66
- 5.2.1 中庸思维与个人创新63-64
- 5.2.2 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64
- 5.2.3 任务互依性与知识分享64-65
- 5.2.4 知识分享的调节作用65
- 5.2.5 有中介的调节作用65-66
- 5.3 研究设计66-68
- 5.3.1 研究对象66-67
- 5.3.2 研究变量67
- 5.3.3 分析策略67-68
- 5.4 数据分析结果68-70
- 5.5 结论与讨论70-72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72-82
- 6.1 研究结论72-73
- 6.2 论意义73-76
- 6.3 实践意义76-78
- 6.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78-82
- 参考文献82-98
- 附录1 合作创新调查问卷(团队成员填写)98-104
- 附录2 合作创新调查问卷(团队领导填写)104-110
- 致谢110-11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12-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来坛;刘蓉晖;张风华;;团队创新氛围量表的研究现状[J];管理评论;2009年08期
2 杜旌;徐珏;;团队创新氛围:以团队水平促进个人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2期
3 孙彬;;团队及团队创新研究进展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Z1期
4 方来坛;时勘;刘蓉晖;;团队创新氛围的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12年06期
5 施新颖;;团队创新能力探析[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士军;;浅析团队创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谢陆宁;张朋柱;;团队创新中主意识别及评价支持系统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10期
8 李媛;高鹏;汤超颖;裴瑞敏;;团队创新氛围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S1期
9 雁鸣;;增长创新能力[J];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06期
10 王黎萤;;研发团队创新气氛的维度开发与结构验证[J];科学学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媛;高鹏;汤超颖;裴瑞敏;;团队创新氛围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文勤;石金涛;;团队中的目标取向对个人与团队创新的影响——基于多层次分析的研究框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新民;祝金龙;解志韬;;目标导向、团队创新支持气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鹏;李媛;汤超颖;;TCI在我国的有效性验证:研发团队创新氛围的测度[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企业员工互动平台 马俊 川煤集团芙蓉公司红卫煤矿 罗勇 昆明铁路局昆明北车辆段 黄再云;当好团队创新领头羊,让职工感受创新美[N];工人日报;2013年
2 任淑娟 王宏刚;团队创新 攻关致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杨洋;团队创新是关键[N];中国汽车报;2005年
4 赵华;团队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之源[N];工人日报;2008年
5 梁乃勤 董丽华;团队创新 激发活力[N];中国冶金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苏铁鹰;多彩个性融入团队创新[N];中国纺织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王楚芸 胡小娟;团队创新要有惯性[N];中国邮政报;2013年
8 仲理峰 应用心理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团队创新的心理资本[N];经济日报;2013年
9 朱祖福;团队创新 企业活力的源泉[N];上海科技报;2007年
10 殷小龙 本报特约通讯员 邹兵 李玉明;“科研雪球”缘何越滚越大[N];解放军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志;跨组织团队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谢陆宁;基于综合集成的团队创新支持理论与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夏青;团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与创新团队竞争优势提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顾慧君;知识工作团队创新的迷失:知识创造过程视角下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钱源源;员工忠诚、角色外行为与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芳;团队创新的知识管理[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懿;研发团队行为整合与团队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2 任秀丽;领导成员交换、团队成员交换与团队创新气氛的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曹雅青;团队凝聚力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晏芹;团队冲突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唐培培;团队创新氛围与工作价值取向对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6 朱绍臣;团队公民行为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朱潋;团队创新气氛与学习型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陈鹏飞;领导力培训与团队创新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朋;团队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团队认同的中介作用[D];苏州大学;2013年
10 王昱;团队反思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跨组织团队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1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