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05:51
业绩指标是企业估值的基础,会计收益的分类及其披露,不仅影响企业内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资本流向。面对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创新背景,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化,非传统的新型收益来源不断产生,“其他综合收益”(OCI)已成为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8)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确定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重要变化,以及我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CAS 30(2014)”)的制定与实施,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界定与列报制度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根据这种现实环境变化,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分析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的历史变革及列报内容、列报方式变化的现实情形,进一步探究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实施效应的影响机理与路径,并从会计信息质量、股权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率三个维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其他综...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其他综合收益列确认利得和损失列报其他
合收益52。可见,IASB支持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能进行重分类的观点。以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为基础,2018年3月,IASB发布更新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新增第七章“列报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阐述了列报和披露的概念,构建综合收益列报框架,明确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划分及重分类标准等。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是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实质性趋同的重要标志,其他综合收益从概念引入到分类列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即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和CAS30(2014),如图2-1所示。图2-1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在我国的制度演进(一)《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与IFRS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准则体系不仅在收益报告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体现的财务报表列报相关理念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财务报告目标由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并全面应用于交易和事项的确认与计量;2.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纳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由原来的三主一附扩展为52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ExposureDraft,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Reporting[S].London:IASB,2015:77.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确认利得和损失2009解释第3号和年报工作通知:列报其他综合收益2014CAS30:一级科目列报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49图2-2各年度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数量占比(二)不同行业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数量分布各行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数量分布见表2-8、图2-3。(1)纵向比较,最后一列合计数显示,各行业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数量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业上市公司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比例最高,超过80%的金融业公司在其年度利润表中列报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当期发生额,这也是大部分文献重点关注金融业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原因之一。具体到不同的市场类型,主板金融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比例要明显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仅次于金融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列报比例在63%左右。列报比例最低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列报比例分别为25.12%和26.62%。本文在后续的描述性分析中将区别金融业和非金融业样本,在后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研究中,重点关注非金融业企业样本。表2-8各行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数量分布上证主板深证主板深证中小板深证创业板合计行业代码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A3526.12%3271.11%2524.51%1540.54%10733.65%B20251.01%4029.63%2244.00%2993.55%29347.88%C2,53253.29%1,20855.13%2,24548.64%92539.06%6,91049.62%D22547.27%14447.84%2334.85%18.33%39345.9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披露其他综合收益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 田昆儒,田雪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2]其他综合收益、管理防御与高管薪酬[J]. 赵艳,张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11)
[3]其他综合收益披露会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视角[J]. 王艳,刘小英,翟秋玲.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05)
[4]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审计师行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肖虹,李少轩,张瑞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10)
[5]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者定价效应——基于公司信息环境和投资者认知能力的视角[J]. 李少轩,肖虹,张瑞丽. 当代财经. 2018(08)
[6]关于改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思考[J]. 张清玉. 财务与会计. 2018(15)
[7]公允价值下的盈余管理:平稳利润下的危机——以A上市公司为例[J]. 李超颖,张玥,李烜博,梁上坤.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8(04)
[8]政策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 陈德球,陈运森. 经济研究. 2018(06)
[9]其他综合收益及其列报改进是否提高了盈余透明度?——分析师行为及股价同步性的证据[J]. 杨有红,闫珍丽. 会计研究. 2018(04)
[10]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可以给市盈率带来溢价效应吗?[J]. 王艳,谢获宝. 会计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 王永杰.西南财经大学 2011
[2]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D]. 周春梅.西南财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综合收益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债务契约的影响研究[D]. 何亦辰.兰州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35584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其他综合收益列确认利得和损失列报其他
合收益52。可见,IASB支持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能进行重分类的观点。以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为基础,2018年3月,IASB发布更新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新增第七章“列报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阐述了列报和披露的概念,构建综合收益列报框架,明确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划分及重分类标准等。三、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其他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是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实质性趋同的重要标志,其他综合收益从概念引入到分类列报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即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2009)和CAS30(2014),如图2-1所示。图2-1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在我国的制度演进(一)《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与IFRS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准则体系不仅在收益报告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体现的财务报表列报相关理念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财务报告目标由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并全面应用于交易和事项的确认与计量;2.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纳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由原来的三主一附扩展为52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ExposureDraft,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Reporting[S].London:IASB,2015:77.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确认利得和损失2009解释第3号和年报工作通知:列报其他综合收益2014CAS30:一级科目列报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制度变革与实施效应研究49图2-2各年度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数量占比(二)不同行业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数量分布各行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数量分布见表2-8、图2-3。(1)纵向比较,最后一列合计数显示,各行业列报其他综合收益的数量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融业上市公司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比例最高,超过80%的金融业公司在其年度利润表中列报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当期发生额,这也是大部分文献重点关注金融业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原因之一。具体到不同的市场类型,主板金融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比例要明显高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仅次于金融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列报比例在63%左右。列报比例最低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列报比例分别为25.12%和26.62%。本文在后续的描述性分析中将区别金融业和非金融业样本,在后续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施效应的研究中,重点关注非金融业企业样本。表2-8各行业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数量分布上证主板深证主板深证中小板深证创业板合计行业代码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列报数量列报比例A3526.12%3271.11%2524.51%1540.54%10733.65%B20251.01%4029.63%2244.00%2993.55%29347.88%C2,53253.29%1,20855.13%2,24548.64%92539.06%6,91049.62%D22547.27%14447.84%2334.85%18.33%39345.9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披露其他综合收益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 田昆儒,田雪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02)
[2]其他综合收益、管理防御与高管薪酬[J]. 赵艳,张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11)
[3]其他综合收益披露会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视角[J]. 王艳,刘小英,翟秋玲.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05)
[4]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审计师行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肖虹,李少轩,张瑞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10)
[5]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者定价效应——基于公司信息环境和投资者认知能力的视角[J]. 李少轩,肖虹,张瑞丽. 当代财经. 2018(08)
[6]关于改进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思考[J]. 张清玉. 财务与会计. 2018(15)
[7]公允价值下的盈余管理:平稳利润下的危机——以A上市公司为例[J]. 李超颖,张玥,李烜博,梁上坤.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8(04)
[8]政策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 陈德球,陈运森. 经济研究. 2018(06)
[9]其他综合收益及其列报改进是否提高了盈余透明度?——分析师行为及股价同步性的证据[J]. 杨有红,闫珍丽. 会计研究. 2018(04)
[10]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可以给市盈率带来溢价效应吗?[J]. 王艳,谢获宝. 会计研究. 2018(04)
博士论文
[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 王永杰.西南财经大学 2011
[2]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D]. 周春梅.西南财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综合收益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债务契约的影响研究[D]. 何亦辰.兰州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3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33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