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基于保险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综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2:07

  本文关键词:基于保险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综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内矿产资源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多,在面对风险时,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型企业基本上是采用的“自我承担”和“依靠政府补助”的风险处理方式,一旦风险发生时,对企业造成压力,也给社会造成了负担。保险是作为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矿产资源型企业对于应用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方式不清楚也不明白。所以“基于保险对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这个课题的综合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价值。本人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大多数只是针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的特定风险或局部风险应用保险的研究,并未对矿产资源型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整体风险应用保险进行过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同时保险行业也缺乏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整体风险状况的综合研究,更缺乏能将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管理与保险相结合的专业研究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先前对于“基于保险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研究”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不足,所以本人对此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本文从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入手,阐明了保险、矿产资源型企业及风险转移的概念、特征、种类等基本理论。运用智暴法、德尔菲法、风险清单分析法和现场调查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调研和访谈,对于企业整体风险进行了专项识别与分类,总结出宏观环境风险、行业市场风险、勘查风险、开采风险、经营风险、资源枯竭风险等六大方面的I级风险和四十七个II级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模式。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运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总结出企业的风险等级模式,并且运用风险加权评估法再次对结果进行科学论证,总结构建出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等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风险控制优先序列表。然后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各个风险逐项以传统精算条件标准和现代保险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可保分析,并提出了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矿产资源型企业可保风险模式和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策略模式。在可保风险模式的基础上,对于矿产资源型企业可保风险逐项进行分析并得出对应风险的保险险种,由此构建矿产资源型企业综合保险模式。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矿产资源型企业应用保险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用事实来说明矿产资源型企业应用保险进行风险转移这种方式对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国内关于矿产资源型企业应用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本文通过该研究为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转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后续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矿产资源型企业 风险转移 保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1;F84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8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和主要创新点18-21
  • 1.2.1 研究主要内容18
  •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1.2.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9-21
  • 第二章 保险及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转移的基本理论21-71
  • 2.1 保险的基本理论21-55
  • 2.1.1 保险的要素、特征及分类21-28
  • 2.1.2 保险险种介绍28-44
  • 2.1.3 保险经营的组织形式44-54
  • 2.1.4 保险与风险管理的关系54-55
  • 2.2 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55-60
  • 2.2.1 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概念55-56
  • 2.2.2 矿产资源型企业的特征56-58
  • 2.2.3 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种类58-59
  • 2.2.4 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地位与贡献59-60
  • 2.3 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转移60-71
  • 2.3.1 企业风险基本理论60-62
  • 2.3.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62-67
  • 2.3.3 风险转移的基本理论67-68
  • 2.3.4 我国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必要性68-71
  • 第三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的风险识别71-90
  • 3.1 矿产资源型企业I级风险识别及分类71-73
  • 3.2 矿产资源型企业II级风险的识别与整体风险模式的确立73-77
  • 3.3 矿产资源型企业宏观环境风险77-79
  • 3.4 矿产资源型企业行业市场风险79
  • 3.5 矿产资源型企业勘查方面的风险79-81
  • 3.6 矿产资源型企业开采方面的风险81-84
  • 3.7 矿产资源型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84-89
  • 3.8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方面的风险89-90
  • 第四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的分析与评价90-160
  • 4.1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评价分析方法90-94
  • 4.1.1 风险红黄蓝分析法91-93
  • 4.1.2 加权评估法93-94
  • 4.2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94-145
  • 4.2.1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宏观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95-99
  • 4.2.2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行业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99-102
  • 4.2.3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勘查方面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102-107
  • 4.2.4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开采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107-117
  • 4.2.5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经营方面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117-138
  • 4.2.6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方面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138-141
  • 4.2.7 使用风险红黄蓝分析法构建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等级模式141-145
  • 4.3 使用加权评估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145-154
  • 4.3.1 使用加权评估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发生频率进行分析与评价145-148
  • 4.3.2 使用加权评估法对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严重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148-150
  • 4.3.3 使用加权评估法构建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等级模式150-154
  • 4.4 风险控制优先序列的确定154-160
  • 第五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的可保模式构建及应对策略分析160-204
  • 5.1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方法160-164
  • 5.2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64-199
  • 5.2.1 当前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分摊风险的方法164-168
  • 5.2.2 矿产资源型企业可保风险的构成条件168-169
  • 5.2.3 矿产资源型企业宏观环境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69-172
  • 5.2.4 矿产资源型企业行业市场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72-174
  • 5.2.5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勘查方面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74-178
  • 5.2.6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开采方面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78-185
  • 5.2.7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经营方面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85-197
  • 5.2.8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方面风险的可保分析及应对策略197-199
  • 5.3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可保模式的构建199-201
  • 5.4 矿产资源型企业风险应对策略模式的构建201-204
  • 第六章 矿产资源型企业综合保险模式的构建与研究204-219
  • 6.1 矿产资源型企业可保风险对应的保险选择的建议204-212
  • 6.1.1 矿产资源型企业宏观环境风险的保险204-205
  • 6.1.2 矿产资源型企业行业市场风险的保险205-206
  • 6.1.3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勘查方面的保险206
  • 6.1.4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开采方面的保险206-209
  • 6.1.5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经营方面的保险209-211
  • 6.1.6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方面的保险211-212
  • 6.2 矿产资源型企业综合保险模式构建212-219
  • 第七章 案例分析219-233
  • 7.1 矿产资源型企业案例分析概述219
  • 7.2 矿产资源型企业外部环境风险因素案例分析219-220
  • 7.3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勘查方面的案例分析220-221
  • 7.4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开采方面的案例分析221-224
  • 7.5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经营方面的案例分析224-229
  • 7.6 矿产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方面的案例分析229
  • 7.7 企业借助互保组织互保案例分析229-230
  • 7.8 企业借助专业自保公司自保进行风险转移的案例230-231
  • 7.9 案例分析总结231-233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233-242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233-234
  • 8.2 本文研究对实践管理的启示234-238
  • 8.3 对国家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建议238-239
  • 8.4 本文研究的不足239-242
  • 致谢242-244
  • 参考文献244-249
  • 附件249-251
  • 附录251

  本文关键词:基于保险对矿产资源型企业进行风险转移的综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33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