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7:03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住房,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才算有了一个家。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无法彻底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需要依赖于政府的干预与扶持,而保障居民生存权和居住权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住房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仅粮食问题突出,住房问题也十分严峻。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居民的住房问题就成为了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励住房私有化、实施安居工程与住房分配货币化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在构建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面临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放大和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双重压力。如何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问题,不仅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进程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取了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在介绍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美国、英国与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回顾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历程及特征,系统地研究、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三种具体政策形式——租赁型住房保障政策、购置型住房保障政策和混合型住房保障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租、售模式差异问题,构建了住房保障效用分析模型进行了数量分析,并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框架下租赁型住房保障政策和购置型住房保障政策有效配合、相互补充的关键在于保障性住房购买(租赁)的合理定价。最后,本文结合上述系统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高效运转的政策建议。文章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横向比较分析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并总结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并得出一个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结论:不同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也不断由“政策化”向“市场化”转变;在这一具有共性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不同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演进路径,或者称不同国家住房保障制度走向市场化的模式是各具特色的:美国坚持市场机制参与和影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全过程;英国则倾向于运用公房私有化的办法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市场化特征;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主导性明显,并且市场化转变非常缓慢。(2)通过归纳总结,本文指出了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路径、政策格局及发展趋势。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保障制度的演进路径为由以购置型住房保障政策(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到购置型住房保障政策与租赁型住房保障政策并重。当前我国以“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为特征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日趋清晰,在这一政策框架下,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与购置型保障性住房并驾齐驱,同时兼具租赁和购置功能的混合型保障性住房逐步推广,可以预期未来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将呈现租赁型、购置型以及混合型住房保障政策“三足鼎立”的局面。(3)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效用分析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保障性住房效用分析模型”,颠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定性化研究传统,填补我国数量化方法研究住房保障制度的空白。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经济适用房 廉租住房 政策性租赁住房 共有产权住房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81;D923.2;F299.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26
  • 1.1 问题的提出15-16
  • 1.2 文献综述16-22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6-17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7-22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22-24
  • 1.4 研究方法24
  • 1.5 创新点24-26
  • 第2章 住房保障制度相关理论分析26-36
  • 2.1 相关概念界定26-27
  • 2.1.1 保障性住房26
  • 2.1.2 保障性住房制度26-27
  •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性住房的定位27-30
  • 2.2.1 保障性住房是新型权利保障制度27-28
  • 2.2.2 保障性住房是一种公共产品28-29
  • 2.2.3 保障性住房具有多层次性特征29-30
  • 2.3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主体30-31
  • 2.3.1 供给方:政府30
  • 2.3.2 需求方:保障性住房的租住或购置人30-31
  • 2.4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31-33
  • 2.4.1 财政拨款32
  • 2.4.2 地方土地出让金收益32
  • 2.4.3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32
  • 2.4.4 银行信贷32-33
  • 2.4.5 融资平台33
  • 2.4.6 私人投资33
  • 2.5 住房保障制度相关理论依据33-36
  • 2.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住房保障制度理论33-34
  • 2.5.2 西方社会的公平分配理论34
  • 2.5.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4-36
  • 第3章 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践经验36-48
  • 3.1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分析36-39
  • 3.1.1 美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36-38
  • 3.1.2 美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运行特征分析38-39
  • 3.2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分析39-44
  • 3.2.1 英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39-41
  • 3.2.2 英国共有产权住房建设模式41-43
  • 3.2.3 英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运行特征分析43-44
  • 3.3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分析44-45
  • 3.3.1 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44-45
  • 3.3.2 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运行特征分析45
  • 3.4 典型国家住房保障经验比较45-48
  • 3.4.1 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45-46
  • 3.4.2 住房保障的制度体系与转向特征46-47
  • 3.4.3 保障标准的合理设置和适时变化47
  • 3.4.4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与社会效应47-48
  • 第4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48-53
  • 4.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整体进程回顾48-50
  • 4.1.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48
  • 4.1.2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48-49
  • 4.1.3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小结49-50
  • 4.2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经验分析50-51
  • 4.3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与阶段性成果51-53
  • 第5章 购置型住房保障制度运行分析53-64
  • 5.1 经济适用房53-58
  • 5.1.1 近年来我国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53-55
  • 5.1.2 近年来我国经济适用房销售情况55
  • 5.1.3 近年来我国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水平55-56
  • 5.1.4 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56-57
  • 5.1.5 我国经济适用房的法律与政策分析57-58
  • 5.2 限价商品房58-60
  • 5.2.1 近年来我国限价商品房的建设进展58
  • 5.2.2 我国限价商品房的定价机制58-59
  • 5.2.3 我国限价商品房的制度规范与完善59-60
  • 5.3 棚户区改造60-64
  • 5.3.1 我国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情况和总体布局60-61
  • 5.3.2 我国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模式61-62
  • 5.3.3 我国棚户区改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62-64
  • 第6章 租赁型住房保障制度运行分析64-76
  • 6.1 廉租房64-67
  • 6.1.1 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历史发展64-66
  • 6.1.2 我国廉租房制度运行中的主要问题66-67
  • 6.2 公共租赁住房67-72
  • 6.2.1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历史进程67-68
  • 6.2.2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现状68-70
  • 6.2.3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70-72
  • 6.3 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制度的并轨72-76
  • 6.3.1 并轨原因72-73
  • 6.3.2 制度设计73-74
  • 6.3.3 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并轨模式举例74-76
  • 第7章 混合型住房保障制度运行分析76-83
  • 7.1 共有产权住房概述76-78
  • 7.1.1 共有产权住房定义76
  • 7.1.2 共有产权住房的运行机制76-77
  • 7.1.3 我国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意义77-78
  • 7.2 我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78-83
  • 7.2.1 淮安模式78-80
  • 7.2.2 上海模式80-81
  • 7.2.3 我国共有产权住房发展模式评价81-83
  • 第8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效用分析模型83-93
  • 8.1“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用分析模型”的理论假设83-84
  • 8.2“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用分析模型”的推导84-91
  • 8.2.1 两期确定性“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用分析模型”84-87
  • 8.2.2 两期不确定性“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用分析模型”87-91
  • 8.3“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用分析模型”的结论91-93
  • 第9章 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议93-108
  • 9.1 优化保障性住房定价机制93-98
  • 9.1.1 我国现行保障房定价机制及其问题93-95
  • 9.1.2 优化我国保障房定价机制的指导原则95-96
  • 9.1.3 优化我国保障房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96-98
  • 9.2 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98-102
  • 9.2.1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的现状及问题98-99
  • 9.2.2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99-102
  • 9.3 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102-105
  • 9.3.1 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现状及问题102-104
  • 9.3.2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104-105
  • 9.4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其他建议105-108
  • 9.4.1 建立和完善保障房退出机制105-106
  • 9.4.2 确保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科学性106
  • 9.4.3 大力提倡正确的住房梯度消费观念106-108
  • 结语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附录115-120
  • 致谢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出售廉租房背离制度初衷[J];政府法制;2009年30期

2 彭红;;解决“购房难”建议推行共有产权房[J];中国人大;2010年05期

3 王路;;“共有产权”:模式的诞生与争议相伴[J];中华建设;2011年12期

4 李冀;;浅议共有产权房推行年租制之可行性——以上海市共有产权房政策为参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09期

5 彭纳;;共有产权房 在利益平衡中寻求共赢[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年07期

6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房管局关于张掖市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J];张掖政报;2009年10期

7 张根生;;淮安推行“共有产权房”模式[J];共产党员;2010年07期

8 王炜;;“共有产权”会让廉租房“变味儿”吗[J];共产党员;2010年10期

9 郭文婧;;英国与我国共有产权房制度之比较[J];共产党员;2010年11期

10 王建成;;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研究——以淮安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淮安共有产权房保障模式20问[N];中国建设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万利;“共有产权”与市场接轨模式破解经适房难题[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记者 赵晓展;淮安首创“共有产权房替代经适房”模式[N];工人日报;2010年

4 徐立凡 毛建国 欣然 张敬伟;政府市民共有产权模式能否普遍推广[N];中国改革报;2010年

5 王炜;部分省份尝试共有产权引发议论[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谢增毅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共有产权不是住房保障的良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7 郭文婧;英国共有产权房制度的启示[N];丽水日报;2010年

8 记者 高柱;四川启动廉租住房“共有产权”试点[N];工人日报;2010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梁鹏;兰州廉租房推行共有产权模式[N];重庆商报;2010年

10 周建邦 (江西·万载);“共有产权”不宜成住房保障的发展方向[N];人民代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天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杰;法律视野下“共有产权廉租住房模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2 陈凤丽;共有产权房产权比例初始分配与调整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3 郭鑫;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耿丹;共有产权住房制度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诗文;我国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属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赵艳;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余卓宁;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8 陈晓维;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郭新辉;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张金芳;中国住房不平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84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