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先驱者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创办人尤努斯之后,学术界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小额信贷机构,实践证明,通过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化发展而使得其能够在财务上保持可持续性,这时是通过小额信贷保证帮助贫困人群脱困的重要前提,但是商业化的发展程度也在考验着小额信贷机构的目标专注度,过度的商业化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目标偏移,也会导致贫困群体的利益受损,商业化程度不够又不能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小额信贷机构在全球的发展也确实对于贫困人群的脱贫和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风险控制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小额信贷机构也在快速商业化的背景下,开始出现了目标的分离,从最初单一的消除贫困为目标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到现在将小额信贷定位为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手段,小额信贷机构的也在通过不断创新来迎接经济环境的选择。小额信贷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经济有机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很多内在的“基因”很少变化或者说变化很慢,比如通过抵押、质押和担保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约束,这些方式自小额信贷机构的诞生之日就开始实行到现在,仍然是主流的风险控制手段。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在农村地区或者贫困人群展开小额信贷,也就缺乏逻辑起点,这也在极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路径的分析,利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寻找其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其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进而找出其演化的方向。这种分析范式将有限理性和满意假说作为分析的前提,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经济演化的内在机制,能更贴近实际,也能为小额信贷机构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从演化经济学这种新兴的视角来分析一个微观经济问题,这是一次探索,文章将小额信贷机构放在一个系统的演化结构中分析,结合现代生物学、复杂系统理论,来考察小额信贷。本文的研究重点将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置于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认为任何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进化的,这不同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小额信贷机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某种均衡。本文是在演化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小额信贷机构的,首先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内在“惯例”得以延续和保存的机制,分析了产生路径锁定的原因,也给出了路径替代所需的条件,这种长期的路径依赖在小额信贷机构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系统稳态,这种稳定状态限制了创新的开展,小额信贷机构在互联网、全球化等新背景下与外界交流更多、幅度更大,更容易形成系统内在的不稳定,也就会形成新的层次上的有序态,而这其中的内在动因就是创新的开展。其次,本文认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市场地位的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共生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创新取得较强的竞争系数是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经济进化中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这种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互动的共生关系有会对小额信贷产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小额信贷机构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共同演化关系,共同演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呈现出非线性的动态性。文章还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在不同的信用约束下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地区的参与者的动态行为,认为在农村地区有精英群体的领导作用会对小额信贷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城市地区,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使信贷员积极贷后跟踪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的收回是至关重要的。小额信贷机构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虽然日渐被弱化,但这一政府的公共目标仍然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撑,这时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会有着不同的效应。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和小额信贷在国内外以及历史的路径依赖等条件下,从小额信贷机构路径替代途径上、自组织产生条件上、多样性条件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目前创新不足,演化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小额信贷信息登记平台、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小额信贷评级体系等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对策,并以案例的形式给出了在当前世界互联和政府提出互联网+的条件下,小额信贷机构应该适应发展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小额信贷机构 演化博弈 自组织 共同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导论10-21
- 1.1 选题背景10-12
- 1.1.1 现实背景10-11
- 1.1.2 理论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13-16
- 1.3.1 研究思路13-16
- 1.3.2 研究路径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意义17-18
- 1.6 能的创新点18-21
- 第2章 小额信贷机构与演化经济学21-39
- 2.1 演化经济学理论21-28
- 2.1.1 早期的演化经济学思想21-23
- 2.1.2 现代演化经济学的理论23-28
- 2.2 小额信贷机构理论28-37
- 2.2.1 概念的界定28-29
- 2.2.2 小额信贷机构的特征29-30
- 2.2.3 文献综述30-37
- 2.3 研究述评(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39-56
- 3.1 回溯中国早期的小额信贷机构39-45
- 3.1.1 民国以前的小额信贷机构39-41
- 3.1.2 建国以前的小额信贷机构41-45
- 3.1.3 小结45
- 3.2 近年的中国小额信贷机构45-50
- 3.2.1 福利性小额信贷机构45-46
- 3.2.2 逐利性小额信贷机构46-47
- 3.2.3 混合目标的小额信贷机构47-50
- 3.3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发展50-54
- 3.3.1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共同的经验50-52
- 3.3.2 各国小额信贷机构的一些特点52-54
- 3.4 本章小结54-56
- 第4章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演化动因分析56-73
- 4.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路径依赖56-60
- 4.1.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自增强(收益递增)57-58
- 4.1.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自增强机制58-59
- 4.1.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演化的偶然因素59
- 4.1.4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锁定59-60
- 4.1.5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路径替代60
- 4.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多样性分析60-63
- 4.2.1 禀赋的多样性61-62
- 4.2.2 借贷模式的多样化62
- 4.2.3 机构组织的多样化62-63
- 4.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自组织63-66
- 4.3.1 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63-64
- 4.3.2 小额信贷机构的自组织演化64-66
- 4.4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的基础动力——创新66-72
- 4.4.1 现代小额信贷机构的创新66-70
- 4.4.2 基于Logistic曲线的小额信贷技术扩散70-72
- 4.5 本章小结72-73
- 第5章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共生关系与小额信贷产业的共同演化73-89
- 5.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共生关系与稳定性73-78
- 5.1.1 相关概念阐释73-74
- 5.1.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共生模型与稳定性分析74-78
- 5.1.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78
- 5.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与小额信贷产业的共同演化78-87
- 5.2.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与小额信贷产业共同演化的特征79-80
- 5.2.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与小额信贷产业共同演化的影响因素80-81
- 5.2.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与小额信贷产业的共同演化81-87
- 5.3 本章小结87-89
- 第6章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博弈分析89-111
- 6.1 演化博弈与基本假设89-90
- 6.2 中国农村和城市区域小额信贷机构演化博弈分析90-104
- 6.2.1 研究的必要性90-91
- 6.2.2 城市小额信贷机构现状91
- 6.2.3 基于不同信用约束的农村以及城市小额信贷演化博弈91-104
- 6.3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目标设定与政府目标设定的演化博弈分析104-109
- 6.3.1 研究的必要性104
- 6.3.2 小额信贷机构政府目标与经营目标偏移现状104-105
- 6.3.3 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目标与政府目标的演化博弈分析105-109
- 6.4 本章小结109-111
- 第7章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11-135
- 7.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演化中存在的问题111-121
- 7.1.1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共生发展存在障碍111-115
- 7.1.2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演化动力不足115-121
- 7.2 小额信贷机构演化发展方向——一个案例121-128
- 7.2.1 阿里小贷的演化历程121-123
- 7.2.2 阿里小贷的信贷技术演化123-125
- 7.2.3 联网下的小额信贷创新业务的开展125-128
- 7.3 政策建议128-133
- 7.3.1 区别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设立政策性小额信贷银行128-129
- 7.3.2 给予小额信贷机构更多的政策空间129-130
- 7.3.3 完善小额信贷信用体系130-132
- 7.3.4 建立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体系132
- 7.3.5 建立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信息登记发布平台132-133
- 7.4 本章小结133-135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135-139
- 8.1 研究结论135-137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137-139
- 参考文献139-149
- 附录:小额信贷机构信用评级标准指引149-153
- 致谢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彭志慧;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2 杨涛;;小额信贷机构:深陷泥潭[J];西部论丛;2006年10期
3 刘东文;苏配柚;;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出路何在?[J];银行家;2006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霍林郭勒市支行课题组;李浚东;夏雨;;对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08期
5 杨雪;王玮;缪军;;评级促进小额信贷机构商业化[J];银行家;2008年02期
6 戴小文;周毅;;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运行障碍研究与政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8年21期
7 杜云福;;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与运作的比较及启示[J];海南金融;2008年11期
8 晏雅卉;史晓芳;;小额信贷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任研究[J];现代商业;2009年27期
9 周夏;;微型金融在中国——论小额信贷机构在我国的发展[J];现代商业;2009年24期
10 刘雅娟;;浅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纯国;顾佳晖;;浙江温州信贷危机经验下建立新型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 白澄宇;小额信贷机构应有特殊经营理念[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2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本报专家组成员 杜晓山 编译;小额信贷机构服务小企业的作用[N];金融时报;2012年
3 见习记者 李s,
本文编号:408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0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