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城乡聚落空间是县域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城乡聚落空间的变动能够映射出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历程。城乡聚落空间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县域城乡聚落空间的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是地域空间受城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探索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由表象到内在、由简单到复杂构建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分析框架,探究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规律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弥补现有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不足,为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在系统梳理城乡聚落空间的理论支撑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开展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内容以“格局一分异一机制一优化”为主线,结合县域尺度的实证分析,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中观,揭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路径。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背景、意义,界定研究对象,梳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与框架。第二章为国内外城乡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从研究的历史阶段和研究的内容体系两个视角对国内外城镇空间和乡村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与展望。第三章为城乡聚落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组织和城乡空间关系三方面构筑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主要介绍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具体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五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分布形态三方面分析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将城乡聚落划分为四种空间分布类型。第六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从规模和形态两方面探索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综合考虑空间分布、规模和形态三方面指标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七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驱动力因子,揭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第八章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从城乡聚落空间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原则,构建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目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以上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为:(1)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在空间分布集聚程度、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分布形态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县域城镇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向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南部五个高值中心和北部低值连片格局,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苏南地区分布均衡和苏北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特征,城镇聚落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从南向北递减的梯度特征。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向西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部两个高值中心和西部低值连片格局。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聚落密度呈现东部高值连片和西北部低值连片格局,空间分布形态呈现环太湖地区均衡分布与沿海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特征,城乡聚落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特征。基于空间分布格局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四种类型:以张家港、昆山、常熟为代表的高密度均衡发展型;以如皋、泰兴、扬中为代表的中密度多核心分布型;以海门、姜堰、新沂、建湖等为代表的中密度首位城镇发展型;以沭阳等为代表的向心集中型首位城镇发展型。(2)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在规模和形态两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县域城镇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部高值集聚和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三大地区内部等级规模梯度变化特征,聚落形态呈现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县域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北部高值集聚和中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自东向西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减弱的态势,聚落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北-西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县域城乡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北高值集聚和中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规模结构呈现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增强的态势,聚落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3)综合城乡聚落空间分布、规模和形态三方面内容将县域城乡聚落划分为五种类型:高密度大规模城乡一体化发展型、中密度中规模较高水平城乡均衡发展型、高密度小规模首位城镇空间均衡发展型、低密度中规模首位城镇空间非均衡发展型、低密度小规模较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型。(4)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组成的,包括自然条件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驱动、交通发展的支撑和政府的规划调控。综合作用力导致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不同阶段外部条件所起的作用迥异。(5)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存在规模结构不平衡、空间布局不均衡、交通网络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基于系统性原则、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相统一原则和城乡一体化原则等空间优化原则,制定从城乡整体规划入手,重构城乡聚落体系;遵循城乡共建共享,构建聚落体系空间交通网络;实现城乡要素的统筹发展等空间优化的目标,提出合理有序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加强城乡聚落发展的空间分类指导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等空间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聚落 空间分异 形成机制 县域 江苏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F3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9
- 第一章 绪论19-25
- 1.1 研究背景19-20
- 1.1.1 县域层面城乡空间格局变动剧烈19
- 1.1.2 城乡聚落用地成为LUCC研究的热点课题19
- 1.1.3 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政策指引19-20
- 1.1.4 苏省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典型性20
- 1.2 研究意义20-21
- 1.2.1 理论意义20-21
- 1.2.2 实践意义21
- 1.3 概念辨析21-22
- 1.3.1 城乡聚落21
- 1.3.2 城乡聚落空间21-22
- 1.3.3 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22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22-25
- 1.4.1 城乡聚落空间研究的分析框架22
- 1.4.2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22-23
- 1.4.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23
- 1.4.4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23
- 1.4.5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23-25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5-47
- 2.1 城镇空间研究进展25-30
- 2.1.1 国外城镇空间研究进展25-27
- 2.1.2 国内城镇空间研究进展27-29
- 2.1.3 江苏省城镇空间研究进展29-30
- 2.2 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30-45
- 2.2.1 国外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30-38
- 2.2.2 国内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38-43
- 2.2.3 江苏省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43-45
- 2.3 研究展望45-47
- 2.3.1 相关研究的不足45
- 2.3.2 未来研究的展望45-47
- 第三章 城乡聚落空间的理论解析47-58
- 3.1 城乡空间结构理论47-51
- 3.1.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47
- 3.1.2 增长级理论47-48
- 3.1.3 中心——外围理论48
- 3.1.4 中心地理论48-49
- 3.1.5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49-50
- 3.1.6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50-51
- 3.1.7 乡村聚落演化模式51
- 3.2 城乡空间组织理论51-53
- 3.2.1 田园城市理论51-52
- 3.2.2 有机疏散理论52-53
- 3.3 城乡空间关系理论53-57
- 3.3.1 城乡Desakota发展模式53-54
- 3.3.2 城乡连续谱模型54-55
- 3.3.3 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55-56
- 3.3.4 城镇相互作用理论56
- 3.3.5 城乡一体化设计理论56-57
- 3.4 相关理论评述57-58
- 第四章 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58-76
- 4.1 研究区概况58-59
- 4.1.1 江苏省概况58
- 4.1.2 行政区划58-59
- 4.2 资料和数据来源59-60
- 4.3 研究方法60-74
- 4.3.1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方法60-62
- 4.3.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分析方法62-66
- 4.3.3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66-74
- 4.4 技术路线74-75
- 4.5 本章小结75-76
- 第五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76-90
- 5.1 县域城镇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76-81
- 5.1.1 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向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76-77
- 5.1.2 密度呈现东南部五个高值中心和北部低值连片的格局77-78
- 5.1.3 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苏南地区分布均衡和苏北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格局78-79
- 5.1.4 空间关联程度呈现南-北向梯度变化特征79-81
- 5.2 县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81-83
- 5.2.1 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向西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81-82
- 5.2.2 密度呈现东部两个高值中心和西部低值连片的格局82-83
- 5.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83-87
- 5.3.1 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83-84
- 5.3.2 密度呈现东部高值连片和西北部低值连片的格局84-85
- 5.3.3 空间分布形态呈现环太湖地区均衡分布与沿海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格局85-86
- 5.3.4 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东南-西北的梯度变化特征86-87
- 5.4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类型87-88
- 5.5 本章小结88-90
- 第六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90-110
- 6.1 县域城镇聚落的空间分异90-95
- 6.1.1 规模分布呈现南部高值集聚和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90-91
- 6.1.2 规模结构呈现三大地区内部等级规模梯度变化特征91-93
- 6.1.3 形态呈现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93-95
- 6.2 县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95-99
- 6.2.1 规模分布呈现北部高值集聚和中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95-96
- 6.2.2 规模结构呈现自东向西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减弱的态势96-97
- 6.2.3 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北-西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97-99
- 6.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99-103
- 6.3.1 规模分布呈现南北高值集聚和中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99-100
- 6.3.2 规模结构呈现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增强的态势100-102
- 6.3.3 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102-103
- 6.4 县域城乡聚落的地域类型103-109
- 6.4.1 城乡聚落地域类型划分的意义103-104
- 6.4.2 城乡聚落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104
- 6.4.3 县域城乡聚落的地域类型104-109
- 6.5 本章小结109-110
- 第七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110-139
- 7.1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110-126
- 7.1.1 自然条件的基础作用110-114
- 7.1.2 城镇化的外部推动114-116
- 7.1.3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6-119
- 7.1.4 交通条件的催化作用119-124
- 7.1.5 政府规划调控的引导作用124-126
- 7.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分析126-133
- 7.2.1 驱动力因子的确定126-128
- 7.2.2 驱动力的主成分分析128-130
- 7.2.3 驱动力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130-133
- 7.3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133-138
- 7.3.1 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134-135
- 7.3.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135-138
- 7.4 本章小结138-139
- 第八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139-145
- 8.1 城乡聚落空间存在的问题139-140
- 8.1.1 城乡聚落规模结构不平衡139
- 8.1.2 城乡聚落空间布局不均衡139-140
- 8.1.3 城乡聚落间交通网络结构不均衡140
- 8.2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原则140-141
- 8.2.1 系统性原则140
- 8.2.2 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相统一原则140-141
- 8.2.3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141
- 8.3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目标141-142
- 8.3.1 从城乡整体规划入手,构建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141
- 8.3.2 遵循城乡共建共享,构建聚落体系空间交通网络141
- 8.3.3 实现城乡要素的统筹发展141-142
- 8.4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策略142-143
- 8.4.1 合理有序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142
- 8.4.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142-143
- 8.4.3 加强城乡聚落的空间分类指导143
- 8.4.4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143
- 8.5 本章小结143-145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45-150
- 9.1 主要研究结论145-148
- 9.2 可能的创新点148
- 9.3 不足与展望148-150
- 参考文献150-17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70-171
- 致谢171-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泉;刘剑;;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三规合一”的关系——从“三结构一网络”谈起[J];城市规划;2014年10期
2 李平星;孙伟;;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城市扩展格局与驱动机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薛华培;崔洁;;城镇空间结构重组与联合发展策略——以江苏沿江地区过江通道建设为背景[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周锐;;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8期
5 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李红波;;江苏镇江地区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多级分形特征——以团聚状聚落体系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6 冀亚哲;张小林;吴江国;李红波;;多空间粒度下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5期
7 陆俊宇;刘茂松;徐驰;杨雪姣;张艳;张明娟;;苏锡常地区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8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9 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李红波;;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宿州市W乔徘齕J];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10 李铭;郑文含;;区域交通与城镇空间协调规划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绪梅;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江苏城镇空间布局模式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2 高亚男;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现状评估及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春阳;江苏省灌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贺艳华;益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1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