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6:02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但是,国民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距愈演愈烈、城市化水平良莠不齐、庞大的人口基数制衡经济发展甚至成为重负、单一的经济利益驱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自然灾害与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资源能耗水平过高且利用率偏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地区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失衡、经济发展存在隐性安全隐患、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偏高、民生改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就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适当的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外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它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国务院于2014年9月出台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得长江经济带一度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肩负着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支撑经济转型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完善区域对外开放格局、打造生态廊道等重要使命。其实质表明长江经济带在新一轮的开发、开放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尤其是其经济发展的质量。要弄清如何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得明确目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因此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研究对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及其质量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属性进行界定,从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持续性五个维度构建了测度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将长江经济带各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变异系数、锡尔系数、ESDA空间数据探索分析等方法对2006-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论文共七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主要对论文的相关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首先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与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理论上的相关阐述,并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与属性进行界定。论文认为经济发展质量这一经济学范畴必须涉及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结果满足人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内容,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包含一个地区从经济效益与分享度的提升、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创新与持续能力增长等多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讲是指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内部不断协调和优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讲,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经济总量与速度的提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定的投入要素获得更多的产出,亦或是一定的产出需要更少的投入:从经济结构角度来看,表现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和升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表现为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转变落后生产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资源消耗,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从经济分享性角度来看,意味着居民享有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所占份额的提高。关于以上对于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特征的描述和诠释,发现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界定主要是从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与持续性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本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界定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和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劣程度。第三章,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选择。立足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从系统性原则、主客观相结合原则、典型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出发,从经济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与持续性五个方面共包括29个基础指标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对选取的基础指标进行了相应的阐述与解释。考虑到主成分分析的权重是根据数据自身的特征进行确定,客观性较强,所形成的权重信息能够充分的反映经济发展各维度各个基础指标对于总指数的贡献大小,因此本文选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SPSS16.0软件将其经济发展质量总指数进行聚类,以便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地级单元经济发展质量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从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第四章,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总体测度,分别从区域视角(东中西部)、省域视角(九省二市)、地级单元(126个地级市)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除经济发展持续性以外,经济发展有效性、分享性、创新性和协调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的正向的,且经济发展有效性与分享性在第一主成分指数中的权重不相上下,表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而经济发展持续性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数的贡献最低,且是负向的,为-0.3682,表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性。而这一维度中的指标主要是以环境指标为主,表明环境随着经济发展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进行聚类,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地势与“城市群(圈)集聚”分布特征,高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三阶梯的东部沿海一带,中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成渝城市群,低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二阶梯的中部地区,差质量型经济发展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梯的西部内陆地区。第五章,分别按照“时间序列-类型划分-回归分析”的模式从五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从区域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有效性、分享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维度指数都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而经济发展持续性则表现为西部地区中西地区东部地区。这表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制约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而西部地区则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福利、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处于落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通过各维度指数分别与经济发展质量总指数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有效性、分享性、协调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总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经济发展持续性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我国近年来人类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人口众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较大程度的破坏。最近儿年来,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陈雯通过分析1981-2003年间我国人均GDP与废气和工业废水人均排放量、工业废渣人均产生量的关系,证明了经济增长并不能改善这两个环境指标,废气和工业废水人均排放量、工业废渣人均产生量还在增加当中;即我国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比那些发达国家当年的环境问题,当今全球的环境问题远严重得多,不少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过的环境先恶化而后改善的模式已经无法复制,如果我们还一味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而重视增长,极有可能会超过环境“承载阈值”,带来惨重无比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治理。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环境的规制力度,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第六章,运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与ESDA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经济发展质量差异与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加长江经济带地级单元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呈现逐年收敛趋势,其中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东中西内部差异,其内部差异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因此,在注重缩小东中西之间差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地级单元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同质性(“高-高”和“低-低”)显著,而异质性(“高-低”和“低-高”)则相对不显著。这种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与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特征、区位条件以及政府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从2006-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江浙沪一带,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其热点地区和次热点地区有逐渐缩小趋势;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内陆经济落后的滇川黔一带,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其冷点地区和次冷点区域则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有逐渐扩大趋势。表明随着年份的增加热点和次热点地区因极化效应带来的集聚特征非常显著,而冷点和次冷点地区的扩散效应非常显著。从标准差椭圆分析可知,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单元经济发展质量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空间扩张且向西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中占主导地位。从经济发展质量重心与几何中心来看,经济发展质量重心整体偏东,这与长江经济带的几何中心偏离较大,表明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经济发展质量 测度 时空分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作者简介6-7
  • 摘要7-11
  • ABSTRACT11-18
  • 第一章 绪论18-2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8-20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20-21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1-23
  • 1.4 创新点23-24
  •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24-35
  • 2.1 研究进展24-29
  • 2.1.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24-27
  • 2.1.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27-29
  • 2.2 概念诠释与理论基础29-35
  • 2.2.1 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29-32
  • 2.2.2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属性32-35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35-44
  • 3.1 指标体系构建35-41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5-36
  • 3.1.2 指标选取与解释36-41
  • 3.2 经济发展质量侧度方法选择41-44
  • 3.2.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测度方法41-43
  • 3.2.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聚类方法43-44
  •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44-61
  • 4.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分析过程44-46
  • 4.1.1 研究区域44-45
  • 4.1.2 研究时段选取45
  • 4.1.3 数据来源、指标处理方法与权重确定45-46
  • 4.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测度分析结果46-61
  • 4.2.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分析46-51
  • 4.2.2 长江经济带分区经济发展质量分析51-58
  • 4.2.3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类型划分58-61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测度分析61-112
  • 5.1 维度一:经济发展有效性61-71
  • 5.1.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有效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65-67
  • 5.1.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有效性水平的类型划分67-69
  • 5.1.3 经济发展有效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分析69-71
  • 5.2 维度二:经济发展协调性71-81
  • 5.2.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协调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74-77
  • 5.2.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协调性水平的类型划分77-79
  • 5.2.3 经济发展协调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分析79-81
  • 5.3 维度三:经济发展创新性81-91
  • 5.3.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创新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85-87
  • 5.3.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创新性水平的类型划分87-89
  • 5.3.3 经济发展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分析89-91
  • 5.4 维度四:经济发展分享性91-101
  • 5.4.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分享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94-97
  • 5.4.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分享性水平的类型划分97-99
  • 5.4.3 经济发展分享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分析99-101
  • 5.5 维度五:经济发展持续性101-112
  • 5.5.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持续性维度时间序列分析105-107
  • 5.5.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持续性水平的类型划分107-109
  • 5.5.3 经济发展持续性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分析109-112
  •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时空特征分析112-129
  • 6.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地区差异分析112-115
  • 6.1.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112-113
  • 6.1.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差异113
  • 6.1.3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地区差异分解113-115
  • 6.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15-124
  • 6.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115-117
  • 6.2.2 全局自相关分析117-118
  • 6.2.3 局域自相关分析118-124
  • 6.3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化分析124-129
  • 6.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124-125
  • 6.3.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125-129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29-132
  • 7.1 主要结论129-131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131-132
  • 附录 指标说明与解释132-137
  • 致谢137-138
  • 参考文献138-1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年06期

3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4 陈晓毅;;广西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韩小孩;张耀辉;孙福军;王少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10期

6 章新华;论邓小平经济发展质量思想[J];兵团党校论坛;1996年01期

7 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8 俞勇军,陆玉麒;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9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10 徐瑛;陈秀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评价区域经济质量[J];教学与研究;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江燕;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洁;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变[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20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b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